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如果要找出过去几个月来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那一定非“开放”莫属。
自从美国社交网站(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Facebook在2007年5月24日令人吃惊地向全球软件开发者开放API(应用编程接口)以来,这家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站已经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开发者为其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并以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围绕Facebook的应用开发商群体。这些丰富的服务进一步促成Facebook的用户增长。2008年6月,Facebook的每月独立访问人数首次超过Myspace,晋升为全球社区之王。
“目前轰轰烈烈开展的基于2.0平台的开放,将是互联网未来两年的主旋律。”资深互联网专家、一起网CEO谢文放言,“整个产业链将因‘开放’发生巨变,(会)形成几个标准服务商、若干平台服务商和无数应用服务商构成新的产业链,而拒绝入局的公司将被边缘化。”
不过,类似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当下的互联网界,并不容易发生。由于应用服务开发者阵营的不成熟、社交网站的平台也没有上到足够规模,这场已经在美国展开正面厮杀的战斗在中国甚至陷入“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悖论里。
“大佬”的游戏
眼看Facebook通过开放API而催生出领导未来社交网络产业链的逼人气势,谷歌在去年11月联合Myspace、Hi5等社交网站发起了OpenSocial标准,并吸引了一批Facebook的竞争对手加入这一开放标准。面对OpenSocial联盟的围剿,Facebook在2008年5月28日宣布开放Facebook平台的源代码。两大阵营就社交网络的标准之争由此愈演愈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6月12日,谷歌全球产品副总裁Marrisa Mayer携带着最新的OpenSocial版本,亲临在北京举行的谷歌开发者日,这位谷歌的第一位女工程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中国推销谷歌包括OpenSocial在内的“开放平台战略”。
在谷歌的一轮高调公关之下,目前已经有10家主要中国社交网站表示支持OpenSocial标准,不过其中只有天涯(谷歌中国持有其不超过10%股份)和聚友网站真正开放了支持OpenSocial标准的API接口,其中聚友是谷歌的美国合作伙伴Myspace的中文网站。
“我们保持一种观望和参与,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平台,这是跟Facebook类似的平台。”千橡互动集团CEO陈一舟说,千橡集团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大学社交网站校内网,校内网在此前表达了对OpenSocial的支持。
一方面,谷歌的技术和能够带来潜在广告客户,对中国那些急于寻找盈利模式的社交网站并非全无吸引;另一方面,因为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领导地位,而倒向Facebook阵营同样不无道理。“一家不跟,怕一脚踏空;只跟一家,怕跟错人;两家都跟,成本受不了。”谢文道出了中小社交网络的矛盾。
在谷歌和Facebook的标准之争尚未有最终胜出者之前,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戴志康希望在中国推行一套草根型的实际标准。他的康盛创想公司开发出的Ucenter Home软件可以使建站者轻松建成一个SNS网络。目前,有超过40万的论坛网站在使用康盛创想所开发的Discuz开源软件,现在这些论坛纷纷增加社交网络功能,Ucenter Home自然是他们的首选之一。而戴志康一旦将这数十万小型网站的用户整合起来,再依此推行一套统一标准并非难事。7月7日,康盛创想悄然推出Manyou开放平台。
不过,OpenSocial或者Facebook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主导中国社交网站的标准的一个最重大考验也许来自政府。“对于中国政府来讲,个人用户数据应该是不可对外开放的,怎么可以允许国内的厂商向第三方去开放这个东西,尤其这个第三方是国外的标准?”51.com董事长助理黄绍麟质疑说。
“鸡生蛋、蛋生鸡”
还有更多的现实因素在阻碍着“开放”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推行。
害怕因开放而导致用户的流失是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在中国,我们的经验是如果你把平台完全开放了以后,有些小公司可能会钻你的漏洞,去向外‘倒’用户之类,这是你不能避免的。”千橡互动集团CEO陈一舟说。
大量不顾用户体验的垃圾应用也可能因为开放而在中国出现,这将反过来导致用户对提供开放平台的社交网站不满。腾讯公司(0700.HK)互联网业务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说,“在中国我认为这个倾向会很容易形成。”过去几年,中国无线彩铃产业就曾经在类似混乱局面中走向衰败。与垃圾应用伴随而来的还有安全性难题,中国是全球木马病毒制造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金山公司(0388.HK)仅在2007年就截获新的病毒/木马283084个。
而Facebook开放后所带来的短期难题也让中国的同行们望而却步。比如数量过于泛滥的应用提供造成了用户的选择困难,而实际上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却相对有限。
在经过数月的内部讨论后,51.com网站在今年5月宣布了API平台开放计划。现在,开放带来的操作难题在困扰着51.com。“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你接进来的应用怎么整合到用户的管理界面?假如这上面有100万种应用软件,你怎么样让用户去选?它应该出现在哪些地方?怎么不干扰用户的使用习惯?”51.com董事长助理黄绍麟说。
真正的考验来自于社交网站对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取舍。社交网络虽然具有超强的互动和用户粘性,盈利模式却不清晰。沉迷于朋友间交流的用户不仅会忽视广告,有时还会因突如其来的广告而大为光火。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就曾经因为广告对用户的打扰以及隐私的侵犯而被迫道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断言,社交网络将会成为像电子邮件一样没有商业模式的基础应用。
从微软和李嘉诚手里获得3.1亿美元投资的Facebook拥有足够的现金保障,它渴望成为谷歌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广告批发商,因此,它选择将Facebook的数千万用户与第三方应用商共享,而让旗下的1000名工程师专心从事用户行为和广告系统的研究。中国的社交网站则普遍有着寻找盈利模式的短期压力。开放平台意味着将本就有限的利润分予他人,有些时候应用提供商甚至会与平台本身争利。
Facebook上的超过24000种应用都来自第三方开发者,围绕着Facebook开放平台,出现了一大批依靠为其提供服务而获利的应用提供商,其中的佼佼者Slide、RockYou甚至得到风险投资青睐,市场估值高达5亿美元。
开发者正在成为抢手货,Facebook、谷歌以及无线领域的苹果公司都在极力将开发者们笼络在阵营之内。
中国的软件开发爱好者们同样受到鼓舞,谷歌的开发者大会参会者破天荒地超过2400人,许多人站在过道边听完所有演讲。各种开发者的聚会、论坛也开始进行得频繁起来。
不过,目前中国仍只有少量的小型应用开发商和个人爱好者在从事Widget(社交网站上的小型应用软件)开发,虽然有些中国公司过去已经在为Facebook或Myspace开发Widget,但是在本土市场,达到一定用户规模、让开发者有用武之地的开放平台寥寥无几,领先网络社区运营商对于开放的暧昧态度多少压制了开发者的积极性。
“国内企业开放的心态是差得远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指望做中国的Slide,我觉得不是特别现实。”著名互联网观察者洪波说,他自己也运营着一个名为5GSNS.com的社交网络。
腾讯:“开放”的风向标
中国的社交网站并不愿意冒着犯错和丢失用户的风险贸然开放,惟独腾讯,因为被认为具备了与Facebook相似的地位,而具有率先打破目前开放僵局的实力,根据咨询机构BDA China Ltd.的数据,腾讯旗下的网络社区产品QQ空间(Q-zone)在2007年年底拥有1.05亿活跃用户,而Facebook则在全球拥有8000万活跃用户。
在即时通讯领域大获成功的腾讯在社交网络延续了其一贯的多元扩张思维。在腾讯看来,向社区的转变是顺理成章,“腾讯既往的成功是将即时通讯平台化的成功,而腾讯未来的成功将是把即时通讯社区化的成功。”腾讯公司CEO马化腾说,他甚至声称QQ与Facebook“将会殊途同归”。
2007年,腾讯一度欲推出类似校内网的实名制社交网络Campus,不过这一最初打算独立推出的产品最后并未如期出炉。
半年之后腾讯卷土重来,开始内部测试QQ校友,这款产品与拥有庞大用户的QQ空间结合得更加紧密,用户在使用QQ校友时将共享他们在QQ空间里的照片、博客等数据。
如果腾讯携其数亿用户平台开放,不仅会让应用开发商趋之若鹜,对于其他社交网站而言则是巨大威胁。
51.com董事长助理黄绍麟甚至有些夸张地形容,“万一把QQ接口开放出来,那吓死人了,谁能跟它打?没人跟它打?我们都弃械投它算了。”
不过让这些公司担心的事情看起来并不会立刻发生,腾讯公司在开放问题上保持了一贯有节制的态度。
“我们其实是感兴趣做开放,我们接触了很多不同的应用供应商去探讨这个机会。”腾讯公司负责Q-zone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说,“但是我们不太倾向于一下子就完全开放。”
让腾讯担心的是,一旦贸然开放,也许耗费在管理应用提供商上的精力要远远超过所能获得的收益。
“做出一种可管理的开放平台、找到有价值的应用、找到真正有运营和开发能力的优秀厂商,好过你先完全开放以后,再花很多时间去管理众多良莠不齐的应用商。”吴宵光说,“我们觉得这样的次序会更适应我们的节奏。”
用户数量紧随腾讯之后的51.com在宣布要开放平台后,进入了对合作伙伴的严格选择阶段,校内网在7月8日的开放平台发布上同样是选择一批第三方开发公司合作。有限地开放,选择特定的开发者伙伴,这是Facebook狂欢式开放在中国的本地变种。
[附文]
它们为“开放”准备好了吗?
文 | 本刊记者 林涛
受到Facebook成功的鼓舞,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支持了大量社交网站的建设。不过对于那些抄袭Facebook上的各种有趣应用来吸引用户的社交网站而言,抢在开放而可能导致的应用服务同质化局面出现之前,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创造出独有的社区文化和特质,乃是这些社交网站的当务之急。
校内网(xiaonei.com)几乎是Facebook在中国的翻版,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网站在前期与它的原型一样采用了严格的实名制,从而在大学生用户中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在占领了大学生用户之后,校内网开始在2007年向白领用户拓展,在吸引白领用户的过程中,校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白领用户的行为习惯与对社区网络的需求与大学生并不一致,校内必须提供更多的创新才能获得白领用户的青睐。7月8日,校内网宣布开放API,同时,有消息称千橡集团将收购中国排名靠前的求职网站中华英才网,通过此项收购,校内希望获得更多白领用户。
51.com则被认为是Myspace模式在中国实现的佼佼者。这家受到用户流失和盈利模式双重困扰的社交网络最终选择了与网络游戏结盟,7月1日,网络游戏厂商巨人网络(NYSE:GA)宣布以5100万美元获得该公司25%股权,并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对于巨人网络而言,不仅借此投资进入“成长股”社交网络领域,同时还能具有现实价值。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评价,“在51这么大的人群量里面,我们可以挖掘出我们的玩家来。”
盛大网络等其他网络游戏厂商同样对社交网络持有兴趣,网络游戏公司久游的游戏产品劲舞团更是带有诸多社交功能,“网游社区化、社区网游化”的理论鼓励了盈利丰厚、但一直遭遇道德谴责的网络游戏厂商向社交网络渗透。
其他新进入的创业者则希望能够做到起步阶段就与众不同。
32岁的陈滨在上海创立了扬耀网络,他对3D社交网络的效果寄予厚望。“你可以邀请朋友到你的虚拟客厅里一起看电影,甚至可以给你不喜欢的人一记耳光,这种因和现实生活更接近而产生的互动感自然要远远强于文字。”不过在此之前,一家模仿美国3D网络第二人生的中国网站的用户发展陷入困境,该模式过分强调用户自主创造,甚至要求用户自己建造相对复杂的房屋,结果导致使用者寥寥。“我们会以满足普通用户的社交需求为核心。”陈滨表现出对开放时代的盼望,甚至已经开始为3D平台的开放平台进行技术准备。不过对于豪华的3D社交网络而言,对于技术的要求和带宽的消耗将会是对陈滨的最大考验。
由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担任CEO的一起网则有着将整个真实关系搬到虚拟网络上的野心。有着宏大理想的谢文甚至并不急于发展用户,而是希望先做出一个有别于其他网站的结构,以求做到能够真正满足用户复杂的社交需要。而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则是可能被用于分析用户行为并以此匹配广告的智能搜索技术。不过商业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最完美的产品被击败的案例。
至于腾讯,当然已经具有无与伦比的用户和各种资源优势。不过每一次当剧烈的行业变革来临时,巨头们的真正威胁往往是自己过去的成功。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