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企业通信多方通信中国“布道者”

多方通信中国“布道者”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互联网使中国和欧美在科技领域的“时差”越来越短,一般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在诞生一年之内都会被移植到中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多方通信行业在中国的滞后才如此令人不解。

作者: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 2010年12月7日

关键字: 思科 Avaya WebEx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互联网使中国和欧美在科技领域的“时差”越来越短,一般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在诞生一年之内都会被移植到中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多方通信行业在中国的滞后才如此令人不解。

多方通信已经伴随着美国的现代商业文明走过了近30年,因为它能利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极大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已经覆盖了超过90%的美国企业。从最初单一的多人电话会议,进化到如今的电话、视频和网络相融合的多媒体通信,多方通信被华尔街认为是“改变了商业”。可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商业文明的产物直到21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国内第一批多方通信企业上海会畅的CEO黄元庚在2003年回国创业时,国内的多方通信市场几乎为0,而七年之后的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不到1%!

“这是个潜力巨大的行业,但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结构并不是好的土壤。”黄元庚甚至不能预期行业未来的爆发点,“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国家相关政策、商业市场化程度等都能决定行业的走势,但关键是蛋糕都还没做起来。”

告别硬件时代

上世纪80、90年代,思科、Avaya等设备商统治着多方通信市场。在那个以硬件为驱动力的市场环境下,服务并非是最关键的考量标准。“它们只是把设备卖给你,并不为某次会议出现的问题买单,完全没有售后服务的概念。”黄元庚曾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见证了多方通信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他的印象里,“那个时候的确需要多方通信,但老实说,并不好用。”

而改变这一切的则是一个中国人。1996年,后来成为华人创投界领军人物之一的朱敏创办了WebEx。这个不用买设备、不用租带宽的服务性产品甫一出现,就立即震惊了硅谷。之后的发展速度也快得惊人,2000年7月,WebEx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值为十几亿美元。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同年3月“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资本市场极其排斥互联网企业。但WebEx不仅做到了上市,而且股价翻了近5倍。到2007年被思科收购时,成交价格已达到了32亿美元。

WebEx不仅仅改变了多方通信的载体和方式,最关键的是它填补了产业链下游的“真空带”。用户再也不用承担高昂的设备费用,同时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正如黄元庚所说,这个行业其实是“服务创造价值”,而不是“技术创造价值”,“如果以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服务提供商至少占据了利润总额的八成。”因此,短短几年时间,以服务为驱动力的多方通信已经占据了94%的市场,而传统的设备解决方案萎缩到只有6%的市场。

如今多方通信的产业链已趋完整,思科、Avaya、华为等负责通信网络建设,Intercall、WebEx等提供平台以及系统,而像会畅这样的服务商则直接面对用户。

处于下游,且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会畅是否只是个代理商?黄元庚对此并不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科是为我们打工的。我们只是把网络和平台的东西外包出去,专心做服务。这其中也没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正如电信运营商把网络和IT都外包出去一样,它们也从没谈过什么知识产权。”

而会畅所做的也绝非代理那么简单。在完成外包后,他们还要去跟世界各地的电信运营商租带宽,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在已开通的100多个国家中,保证多方通话的质量和稳定性,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延时,这都需要会畅大量的协调工作。此外,诸如如何在400电话和长途电话之间切换这样的细节问题更是多如牛毛。

在黄元庚看来,多方通信之所以完成了从“硬”到“软”的转变,其实是用户和时代的需求所致。从起初昂贵的“八爪鱼(电话会议中类似于交换机的设备)”,到如今利用电脑、手机随时随地参加多方会议,人类对商业社会的理解方式正在从通信向互联网过渡,而这同样符合产业软化的规律。

水土不服?

但正是这个拥有纯粹“中国基因”的“舶来品”,却处在国内外“冰火两重天”的窘境下,经过了近十年的自愈,依然不见起色。此前太多的“舶来品”折戟中国,这不禁让人担心水土不服才是多方通信的病因所在。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