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NGN技术介绍及发展前景

NGN技术介绍及发展前景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NGN(NextGenerationNetwork)即为下一代网络,它是一种全新的电信网络体系架构,它融合了IP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提出了分组、分层、开放的概念,从面向管理的传统电信网络转变成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新一代网络。

作者:中国IT实验室 来源:中国IT实验室 2008年8月5日

关键字: IMS 软交换 下一代网络 NGN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一、前言

NGN(NextGenerationNetwork)即为下一代网络,它是一种全新的电信网络体系架构,它融合了IP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提出了分组、分层、开放的概念,从面向管理的传统电信网络转变成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新一代网络。

NGN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技术,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目前NGN从信令系统到体系结构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之中,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承载网的QoS、网络互联互通、业务开发、网络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二、国内外NGN网络发展及现状

NGN的概念于1997年提出,并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广、应用,概括一下,NGN在全球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从1996年到1998年为尝试阶段:首先国际电联提出了H.323VoIP协议,应用H.323体系构建分组长途电话网络,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为今后NGN相关协议和应用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且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语音的IP化承载的必然性,在这个阶段,国内部分运营商也建设了长途IP电话网络。

从1999年到2004年为软交换试验阶段:自从提出软交换概念以来,得到众多制造商和运营商的认可,并加以投资,使得软交换产品逐步趋于成熟,功能日益丰富,标准化过程也正平稳推进,软交换技术开始逐步走向市场。

预计从2005年到2009年为规模部署阶段:在这几年的发展中,随着软交换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企业的成熟、商品实现商用化,越来越多的运营商为了应对外界的挑战,开始大规模部署NGN的商用网络,主要集中于NGN基础结构的建设和现有PSTN网络怎么向NGN过渡以及采用NGN技术进行交换机的网改和替换工作。

稳定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在这一发展过程中,NGN的重点转移到开发更先进的业务上,运营商可以寻找更多的业务收入增长点进行业务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逐步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在2010年以后随着网络自身业务的完善,包括承载网QoS的完善,网络业务逐步转向以提供多媒体业务为特征的业务。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NGN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更多的保障,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利润。

按NGN的技术发展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05年的全球范围内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发展阶段。据国外报告分析显示,中国、美国、英国是2004年向软交换过渡的3大国家。在对78个国家的调查中,这3个国家占到了软交换已装端口数的66.7%。其中中国为27.52%,美国为25.99%,英国为13.18%。

NGN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从2005年开始的向IMS(IP多媒体子系统)发展的阶段。IMS是3GPP这个标准组织首先提出的,是其Release5标准中的核心网控制架构。IMS是基于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启始协议)的系统,它为多媒体服务提供了一整套标准体系架构。IMS技术允许运营商能更好地控制业务层,能更快地集成和开展IMS多媒体服务,并减少网络投资和运营开销,同时,IMS技术也能给用户带来统一的用户体验,用户将会获得更多质量和安全都有保障的IMS服务。IMS的提出,顺应了通信网络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它将在未来通信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IMS的这些特点,使固定和移动运营商都对IMS寄予厚望。英国电信、法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a、北欧的TeliaSonera、荷兰的KPT等已经选择了爱立信、西门子等厂商作为合作伙伴,希望用IMS提供固定移动融合业务和IP多媒体业务。

在国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国内主要运营商也开始关注IMS。各运营商不仅积极跟踪IMS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订中,而且,在2006年分别组织了IMS相关测试。

三、NGN的关键技术介绍及比较

下面,将就软交换技术和IMS技术进行比较,以分析其适合的应用。

3.1 技术的基本特征

3.1.1 网络架构

图一 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图

图1 软交换的网络架构

图2 IMS子系统结构

图2 IMS子系统结构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软交换网络和IMS网络都是基于分组承载,采用了承载与控制、业务与控制分离的架构。

软交换定义的是一个物理部件,实际部署时软交换会作为一个网络实体去部署。软交换设备实现集中的呼叫控制和部分业务的控制,通过对网关设备的控制实现媒体的传送和转换,通过和应用服务器的互通实现更丰富的业务提供。

IMS定义的是一个子系统,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架构。图2中的IMS由多个逻辑的控制部件组成,如CSCF完成基于SIP的核心呼叫控制、MGCF完成网关的控制、BGCF负责选择CS域的出口和位置、MRCF负责媒体资源的控制。

与软交换网络相比,IMS网络还考虑了用户移动性的需求,在用户注册、路由寻址等方面考虑了更多的分离性,同时基于业务开放性的要求,在业务提供方面也采用了业务处理和业务分发分离的架构,因此IMS的各功能实体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虽然IMS定义的这些逻辑实体原则上讲可以放置在同一个物理部件上,但在实际部署时,往往从整体网络的移动性、业务开放性等方面考虑,而选择分散的部署方式。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