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ZDNET至顶网网络频道 3月6日 综合消息:近日,锐捷网络有限公司产品营销部总经理杨红飞接受了来自《网络世界》的专访,透过杨红飞的视角,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站在云端的锐捷网络是如何为用户规划“云未来”,不同行业的数据中心网络建设又存在哪些差异?
人物简介:杨红飞,锐捷网络产品营销部总经理。2003年加入锐捷网络,负责锐捷网络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战略,长期致力于网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究,深入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应用和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杨红飞认为,贴近应用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他的带领下,锐捷网络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业内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先后推出了业内第一台第二代高密度万兆交换机;第一台十万兆平台交换机;国内首个具备全面云计算特性的数据中心交换机产品家族;业内第一套全局安全网络解决方案。满足了中国用户的网络应用需求。
■访谈地点:锐捷网络北京运营中心
■访谈背景:云计算从概念走向落地,很多原来不曾想到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站在云端的锐捷网络是如何为用户规划“云未来”,不同行业的数据中心网络建设又存在哪些差异?近日,《网络世界》执行总编辑高辉专访了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产品营销部总经理杨红飞。
纵横驰骋,需要积累,需要底蕴,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提刀策马,驰骋疆场十余载,锐捷网络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对客户业务认识和理解之上的升华,云计算时代,亦是如此!
《网络世界》执行总编辑高辉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锐捷网络产品营销部总经理杨红飞合影
云因业务大不同
云计算经历了几年前刚刚被推出时的云山雾罩,现在已经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这在《网络世界》及网界网2011-2012年中国企业网络用户需求分析报告针对企业CIO的调查中显现的淋漓尽致:在698份有效问卷中,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受众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53.40%),与云计算相伴而行的虚拟化技术也水涨船高,达到了40%以上。云计算已经从认知走到了落地阶段。在这个阶段,实际部署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显现,业务对云的引导作用也日渐加深。
高辉:锐捷网络推出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产品已经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锐捷的产品市场表现如何?对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有哪些新的认识?
杨红飞:锐捷在2010年年底发布RG—S6200—48X和RG—S12000系列,2011年这一年的收获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云计算市场。实际上,调研、分析阶段的感受和用户真正做项目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经过这一年,虽然仍然是做云计算的产品,但是产品的用途却完全不同。现在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另一类是针对政企的数据中心,也就是政府、教育、企业、商业等这些客户的数据中心。这两类数据中心的关注点不同。举例来说,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在建设云数据中心的时候,关注的是性能。具体而言,包括大二层架构、高性能、低延时、无堵塞、高可靠性等。而作为政企数据中心代表的扬州智慧城市,用户并不特别关注高性能,而是更关注虚拟化建设。比如如何把服务器做成虚拟化,又如何做到按需分配?又比如现在的数据量比较小,将来把更多的部门和单位接入进来,怎么做可以做的更好?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应用是不一样的。
2011年遇到的挑战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但同时我们的收获也更大。这种收获其实是锐捷和客户一起建设中获得的。
高辉:关于大二层网络,现在业界也谈的比较多,从您与用户接触的经验来看,什么样的企业,或者说什么样规模的网络需要大二层的技术呢?
杨红飞:现在来看,我们感觉只要建设数据中心,包括最终要全部迁移到数据中心去,都要用到大二层。如果单纯的谈架构,第一步就是虚拟化,如果实施虚拟化,采用三层网络技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前一段时间锐捷做过汇总,包括单台物理机的跨域和跨数据中心的访问,这种情况使用大二层网络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产品也都是这样发展的,在锐捷数据中心交换机的产品上已经把三层架构砍掉了,直接在设计上实现大二层。目前来看,主要是致力于TRILL的研发。我们发现,标准本身是可以优化的,要做一些改进会更适合客户的实际需要。
云网络如何分步实现
云计算是个大工程,一蹴而就并不现实,而用户在IT投入上的谨慎态度更让分步过渡成为必要。在2012年1月的报告中,Gartner又把之前所做的2012年全球IT支出增长达4.6%的预期下调到3.7%。计算机硬件、企业软件、IT服务和通信设备及服务等主要4个技术领域低于之前的预测。在面对趋势确定但又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用户应该如何选择呢?
高辉:在《网络世界》刚刚对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进行的报道中,现在市场上明确提出来数据中心架构解决方案的厂商有11家,其中也包括锐捷。您怎么概括锐捷网络的数据中心和云网络方案的特点,以及对用户的特别意义?
杨红飞:锐捷的方案有两个关键点,虚拟化和大二层架构。我们认为云计算和以往的网络架构有所不同,云计算是让客户的IT应用更丰富。其实架构是为应用服务的,我们首先关心客户的应用,如果应用能用起来,我们再看用什么样的架构更好。这是第一点。此外,在与用户沟通的时候,我们更关注用户的应用。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对要把现有的IT迁移到云计算数据中心还是很担心的。比如说政府客户,政府的电子政务外网每个市都有数据中心,为所有的委办局服务,如果建设一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然后把各个地方数据汇总上来,用更新的架构服务,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运维效率更高。对此用户会很感兴趣,会提出一连串问题:“你说的是真的?假的?行不行?你们有没有什么案例?如果要过渡过去我们要分几步走?每一步要实现什么?”所以我们更考虑如何帮助用户从现有的网络过渡迁移到云计算数据中心。
2012年我们会在整个产品线发布一个“融合网络”,这个网络不是三网融合的融合,而是指的是把目前使用的网络与未来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融合,让用户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用户可以在现有的架构上做一些改动,为未来应用云计算架构打下基础。这样也会更坚定用户对云计算的信心。
高辉:您能不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刚才的“融合网络”,这个网络的细节是什么呢?
杨红飞:我可以举一个高校的例子。通常一个普通的大学数据中心,服务器大概在一百台到两百台左右,规模不是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它如何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这时候如果客户提出来,能否有一个过渡方案可以把云计算跟传统网络融合?通常的情况,核心交换机是整个网络里面花费最高,同时技术特性也是最丰富的,像现在锐捷的RG—S12000有支持单板48口万兆的。用户希望把一部分性能为传统的以太网提供服务,另外一部分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更快一步把云计算用起来,在应用成熟之后再往纯云计算数据中心迁移。在做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产品这一年,我们发现有这样想法的用户非常多。因为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像阿里、腾讯可以投资建数千台服务器,但这样的客户太少了,我们有大量的客户其实就是只有几十台或者几百台服务器,即使逼着他建一个纯云计算数据中心,他也会不愿意的。锐捷这次推出的“融合网络”方案不需要衔接,它就是一台设备可以两边都使用。从我们跟客户的沟通来说,这种方式更切合客户的实际需要。
高辉:但是企业网和数据中心网络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您是如何把不同的特性定位在一个产品上面呢?
杨红飞: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线卡来进行,EA卡连接传统以太网,DA卡连接服务器数据中心。锐捷这个产品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升级灵活,保护客户投资。我们发现用户在进行IT购买的过程中是非常实际的。但是融合在一起以后用户就比较愿意接受了。企业网核心可以随时被改掉,改掉之后,云计算就可以用起来,虽然性能上会有一定衰减,但是用户一般比较认可,他们可以在不断改造中升级。锐捷这个设备将来要做数据中心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连接卡拔掉,全部插DA卡就变成了纯数据中心交换机了。从客户的投资保护上来讲也是最便捷的。如果服务器的规模在两三百台以下用这个方案非常好,如果更大一点,我们会推荐客户采取部署纯数据中心的方式。
云未来触手可及
开始落地成为云计算在已经过去的2011年的关键词。在不远的将来,虚拟化范围的持续扩大,建设成本的逐渐下降与建设经验的积累都将让云触手可及。
高辉: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云计算,北京、 上海等地也都开始试点。谈到云计算,云网络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面向各地方大规模云计算的建设方面,锐捷有没有相应的策略呢?
杨红飞:现在锐捷参与了很多地方建设,比如说像北京的祥云,在其中我们承担网络部分的供应商。当然,各地方政府要建数据中心,首先要考虑到底把什么样的应用迁上去,如果没有应用架构,再好也不行,没有可持续的生命力。锐捷自己的定位,就是把网络部分做好。
高辉:您怎么看待2012年40G的市场走势?
杨红飞:从我们2011年销售出的40G端口来看,客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很不错。锐捷的判断是2012年会成为40G逐步部署的一年,因为10G端口的增量在2011年很快。我们预计到2013年,随着万兆网卡的成熟,40G会得到规模化的应用,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数据中心和大型园区网的核心。
高辉:请您对2012年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以及锐捷的市场前景做一个展望。
杨红飞:我觉得从2012年来说,云计算市场在行业客户的应用会逐步发展起来。其实客户对云计算也很有感受,目前接受程度很高。锐捷会通过跟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技术上会更为成熟,更能进一步与行业客户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
适合才是最好的
选择多样是一个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各种云网络解决方案的逐步出炉,各种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竞相亮相,正是印证了这个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这往往也是用户采购的开始。当面临丰富选择的时候,用户应该何去何从?曾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业务特点,以及对网络的需求,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而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最好的。就网络而言,与业务的深入融合,以及合理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