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从集中到分布,从分布再到集中,计算机行业在发生着这样螺旋的变化,现在时针又指到了集中的刻度,不过此次要搞得是集中+分布,并且想找个平衡点。
别人看了第一段,肯定会说,装啥呢?你到底要整啥啊?
回复:我要简单分析一下思科的ISR路由器,捎带手谈谈未来企业的分支办公室会怎么整,此次的集中为啥会有些不一样。更准确的说就是找骂,找砖头拍呢。没有争鸣就没有进步嘛。这篇文章也是对于网界网刊登的消息的扩展分析,当然是我个人的行为,没办法嘴贫呗。
思科此次发布了新的ISR G2,我觉得此次在软硬件上一个大亮点是ISR G2提供的SRE卡,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创新。
在接入路由器领域可能没人能够真的对思科形成什么太大的挑战,Juniper是个后来者,软件架构做得不错,不过装机量还是有些少。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中国的H3C,我个人这么认为,而且H3C做得的确不错,我不指软件和硬件的问题,只是说对业务的想象力和前瞻。迈普的同志们、博达的同志们还在努力,不过我觉得也许他们用的CPU很快,但是比起H3C和思科还是有差距的。不知道三星的兄弟们还搞不搞了。
思科其实没有必要花太大的精力再去逼着自己前进了。但是思科还在努力,而且很重视,而且能够看到他们还是对企业的未来业务有想象力,有野心的,这个我后面会谈。
首先说说SRE,我认为此次的创新吧。
详细的一些资料可以直接去思科的网站上去看,另外我研究不清楚的也希望大家来补充。思科的网站上相关链接在这里,这个是SRE的Data sheet,这个是一个SRE白皮书 。
ISR还是个路由器,所以他还会有很多的网络接口卡,但是ISR可能更多程度是一个刀片服务器,这就是因为有了SRE,类似一个刀片服务器,虽然以前的ISR就有类似的设计,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37系列路由器,但是此次思科是认准了这条路了,一条道使劲儿走了。
ISR的机箱就类似一个刀片服务器的机箱,不过这个应该比刀片服务器的机箱要复杂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应该去研究一下这个机箱。我曾经在别人的带领下拆过一次3700系列的机箱,很像个服务器,3700系列是一个中背板,一侧朝路由器的前侧面板,一般很少有人动这块,那个时候是插入一些协处理器,比如说IPSec的加速处理卡,后侧是路由器通常的面板,也就是模块接口卡。中间背板上记得当时采用的是PCI的插槽,记得那个时候是难以达到千兆性能的。估计现在的ISR也是类似的设计,有个**的背板,做整个路由器的控制和转发操作的CPU板可能也是个模块类似**控制模块插在上面不过一般不会让用户再动了。同时背板上会提供一些接口插槽,前后都可以插模块,主要更换的模块在后侧。不知道他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接口,不过按照上次一个黑猫朋友的回复无非就是现在通常使用的PC机内部的接口。不过这是不是一个无源背板?在**处理器是否还会做交换引擎就看是否有必要了,大不了用个PCI-E的类似控制引擎也可以实现交换的,这个咱就不瞎分析了,不是咱强项。
思科的SRE模块一共有三种,在ISR G2系列里都可以通用,分别是Cisco SRE 300 ISM、Cisco SRE 700 ISM、Cisco SRE 900 ISM。这三块卡体积不一样处理能力不一样,所作的功能也不一样,300我看应该是插在路由器内部的一块卡,在通常模块路由器的面板上看不到,就像前面分析37那样是一个拆开壳子以后才能更换的模块。另外两块卡呢估计也是大小不一,按照原来思科的路由器称谓就是一个大卡,一个小卡。大卡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试用了Intel的酷睿双核CPU,可以插两个硬盘,如果说不做RAID可以做到1T的存储空间。这样的处理能力与一般的台式电脑没有啥区别,而且一些IDC里放的白牌机一般也就是类似的处理能力,做个Web服务器其实是能够用的了。
之前的处理模块就有,其实H3C的边缘路由器也有类似的设计。此次思科的做法是完全让这个处理平台通用化,你可以决定这个计算单元究竟干啥,比如装上呼叫处理软件,就是统一通信的处理模块,装上广域网加速的软件就是广域网加速模块,如果装上思科的AXP的软件,就是一个通用的Linux或者Windows Server。而且按照介绍说,用户可以远程的调整这些模块上究竟跑什么应用,比如可以卸载一个应用,转而跑另外的应用。
仔细的看,这个做法和思科的UCS做法完全理念上一致。而且思科最早做iFrame的软件,到后来发布UCS的时候一个主要的亮点就是远程的配置计算模块,复制服务上去,自动配置。据说ISR的SRE可以做一些虚拟化的应用,保证冗余的应用技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牛,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思科说为了满足一些客户的要求他们的AXP支持Windows,为什么他们完全搞个虚拟化的操作系统,比如xen一类的呢。
思科这样做,一点可以降低一定的供货成本,也可以降低用户、经销商的配件成本。这个让我想起了巨大的Giant品牌给世界带来的压缩车架之风了。
不知道大家关注过IBM的一种刀片服务器吗,完全为分支办公室定制的,强调远程管理、低功耗。我觉得ISR G2的设计思路和IBM这种Branch office的刀片服务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没有仔细研究过IBM的东西,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业务部署和管理上。IBM的产品文档见这个。
好了接下来说说集中和分步的问题。
我觉得思科说的趋势是必然的方向,及开发和IT维护集中在总部,数据中心必然集中,而应用肯定是分布的,而且分支机构会越来越多,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而分支机构其实是企业应用的真正体验点,用户、客户、人民群众的体验好不好,评价企业的服务,评价咱们zhengfu机构是否真正为群众服务,很大程度取决于分支机构的应用体验。虽然领导在总部,但是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却来自分支机构,所以说分支机构胜则全盘胜啊。评价IT系统好坏的标准可能也来自于分支机构。
这就带来一个集中和分布的矛盾。
提升分支机构的体验,单提升网络带宽并不能成正比,没办法现在还找不到给光在光纤里再加速的方法,至少我孤陋寡闻不知道。
一种方法是用私有协议,减少通信量提升相应速度,其实过去的大机的方式我觉得就比较类似。但是现在这条路很难做到,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虽然应用集中了,数据集中了,但是用最靠近客户终端的一些作假的方法来提升效果,比如在编码上动些手脚等等。在企业里也会采用一些集中+部分分布的方法。如果实现全部集中或者全部分布,可能需要协议啥的有大突破了吧。
而这种部分集中部分分布的做法现在其实也比较多,比如IP电话除了呼叫的时候需要部分的集中控制处理外,通话建立之后也基本上是完全p2p的方式。
看企业网,由于暂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解决延迟的问题,所以企业网的计算模式也变成了分布=>集中=>分布+集中,或者说是以数据中心的墙为一个界限,数据中心内则是分布+集中的。云计算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逻辑上的控制集中+计算和存储的分布,一个分布集中的混合体。如果能够解决延迟的问题,我觉得未必要实现业务处理的完全集中。不知道大家是否用过微软的office 2007带的Groove,我觉得那个很cool。
自从盖茨让位自己的发展官职位后,微软一直在分布+集中的模式发展。数据中心内搞虚拟化,数据中心外Windows 7和Vista在力推P2P。
如果说集中加分布的模式是未来的方向,对企业网提出的要求也许就是,任意两点的带宽大,延迟小,网络要逼近full mesh的拓扑联接。数据中心对full mesh联接要求大,其次是园区网,最次是分支机构。在分支机构要找到一个融合分布和集中处理方式的方法。思科和H3C都在找类似的处理方法。服务模块是一方面,另外两家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上推出了IPSec VPN的UPdate私有解决方案,可以迅速的实现两个分支机构的tunnel 建立,两个节点流量不必再走汇聚或核心节点的路由器转发。
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网络质量的提升,更多数的企业买路由器,建立广域网更多可能是逻辑上的私网,而不是物理的网。因为逻辑上的私网才能实现广域的full mesh联接。这个市场如果不把产品向应用上靠,就只能面对超便宜的低端产品的竞争了。这个世界上要不就做高,要不就做低,否则半半拉拉的最难受。
突然想应该做个比较究竟是买个IBM的bladecenter s划算呢还是买个ISR G2划算呢?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