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3页)
二、 传统的基于CIOQ的Crossbar交换架构
基于CIOQ的Crossbar交换架构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如图2所示,该架构包含一到多个并行工作的无缓存Crossbar芯片,每个Crossbar芯片通过交换网端口FP(Fabric Port)连接到所有输入端口对应的FA端口和所有输出端口对应的交FA端口;业务调度通常采用集中仲裁器,连到所有的输入输出FA芯片和Crossbar芯片;出口FA定时或实时地向仲裁器报告出口拥塞情况。一次典型的交换过程包含三个步骤:(1)输入端口发送业务前,入口FA先要向仲裁器请求发送(Request to transmit);(2)仲裁器根据输出端口队列拥塞情况,给入口FA发送允许发送(Request granted);(3)业务通过交换网转发到输出端口。
在入口方向,缓存采用VoQ(Virtual output Queuing:虚拟输出队列)方式给到不同目的输出端口、不同优先级的业务流分配相应的队列,对入口流量进行缓冲。在出口方向,也有一个缓存,用以吸收交换网过来的突发流量。因此称之为CIOQ(Combined Input Output Queuing:组合输入输出队列)。
图2 基于CIOQ的Crossbar交换架构
由于是集中调度,所以仲裁器的调度算法复杂度很高,性能扩展性较差,系统容量大时调度器容易形成瓶颈,难以做到精确调度。
由于是粗放型调度,所以在出口方向需要放一个比较大的缓存,并做进一步调度,以支持粒度更细的系统级QoS。为了充分利用出口缓存,需要提高系统加速比,加速比通常达到1.6~2,提高加速比意味着系统能支持的有效端口容量下降(加速比是指交换网端口速率与实际的网络端口速率的比值)。
有些产品交换架构在几何拓扑上将多个Crossbar连成与下文描述的CLOS架构相类似的形式,并采用静态路由方式,即业务流进入交换网前,根据源端口指定或基于Hash算法选择一条路径。所以,属于同一条流的所有报文将选择同一条路径进入交换网。显然,当系统中业务流较为单一时,被Hash算法选中的路径容易形成阻塞,而其它路径则较为空闲。类似道理,业务流从第二级交换到第三级时,也容易形成阻塞。这种架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阻塞CLOS交换架构,其交换性能与基于CIOQ的Crossbar相当。
基于CIOQ的Crossbar同时满足了较大容量交换和较好的业务调度的需求,是一种比较完善的交换架构,交换容量可以从几百G到几T,通常支持10G接口但无法支持40G和100G接口。由于交换容量不是很大,交换网通常集成在主控板上,采用1+1主备或负荷分担工作方式。目前市场上基于10G平台的机架式高端交换机设备通常采用该架构,典型的比如H3C S9500,Cisco C6500。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