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3.1 MITM(Man-In-The-Middle) 攻击原理
按照 ARP 协议的设计,为了减少网络上过多的 ARP 数据通信,一个主机,即使收到的 ARP 应答并非自己请求得到的,它也会将其插入到自己的 ARP 缓存表中,这样,就造成了“ ARP 欺骗”的可能。如果黑客想探听同一网络中两台主机之间的通信(即使是通过交换机相连),他会分别给这两台主机发送一个 ARP 应答包,让两台主机都“误”认为对方的 MAC 地址是第三方的黑客所在的主机,这样,双方看似“直接”的通信连接,实际上都是通过黑客所在的主机间接进行的。黑客一方面得到了想要的通信内容,另一方面,只需要更改数据包中的一些信息,成功地做好转发工作即可。在这种嗅探方式中,黑客所在主机是不需要设置网卡的混杂模式的,因为通信双方的数据包在物理上都是发送给黑客所在的中转主机的。
这里举个例子,假定同一个局域网内,有 3 台主机通过交换机相连:
A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1 , MAC 地址为 01:01:01:01:01:01 ;
B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2 , MAC 地址为 02:02:02:02:02:02 ;
C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3 , MAC 地址为 03:03:03:03:03:03 。
B 主机对 A 和 C 进行欺骗的前奏就是发送假的 ARP 应答包,如图 所示
在收到 B主机发来的ARP应答后,A主机应知道:
到 192.168.0.3 的数据包应该发到 MAC 地址为 020202020202 的主机; C 主机也知道:到 192.168.0.1 的数据包应该发到 MAC 地址为 020202020202 的主机。这样, A 和 C 都认为对方的 MAC 地址是 020202020202 ,实际上这就是 B 主机所需得到的结果。当然,因为 ARP 缓存表项是动态更新的,其中动态生成的映射有个生命期,一般是两分钟,如果再没有新的信息更新, ARP 映射项会自动去除。所以, B 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一直连续不断地向 A 和 C 发送这种虚假的 ARP 响应包,让其 ARP缓存中一直保持被毒害了的映射表项。
现在,如果 A 和 C 要进行通信,实际上彼此发送的数据包都会先到达 B 主机,这时,如果 B 不做进一步处理, A 和 C 之间的通信就无法正常建立, B 也就达不到“嗅探”通信内容的目的,因此, B 要对“错误”收到的数据包进行一番修改,然后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而修改的内容,无非是将目的 MAC 和源 MAC 地址进行替换。如此一来,在 A 和 C 看来,彼此发送的数据包都是直接到达对方的,但在 B 来看,自己担当的就是“第三者”的角色。这种嗅探方法,也被称作“ Man-In-The-Middle ”的方法。如图 所示。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