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资源的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目前通用的IPv4理论上只能提供43亿个IP地址,根据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有限的IPv4地址将在2010年左右消耗殆尽。”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政策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专家李祥建这样预测。
因此,采用新版本的IP地址协议,扩大IP地址的绝对使用数量,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存IPv4网络地址枯竭的这种潜在危机,新版本的地址协议IPv6应运而生。IPv6地址容量大大扩展,理论上能产生2的128次方个IP地址,号称“能让世界每棵沙砾都有IP地址”。
而在不久前刚落幕的“2006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教授给IPv6的这种乐观形势泼了一盆“冷水”,他指出,虽然IPv6地址数量比IPv4多,但IPv6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互联网现在的问题,“远水难解近渴”。
IPv6地址之“远”关键在于其实际应用尚需大量时日。IPv6产业的发展和应用需要经历确定技术标准、试验、探讨应用模式、大规模部署、试用、普及应用等六个阶段,而目前全球IPv6网络仅处于试验阶段。一方面,伴随着IP地址的升级,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必须进行同步的升级更新,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而另一方面目前的网络应用大多基于IPv4网络,IPv6网络提供给用户的应用非常有限。对此专家做了这样的比喻:IPv6犹如一个容纳海量的超级市场,但是目前没有商品, IPv4则是个小集市,商品琳琅满目,但是未来几年会制约互联网的扩展。
IPv6 地址之“远”还在于它所能提供的地址仅限于理论数量。李祥建指出,虽然IPv6在理论上能提供2的128次方个地址,但因为全球分配政策以及路由策略等的限制,可供分配使用的IPv6地址远远少于这个理论数量。但在IPv6的申请初期,很多国家对IPv6能够提供的地址容量抱过于乐观的态度,因而疏忽了规模申请,随着IPv4地址的日趋紧缺,IPv6重要性日渐凸现的同时其相对有限性也逐渐暴露,各国开始争相对IPv6地址进行大规模的申请抢夺,抓紧储备IPv6地址资源。
由此可见,从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下一代互联网必将是基于IPv6的互联网,从IPv4向IPv6的过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IPv6地址距离实际应用尚远,在IP地址的过渡阶段,IPv4地址仍是稀缺宝贵的资源,仍需承担大部分的地址供给任务,“近水来解近渴”。此外李祥建还指出,“近水”可以为“远水”做储存铺垫,IPv4地址的实际拥有量会直接影响IPv6地址的申请规模,现阶段拥有的IPv4数量越多,将来申请IPv6地址就越容易,两者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然而,我国目前IPv4和IPv6地址的拥有量都不容乐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分得IPv4地址8373万个,还不足全球已分配IPv4地址总数的4%,仅占美国IPv4拥有量的6%;而IPv6地址只分得21块,排名世界第十五位,仅占德国IPv6 拥有量的0.2%,占日本IPv6拥有量的0.3%,我国IP地址申请的落后现状已跟不上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
针对上述现状,作为我国国家IP地址分配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过渡时期我国IP地址申请的规划、分配、管理机制进行了科学调研论证,指出在过渡阶段要双管齐下,无论IPv4还是IPv6地址,都要加大申请力度。一方面申请足够的IPv4 地址,以避免出现过渡到IPv6之前IPv4地址已经不够的窘局;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申请大量的IPv6地址,为未来IPv4 网络向IPv6网络的基本迁移做地址资源准备,规划整个网络布局。而信息产业部官员早在“200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 上就建议广大ISP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加快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集中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IP地址申请,以达到提高我国IP地址资源数量,降低IP地址资源申请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