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戴志康:校内网可能成功 获得VC投资有技巧

戴志康:校内网可能成功 获得VC投资有技巧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前我们更多看重行业发展的趋势,现在来讲更加看中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最终的网民需要什么东西。

作者:搜狐IT 来源:搜狐IT 2008年7月10日

关键字: 校内网 SNS 社会网络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近日,康盛创想CEO戴志康做客搜狐IT《创投圈》,就SNS发展状况与搜狐网友做了交流。戴志康认为,SNS可以匹配“任何事情,任何人和任何地方”。“可能过了几年之后发展成四不像的东西,但是就能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了。”戴志康谈到自己看好的SNS企业,认为校内网可能会获得成功。在关于自己获得投资方面,戴志康分享了一些获得投资的心得。“个人感觉最大的技巧是没技巧,投进来之前有技巧。”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今天作客《创投圈》的嘉宾是80后创业者之一戴志康,今天我们聊的话题主要围绕SNS以及戴总的个人创业故事,今天我们邀请到知名互联网博客、互联网实验室副总裁刘兴亮为大家做嘉宾主持。

  刘兴亮: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互联网实验室的刘兴亮,今天做嘉宾主持。下面请戴总和大家打一个招呼。

  戴志康:搜狐的网友大家好。

  刘兴亮:据我所知你们公司做了一款关于SNS的软件,是否可以介绍一下?

康盛创想CEO戴志康

  戴志康:这个软件去年就想做,当我们第一眼发现的时候,还不太知道Facebook是什么东西,三四月份比较流行,这不仅和信息本身有关,还和人有关,比如我今天上地铁了很热,或者我明天打算去哪儿吃饭,这些信息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好友和好友之间比较有价值,这个是大家所热炒的Facebook的核心理念。我们去年开始策划这样一个产品,到今年4月21号正式发布出来。用户使用和安装也都不错,新增的网站有两万个左右使用新的产品。我们1.2版本彻底开放源代码,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个事情。

  刘兴亮:最主要的特点是互动,通过WEB页面,通过即时通讯,通过手机,现在可以吗?

  戴志康:WAP可以的,但是不是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依托于原来的用户站长,他们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回过头来,原来的网站会有一定特殊属性,比如还是话题相关的,人群相关的,我们依托是他们来开发这样一个产品,不是特别讲究你能和MSN通起来。我是原来上论坛的老鸟,三年之前上过这个社区认识了20个人,后来这20个人因为上一上走了干别的去了,我们这些人原来有但是丢失过在社区里面产生的人际关系。

  刘兴亮:能和这20个人恢复关系?

  戴志康:对,新做的有其它用途,可以做一个新的SNS,不管实名制还是非实名制的,做这个很容易。

  主持人:BBS到了一定的阶段,内容可能会变得很水,你的会员会觉得没有价值,不愿意再进行奉献了。

  戴志康: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我96年上BBS,我在BBS上认识了很多人,原来关系很好的人可能80%—90%都丢失联系了。如果有一个东西能让我把这些人找回来,有些人甚至99年上了BBS,现在连手机号、QQ号都不知道。

特邀嘉宾主持:刘兴亮

  刘兴亮:我以前泡论坛,跟你泡论坛时间差不多,这些人到现在都失去了联系,但是靠SNS能把他们找回来吗?

  戴志康:比如一个网站能找回来的人群首先是你还来,但是你可能原来是每天都来一次,现在可能一个月才来一次,只要他来就能把他进一步抓到这个网站上,对于以前靠运营论坛为主的站长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他不到你这个网站上去玩也到别的网站上去玩,到QQ上开空间去了。

  刘兴亮:SNS这个组件将来怎么发展?

  戴志康: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前我们更多看重行业发展的趋势,现在来讲更加看中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最终的网民需要什么东西。其实不管是以前火BLOG,还是火网游,火电子商务,这个大方向地球人都知道,其实做什么事不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做,怎么把这个方向做好。我们的出发点从最终网民的需求开始入手,比如我们会把它进行归类,归纳、分析、总结,比如女性社区的网民到底在SNS在论坛里或者在社区里面需要什么东西,她的访问行为和访问路径是怎么样的,怎么提供更好的产品让她在这里更加活跃更加有影响。

  主持人:便于你们从属性上来分析这些人某一个行为或者相同的行为。你们属于分布式的SNS,不同的圈子组合到一块儿。

  戴志康:我们虽然说是做分布式的去中心化产品,但是我们其实那么多年也没和天涯、猫扑产生竞争,本来大家的圈子不一样。在国外Facebook其实已经覆盖了很多人群,在国内人群在互联网上还是割裂开来的,搜狐和新浪的访问者重合度也不是特别高。人群的割裂使得在中国必须要有,我们不做别人也会来做,中国人有一个特性,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弄一个,看别人的好也弄一个。有的社区里面版主集体辞职又跑出去弄一个社区,这个事情很频繁,这是中国人的本性,什么事情要弄一个自己的。

  主持人:你们助长了这种风气,去占领另外一个山头。

  戴志康:山头占领好怎么经营,还是要大家一起竞争。中国有一个特殊阶层的人就是那些站长,这个阶层确实在国外没有,国外的网站所谓的个人网站就是做着玩的,就是处于兴趣,为了展示一下,不是为了赚钱,绝对没有人靠这个东西过日子。要是靠这个过日子的话,肯定是一个公司。中国确实有很多人也不上班,在家里面搞这些新鲜玩意儿,我们见过有股民转变为站长的,有各种各样的人转变为站长的,成份非常复杂 ,和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大致相同。

  刘兴亮:在SNS这一块还有没有有类似你们这样提供服务的?

  戴志康:没有,就我们一家。

  刘兴亮:现在SNS已经成为类似于BBS、BLOG网站的必备产品了,你觉得是不是这个趋势?

  戴志康:BBS经过这些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必备的了,BLOG中间发生过一次分化,小的BSP受到严重的挤压,包括商业公司也不太容易,最后BLOG应验了当时丁磊说“小公司做吧,做完我们抄过来”,再忽悠点儿明星美女开博客,很多人就跟风。现在看BLOG不是一些网站必备的,电视台的、报纸的传统媒体的这些反而有必要。SNS是不是成为每个网民必备的东西?单说SNS不一定能够成为,这个概率是一半一半,但是如果你把它的概念局限到SNS里面概念就是一半一半,现在我们大家都是炒SNS,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什么东西,就是以人为本,可能过了几年之后发展成四不像的东西,但是就能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了。

  刘兴亮:刚才提到BLOG后来分化,SNS将来会不会也那样?几个大门户一做,大家都弄明星美女来做,大家都到大SNS,不到小的SNS。

  戴志康:有这个可能,但是不是特别大。媒体的属性就是一个中心化的东西,门户的博客原来是门户有限的编辑面向无限的网民,现在是门户有限的编辑加上活跃的成为意见领袖的BLOGGER,就像一个大报纸一样,只不过这些内容是这些大群体提供的。如果网民就是来这儿看,看完就走,这样SNS不会发展。反倒QQ这样的公司可能会发展,QQ也不做博客,草根用的东西和名人用的东西广播式的和交互式的体系不太一样。

  刘兴亮:昨天下午有一个记者问我,Facebook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巨头?下一个巨头一定是和人有关,第一代巨头雅虎,第二代巨头GOOGLE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整合,第一代靠网络编辑,第二代靠技术,现在网络编辑不能满足的时候出现技术,现在信息越来越多,百度、GOOGLE搜索出来的信息太多了,需要所有的网民一块儿整合,或者跟你有相同爱好的人或者和你有相同经历的人一块儿去整合,这样可能会产生效果。

  戴志康:其实Facebook这个模式,人永远是两个纬度的,我喝这杯水是我自己喜欢喝,天生就喜欢就喝掉了,也有可能是别人请我这杯水,带汽的矿泉水我觉得很怪,但是刘老师请我喝就喝了。人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干一些喜欢不喜欢没感觉的事。未来互联网革命的契机一定是划时代的东西。GOOGLE大家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公司,我们也这样认为,但是这个公司长大之后不能说它创新力降低了,而是创新力变散了。各种产品相对来说都很散,真正支撑他们这个公司的就是搜索再加上相关的一些东西,是停在这个地方扎营的感觉。Facebook一直是急行军,不扎营,快速往前跑,现在和GOOGLE有很大差距,一旦想要扎营的时候肯定会选择已经超过了GOOGLE之后可能再找地方扎营。在现在的情况下,扎营是一个手势,但是往前快速地跑是一个攻势。为什么GOOGLE对它很敏感?它在快速地跑,所以跑的过程中在过去这么长时间里四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挑战,真正来自于巨头的挑战,行军过程中是最容易挨打的,随便埋伏一下就倒了,但是一直没有经历过这个挑战,所以还能保持很强的速度。但是将来的竞争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发现这个东西好,可能也会有一场恶战,恶战之后分出胜负的胜者有可能会是新的时代互联网代表性的企业。

  简介: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前我们更多看重行业发展的趋势,现在来讲更加看中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最终的网民需要什么东西。

  刘兴亮:中国SNS谁最有希望?

  戴志康:不好说。中国的SNS太出奇了,潜在性来说QQ最容易成功, Qzone可以理解为和人有关的,可以说也算是一个SNS,SNS不一定非得长得像Facebook那样,左边有一个菜单,右边有一个页面,上面有一个条。虽然我们的产品也是长成那个样子,下个版本马上改掉了。我们下个版本是上面有个条,中间有一个页面,下面还有一个条。

  校内成功性是最大的,现在预言不出来,中国的情况和国外不同,美国只有一个Youtube,中国出来至少三个。美国最大的门户是雅虎,中国也是好几个大门户,中国难以形成单寡头时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快就上。

  刘兴亮:多寡头里面校内算一个,还有没有别的?

  戴志康:现在还看不出来。

  刘兴亮:校内出生于学校,就它吸引的用户,会不会成为一个更大的发展?

  戴志康:如果产生制约的话其实有两条路可以做,一条路纵深发展,我就是学生把学生服务好了。

  刘兴亮:现在扩大到白领、高中都有了。

  戴志康:白领上去之后有很强的排斥感,我们这样的人上去随便贴一个美女照片马上就成了人气之星。给学生包括各个层级的学生提供越来越完善的服务,还有往广度发展,但是不太好发展。我看好多互联网名人也在上面,雷军之类,但是回过头来他也不上,他就是注册一个ID上面,上去也不知道该干吗。校内民间流传,学生上校内网可以找到同学,我们这样的人上校内网可以找什么?中国的网站大多数还是满足了一个基本需求。

  刘兴亮:前段时间校内融了一笔令人非常吃惊的钱,值那么多钱吗?

  戴志康:那个消息是我们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一二月份就知道了,当时说是十亿美金,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资本对于公司来讲是可以上市的不标价的物品而已。我去四川看到人埋在废墟底下,每天如果能给他一杯水,他能喝到一杯水对于他的价值就是救他一命,平时你说这杯水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都是买家卖家的心理预期,只要钱能融到就一定是值的。有人肯给你买单,还有那么多人没有人肯给你买单。

  刘兴亮:情人眼里出西施。

  戴志康:其实这个就像结婚一样,你好看不好看那个人看你行就行。

  刘兴亮:中国的SNS还需要多久才能营利?

  戴志康:不好说,SNS现在营利手段普遍比较欠缺。

  刘兴亮:除了广告还有什么营利方式?

  戴志康:只能自己卖,卖卖广告位,SNS现在的广告价值在个人看来应该是SNS小于BBS小于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的价值是最高的,越是赚不着钱的东西,可能大家都蕴藏着一座金矿,只是大家没有发现。Facebook还是有收入,但是和大的公司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个东西永远可以驱动出来真正的广告模式,这里面聚集太多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的任何行为对于机器来讲都是透明的,如果有这样一套广告系统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之下把广告精准地投放过去,精准程度和效果肯定比GOOGLE还要好。GOOGLE搜这款手机才对这款手机感兴趣,但是SNS可以利用太多纬度去描述他对什么感兴趣,你的朋友买了什么东西,你今天看了你分享了你朋友买的手机或者你评论了这款手机,或者你的朋友推荐你买这款手机,这些行为凑到一起比GOOGLE一个纬度要厉害得多。反倒越赚不到钱可能将来能赚到钱,大家用门户网站的卖法,放一个广告位,简直效果又差又没什么意思,还不如放点公益广告。在未来随着技术大规模成熟之后,我相信一定会出来的。模式倒是可以看到够是精准的匹配,就是基于人的行为和关系的精准匹配。GOOGLE的成功就是因为它已经很精准了,但是它匹配的无非是词而已。我们SNS匹配的是任何事情,任何人,任何地方。

  主持人:有没有除了广告之外的任何形式?有人说未来比较看好以关系情感的形式来做。

康盛创想CEO戴志康

  戴志康:虚拟物品是QQ最早从韩国引进过来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可做的,而且是现实都能更早赚到钱的,但是不一定是将来一定能够赚到钱的。如果这个行业什么时候发展成熟了,虚拟物品也能挣钱,但是大部分的还是广告。也不一定是广告,就是推荐机制,你推荐一个人是广告还是一个功能?他就推荐我很可能感兴趣这款手机,对于我来说这个不是广告,但是它又能收钱。虚拟物品在中国确实发展的很好,但是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像我们这样的人不会买那样的东西,老是那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买那些东西。

  刘兴亮:怎么让有消费能力的人也去买?

  戴志康:这个就比较痛苦了。中国的网民70后看80后就比较怪,80—85的人看85—90的人又比较怪,所有80后90前的人看90后的人又比较怪。这些人正好是改革开放20年之后出生出来的,但是他们所经历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太多的变化,中国一代一代的代沟可以说史无前例的越来越明显。给互联网公司带来难度,你要抓住某一个人群,抓另外一个人群不一样。美国社会发展得慢,60后和80后都一样,80后和之后的2000后都一样,因为社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我们就不一样,我们经常分析很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需求恰恰反倒是85后、90后这样小朋友天天都需要的。火星文谁发明出来的?看也看不懂,都不知道是怎么打进去的。我们那天看后台用户数据,按阿尔法字母开序,你都不知道他那个字是怎么打进去的,不知道下次登陆的时候怎么把这个字再打进去,但是人家还是能登陆,给互联网从业者造成一些难度。

  主持人:你们开通了社区营销的功能,现在有多大的广告额?

  戴志康:去年做了七百多万,但是去年做的大部分都是品牌广告主,一般都是汽车、手机,几乎所有的手机品牌厂商都投了,汽车的大众、宝马、奥迪、中华都投了。今年我们这个业务做了改组,社区里面的广告形式还是没有探索得非常到位,做这个广告稍微有一点感觉,其实是很好的资源,但是反倒就像SNS放一个广告位一样,没有多少人点,它的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我们今年对整个广告模式,上个月开始对广告模式进行一些改组,可能有一些新的广告产品和新的销售方式出来,使它更加适应社区。以前社区里,大家做做广告位,肯定做不过门户网站,导致中小网站的收入不是特别高。我们是一个技术公司,怎么既把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又可以很好地实现商业价值,这个事也很难。社区广告和SNS广告,社区广告现在已经赚钱了,但是SNS广告可能更战略一些。回过头来现在的广告公司,新媒体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盘蛋糕一样放在这个地方,所有广告公司的老板们全都站在这个地方垂涎三尺,但是就是没有工具。有的眼疾手快拿手上去抓一把先吃进去,但是还是有一些人还是得找工具,但是一旦这些人找到工具,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工具,这个蛋糕会马上被瓜分完。我的感觉现在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对新媒体非常感兴趣,当年的新浪、搜狐给他们利润很高,但是现在新媒体给你的利润高,包括各种各样的收益,做新媒体更赚钱,他们从心里很愿意给客户讲新媒体多么多么好。回过头来大家苦于没有批量化产生的产品,51原来做百事上罐,那个广告做得其实非常好。但是这个东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操作,使得你做一个广告简直太费劲了,就跟开发一个产品一样。这样不能满足批量化的要求,就像买电视,这个电视还是手工焊接手工组装的,那这个电视成本得多高。大家现在都在苦于探索批量化产生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换个话题,把你去四川地震的情况给我们说说。

  戴志康:我个人感觉去过和没去过肯定是不一样的,去的那时那刻和回来之后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我回来之后一两个礼拜根本不想上班,去的时候反倒没有太多那样的感觉。我们在的地方经常余震,第一天挺害怕赶紧从床上蹦下来,第二天稍微慢一点蹦下来,第三天根本就不跑了,在那儿呆了三四天。在那个地方看到大量的生命像一根稻草一样的感觉,真是微不足道,什么人定胜天那都是扯淡。回来之后引发很多的思考,很多男人都是理性的人,但是当感性面被激发出来的时候,那种感觉其实挺无法形容的。我回来之后第一天想上班,在门口走了半天,推门都已经出去了,想想还是不想去了,回来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想要不然先看看电视,那时候电视天天放救灾的,看两眼到下午五点了。第三天想着今天一定要去公司,上着上着网就得到搜狐看看新闻,一看新闻又到五点了,连着两个礼拜毫无章法地生活。其实每个人还是应该去体会一下那种感觉,一是为灾区的这些人力所能及做一点儿事,起码自己的良心能够过得去,不管各种形式。有时候我们太关注于自我,自我的力量感,自我的优越感,再有力量再有优越真被砸到房子底下再有力量也没用,人肉之躯,我们经常为自己的成就、功名利禄所麻痹,但是回过头来去过那个地方会发现,你简直就是宇宙中太微不足道的一个东西了。很大很大的楼,看起来很结实的房子全都倒掉了,那么大的房子都倒掉了,何况一个人。很多时候还是要懂得感恩,懂得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更好地和相处,而不是一定要你争我夺为了一点儿小事争个你死我活。那儿的民风特别淳朴,报道很多感人的事情,你确实都能看到,而且你看当地人的情绪确实也都比较稳定,也使得我对主流媒体报道的真实性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经常看了什么觉得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吧,现在对于主流媒体的可信度有了重新的认识。去到那个地方真是很危险的,但是总理、主席天天都往那个地方跑,回来之后过两天又跑过去了。我们肯到当地的军官,以前一个当官的来视察就是走过场,但是在那个地方一定不是走过场,时时刻刻被那个场面震撼掉,马上很快投入到那个地方去。你到那个地方想不到什么危险,想不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就是想着做点儿事,就是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被这种生命的力量很深地震撼感染。

  主持人:现在创业也很长时间了,感觉累吗?现在创业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戴志康:万里长征第二步,如果说总共要走一百步的话,现在就是三四步。累不累?肯定是累。最近一个礼拜加班,今天早上我九点钟才回家。

  刘兴亮:昨天雷军、求伯君接受采访时都说到,要是回到当初肯定不会再创业了,创业不是人干的事,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戴志康: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创业。但是我不想二次创业,我不想做一个连续创业者。很多时候你需要激情、感情、责任、权利、使命、远景、团队,我们的团队不管高层、中层、基层的同事,这个对非常非常好,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重新弄这样的事情我也弄不出来这样一个团队。

  刘兴亮:缺创业的精气神?

  戴志康: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说心态问题,人和人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缘分的,有这样一群人在特殊的时期发生了这样的关系走到一起来,其实这个都是你再也找不到的财富。就像你今天找了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在你们50岁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去世了,你能找一个和她一样的吗?太难了,再大的力量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我不喜欢做连续创业者,一个事百分之百彻底做好,就算万一没做也是投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做的,大家没什么好后悔的。连续创业者一会儿搞点儿这个,一会儿搞点儿那个,和我们现在这种伟大的公司应该有的企业文化是相背离的。

  刘兴亮:如果有人给你足够多的诱惑你会把公司卖掉吗?

  戴志康:不会卖掉。而且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家商量的结果,我能保证大家商量的结果肯定是不卖。

  主持人:互联网行业比较熬人。

  戴志康:但是相对其它产业我们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做饭店的从30岁做到60多岁饭店才做成,其实也不容易。但是互联网相对来说还是很速成,只不过变化太快,变化太快感觉时间被压缩。

  刘兴亮:一方面速成,一方面速败。

  戴志康:每天经历的事情和传统行业不一样,饭店十天发生的事情可能其中99%都和之前那十天发生的是一样的,只有1%是新鲜的事,做互联网好像每天都是新鲜事。一个礼拜包括想法、观点、模式、探索都不一样了。

  刘兴亮:就是这些不同的事会刺激你兴奋。

  戴志康:亲临第一线挽起胳膊来干点儿活儿的感觉,给他们打杂,快速协调不同的资源来完成这件事情。包括昨天晚上我一晚上写了一个程序,我三年没写程序了,写的我很痛苦。为什么要写程序?很多现在程序员的思路其实都已经被新的技术架构理念完全和原理的不一样了,你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如果不懂他们在想什么,不懂最新的趋势是怎么回事就不行。但是有的事情确实要深入下去,哪怕我可能未来三年还是不会写程序,但是我体验了一晚上我觉得收获还是挺多的。包括真正你去做那件事情,会对那件事情有更不同的理解,就像CEO在电视上看灾区,别人汇报给你的情况和你自己去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你和下面的员工应该和你都差不多甚至更小一些,怎么相处的?称兄道弟还是?

  刘兴亮:他们称呼你什么?

  戴志康:老的人一般叫大C,特小的可能叫戴总,周围的那些同事还有的叫老戴。

  刘兴亮:你最喜欢别人叫你什么?

  戴志康:都成。

  主持人:平时管理方面做的多吗?

  戴志康:平时基本都在做管理。

  简介:继续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前我们更多看重行业发展的趋势,现在来讲更加看中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东西,最终的网民需要什么东西。

  主持人:你和李想、茅侃侃80后的创业者相比,你的管理方法或者你创业中的想法跟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同?

  戴志康:每个企业都不太一样,我们这种公司其实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商业互联网公司,这样的结构肯定和门户不一样,和媒体不一样。相对而言有点类似于早期的搜索引擎公司,我们的技术还没到那个时候,但是管理风格和方法类似。我们比较讲究自主自发和有效激励,激励不是说你发多少奖金或者定一个什么激励机制,而是激励引导他朝着那个方向走,而不是简单去命令你。大家是靠脑子工作的,不可能用工作纪律约束人家脑子里面想的是什么东西,当他自己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比如我们产品部门的同事心理深深爱着这个产品,觉得要是用户骂这个产品,你这个产品部高,他觉得就是骂自己一样。这种管理方式是需要慢热型的方式,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才能形成这个东西,还要有氛围。一旦形成之后,我认为这个模式比较有常性,有一种激励和引导式的方式。

  我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和共同远景方面的东西,企业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每个部门要有每个部门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要有自己的文化,销售部门要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的销售部门就是狼的文化,把东西卖出去。研发部门要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极大的热情和责任使命感,一方面要不断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把这个东西做好为使命,我的兴趣就在这个地方。技术部门研发部门的同事回到家坐在马桶上都会想这个问题的。你说回到家坐在马桶上的时间是由谁支配的?企业决定不了,只有他觉得这件事情是对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他才会去做。相对而言,一旦形成这样的氛围之后,给空间和授权比较多,但是没形成之前要更多的引导。有些运营部门有运营部门的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还是蛮重要的。单纯强调全员的业绩指标对于技术性公司来说是不太现实的,衡量今天写一百行代码就比写80行代码就是好?没用。

  主持人:你在创业的道路上有没有感谢的人?

  戴志康:首先感谢我父母,我父母就是比较给我空间的人,我们家书香门第家庭,全是大学老师,出了一个逃课的学生,不太使我压抑,感谢父母的教育。做公司以来包括投资人周鸿祎先生,还有VC的投资人包括张帆这样的人很感谢他们,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不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来骚扰。随时准备好了,时刻准备好了推你一把的那种感觉。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商业方面的东西,而且我觉得投资一方面是钱,除了钱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互相的支持,双赢的态度、双赢的心态,我觉得有很多的意义。

  主持人:与投资人打交道有没有比较好的分享的学问?

  戴志康:投进来之后我个人感觉最大的技巧是没技巧,投进来之前有技巧。你要是想融资,一定要有两家来,要是只有一家的话肯定谈不好,一定要拿两份意向书,大家再来谈条件。一个新创业者跟别人讲,你这个条款不合理,你肯定讲不过别人。拿两份,你说别人有这个条件,你看你这个没有怎么办?这和传统的买卖是一样的,投进来之前还是有很多技巧。

  第三方的人很重要,一个人跟你说这个电视好,你不信,两个人跟你说好你信不信?两个人又和你有其它一些关系,你信不信?这种操作是所有人融资时都会用的,但是也有很多比如你谈价格,越能磨的人越能谈出价格,反倒是有一些谈了几个月自己先崩溃的人一般不会谈出好的条件和价格。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比耐力,这个过程是跑三千米,你跑一千米就累了开始走了,人家还能跑。如果到最后你跑到2900米的时候对方跑到2500米他累了,那这个事就成了。

  主持人:首先是你对这个项目有信心,别人对你这个项目有兴趣,这样才有资本,要不然没有资本无法跟人谈。

  戴志康:资本是两方面,一方面自己要营利赚钱,不投的话也死不了,钱对于公司来说永远都是锦上添花的,如果当成救命稻草或者雪中送炭这个企业就有问题,你不投可以我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我听说有一些创业者投我是你的幸运,不投是你的损失,你愿意投就投,反正我们过得很好,不投我们马上还有十个VC。我其实不太愿意用技巧,VC给我的感觉,进来之后没技巧,进来之前确实有一些技巧。包括招人都是一样的,刚开始是利益阶段,肯定要跟人家谈给多少钱。经过一定的磨合,变成事业阶段,大家共同从事的事业,有共同的目标和远景。等到员工晋升到核心管理层或者核心高管团队的时候,变成命运的阶段,这帮人凑到一起创造一个共同的命运。但是不可否认哪怕是在命运阶段的人也是从利益阶段走过来的,也要现实谈一些东西。我们的VC和创业者来讲,很愿意和你起码处在一个事业阶段,共同在做一个大家都觉得有得搞的事业的阶段。

  主持人:感谢戴总和我们分享你的创业故事和对行业的看法。限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此结束,感谢两位。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