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黄绍麟:口碑传播阻力大 讨好用户才能赚钱

黄绍麟:口碑传播阻力大 讨好用户才能赚钱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SNS比较接近口碑传播,今天如果在这个社区里面一帮人知道了某一件事情,他们可以很快通过他们的好友关系告诉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很快知道。

作者:搜狐IT 来源:搜狐IT 2008年7月10日

关键字: SNS 社会网络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知名科技博客:黄绍麟

  嘉宾简介: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现为跨国谘询公司格理行业专家团Top 20%专家,从事互联网与电信行业谘询工作,长期居住于上海。

  精彩观点:

  1、从2000年泡沫化以后,台湾的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步调很明显慢于内地的发展,现在确实台湾的互联网企业都比较小,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是比较不健康的。

  2、2.0更新一代媒体发展的轨迹大半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轨迹,从业界关系建立开始。当然趋向不同,有的从白领市场建立开始,有的从高校开始建立起,天际网从白领商务人士开始做起,取向不同,因为人群不同。

  3、SNS比较接近口碑传播,今天如果在这个社区里面一帮人知道了某一件事情,他们可以很快通过他们的好友关系告诉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很快知道。

  4、SNS做口碑营销,用户要做活动要有创意,每个客户的创意不一样。我们每做一个客户要帮客户做很多定制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很容易算得出来你有多少团队,我这个团队专门做活动的包括客服、市场、销售、程序开发、策划,一帮人加起来四五个人服务三个客户,一年一个客户搞三个大活动,一年就是九个大活动,如果想扩大客户量,必须要重新组一个团队,很难变成套装的商品销售,这个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5、Myspace也许因为融入媒体企业的关系,内容的氛围稍微重一些,比较偏向媒体。Facebook更像是程序员做出来的东西,画面简洁干净不花哨,以功能为取向,告诉你很多的应用,不怎么强调媒体。

  6、以后未来的社区类的网站或者社交网络这样一种形态的互联网网站,它会比较像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圈里,但是这里面是全世界。我可能在社区里面交到一群白领朋友,我以为那就是我要的全部,但其实不是。

  7、因为做互联网很残酷,你只要被你的用户使用体验很快就会被唾弃,你不能说你利用好,老实说你只能讨好他。我们会迎合用户,到底博客满足你的什么需求,到底社交博客满足你的什么需求?那种需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满足你的存在感。

  8、来社交网络的人更多是闲逛,想遇到是不是让生命当中遇到惊喜的事情,或者纯是无聊打发时间。

  9、为什么认好像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博客帐号,原因是你的社交圈里面,所以你以为那就是世界。这是SNS最有趣的地方,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大的圈子。其实不是的。

  10、不是被本土的互联网企业打败,而是被本土的网民打败。原因主要是不授权,很多东西回到美国去做决定。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多少?其实不了解。

  11、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临界值,现在已经是两亿网民的池子,你在这当中会发现很容易接触到互联网或者接触到互联网网民。今天一个事件很容易网民参与进来,主要是因为用户数量达到关键的多数。

  12、,我自己写了一个小Widget,搞了半天觉得也赚不了什么钱。流量很大,但是流量怎么变现不知道。你得让人家用,但是让它加广告吗?我后来试着加广告进去,发现其实人家很抗拒的。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数位之墙创始人、著名科技博客和互联网观察家黄绍麟先生作客《新媒体 新营销》,原名黄彦达,是一名长期观察和研究互联网的自身人士,在访谈开始之前先请黄先生跟搜狐的网友打一个招呼。

  黄绍麟: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介绍现在台湾互联网的状况是什么样的?

  黄绍麟:台湾的互联网其实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基本上只有雅虎,现在叫做雅虎奇摩,其它互联网公司规模非常小,行业链并没有形成。首先要有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它的营利体制获利能力比较好,可能会是培养人才的渠道,为业界培养这么多人才,当里面的人才出来创业的时候能够有好的市场让他们创业,能够有好的资金愿意投入,因此你会看到互联网十年以来第二拨创业企业出来了。这些公司当中有些人又在上市又在融到钱上市,不断地循环。但是这样的循环在台湾是看不见的,原因是一家独大的互联网企业把持着几乎所有最好的人才,这些人才其实也不容易出来创业,因为他们出来创业之后找不到舞台,因为台湾的市场很小,台湾的风投也不愿意投本地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即使出来创业也拿不到钱,这样行业链就断掉了。我个人感触比较深的是我在这边接触到很多朋友,当年都是数位之墙的读者。前一阵子我接触到互联网协会的会长,他很惊讶,他发现原来是我的读者。他说当时台湾很多互联网的讨论给了内地的互联网一个很大的启发,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因为从2000年泡沫化以后,台湾的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步调很明显慢于内地的发展,现在确实台湾的互联网企业都比较小,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是比较不健康的。

  主持人:今天谈我们的是新媒体和新营销,台湾博客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黄绍麟: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叫新媒体,从99年、2000年开始台湾有很多的报纸开始把他们的内容放到互联网上,当时这些报业有很大的挣扎,我这个东西本来要卖钱的,一份报纸可能五块钱台币,现在免费让人在网上看,什么意思?但是又不得不做,整个互联网们起来是发展势头比较好的行业。当时有很多搜索引擎开始内容聚合,比如台湾当时有四个搜索引擎,大家开始做门户的概念在99年的时候,这些内容聚合进来的时候开始给网友去看,这个就是我们所谓有点像早期的慢慢建立一个门户的过程。后来由于发生几个比较重大的事件,之前内地有科索沃事件,还有体育事件,造成大家开始在网上看新闻的习惯,台湾也同样经历了几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大家慢慢养成到门户看新闻的习惯。反而平媒网站的新闻很少有人去看,大家形成到雅虎奇摩看新闻。

  至于现在的SNS或者WEB2.0假如当成新媒介来看的话,过去发展比较好的是台湾的一个网站“无名小站”,全盛时间ALEXA排名在20名,现在不一样了,流量大起来了就把它推下去了,因为它出来比较早。无名小站后来被雅虎奇摩收购了,完成了新媒体的融合过程,导致很多跟无名小镇同样一个时代的新媒体的发展受到限制,当雅虎把它的资本,把过去客户资源积累上注入到无名小站之后,没有人能够超越它,现在在博客、SNS方面也是无名小站一家独大的现象,在台湾已经是这样了,没有办法。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和博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纵向和横向比较?

  黄绍麟:我们看到从2003年、2004年开始有博客这样的名词出来,最早是一帮人,方博士他们在谈这个事情,当时谈这个概念是自媒体,把个人当做一个媒介单位在互联网上做一个内容的发布,是这样一个概念。博客这个词一直到门户做名人博客几乎是炒上了天,很多市井小民即使不上互联网,从坊间也可以知道徐静蕾的博客怎么怎么样,博客这个名词基本没有人不知道。不管从博客中国还是后来的门户博客都是把它当做媒体在看,还是内容为主,只是内容的提交者从专业的编辑或者记者变成个人,个人当中有一些比较出彩,所以把它提炼出来做成一个比较好的内容。但是从05年开始,我们知道Myspace后来的Facebook,差不多都是在05年左右开始成为目光关注的焦点,虽然很早出来,05年开始成为焦点。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博客本身的内容可能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文笔好能写的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更关心的是我周遭的人写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明星写了什么。SNS这样的概念就开始形成了,我负责51的市场运作,我观察我们早期的时候很关注用户个人的存储,其它SNS发展起来有它们的发展轨迹。当时的创办人是姓张的副总裁,他当时在福州做了一个小网站,当时想到这个事情,个人有相册,个人有博客,个人有通讯录,但是觉得很奇怪没有人把这三个做到一起,怎么没有这样的东西,后来想能不能做一个新的东西?我觉得好的互联网创意都是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这样很快抓到一批忠诚的用户,博客文章、相册这两者形成最底层的存储,今天不管怎么样,相册放在这个地方总是三天两头看一下,就算三天没来了,过了三个月照了相再来一次。最基础的个人存储是从这儿来的。从这个网站发展之后开始观察到人有交互的需求,我看看你的博客,你看看我的博客,我看看你的相册,我可不可以长期跟你联系,就有加你为好友的需求,关系链就变得很重要。我们在个人存储、用户间的交互做好,从头到尾做这两件事情,至于其它的新媒体怎么发展,甚至像新浪、搜狐、网易这种门户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旧媒体了,2.0更新一代媒体发展的轨迹大半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轨迹,从业界关系建立开始。当然趋向不同,有的从白领市场建立开始,有的从高校开始建立起,天际网从白领商务人士开始做起,取向不同,因为人群不同。

  至于说美国那边新一代的媒介起来跟国内有什么不一样?我感觉到的不一样差异没有太大,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很重视关系链跟个人数据存储,只是偏向性有所不同。有的更偏向关系链的建立,有的更偏向于个人存储。我个人觉得很不习惯华丽花哨,把底色改成黑色,上面很多文字闪动跳动,一会儿蓝色的字一会儿红色的字,花里胡哨,我以为这是中国网民独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门户博客不可能看到。门户博客比较接近商务人士,我们的博客比较偏向民众。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Myspace博客上面有七十几页的推荐,他们的主页一样花里胡哨。我感觉这是一种时代特性,个人展示自己。门户博客也是展示自己没错,但是那种展现方式更偏向文字的表述,一个是形态单一,另外能写的人确实有限。展示自己还有另外的方法,国外Myspace一套模板几块钱,我文笔不好写不了,但是我总能干点儿什么事情彰显自己。前一阵子美国一个黑客峰会上面,这个峰会是雅虎办的,它让所有的黑客发挥创意,其中一个黑客把雅虎360改成像Myspace的界面,他说雅虎360是爷爷奶奶时代的产物,Myspace才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东西。我们讲新媒介,这是一种新媒介的时代特性,可能有几个点。第一个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现,图片、视频,甚至博客造型。个人随意的打扮搭配,而不是首先于编辑主观的意识觉得这样版面才好看,得照我这个规矩来,而是各种方法自己搭配,这是SNS本身需要的一种特性。

  主持人:这样的管道和展现的传播平台相对来说影响力大一些,SNS社区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扩大了?

  黄绍麟:SNS跟门户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性,门户是权威性的媒介,今天在这里发布消息,很多人看得到,是这样一种传播方式。SNS比较接近口碑传播,今天如果在这个社区里面一帮人知道了某一件事情,他们可以很快通过他们的好友关系告诉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很快知道。之前我在艾瑞年会上做了一场演讲,就营销这件事情来看,口碑传播无法控制,无法控制人家讲你好话讲你坏话。第二,传播阻力极大,今天我如果想卖一款车,我想通过口碑营销,我希望能够先拉一万人进来告诉他们这个车好,这一万人再平均跟十个人讲,这样一下子有十万个人来讲,十万个人再去跟十个人来讲就有一百万了,但是要花多长时间?口碑传播是传播阻力极大的传播形式。把一百万人做起来,三个月过去了。这个不现实的,对于一个广告主来讲要传播效果要精准、快速,现在可以做到精准,但是快不了,口碑传播快不了。这帮人最后知道到新浪投广告或者到搜狐投广告,对于他们来讲快速传播,一发布出去,我的客户看得到,我的老板看得到,人家知道你投在搜狐有一个品牌效果,主要是这样。我自己本身也是广告买主,我们也要打广告,我在门户投过广告,三大门户都投过,效果不好,更多我们考虑品牌在那个地方插一个旗子效果怎么样再说了。SNS这种传播方式让原本让传播阻力非常大的口碑传播阻力为零,我们很注意同时在线用户数。当同时在线用户数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口碑传播才可能开始。假如先筛查出一批人告诉他们,这个车有一个活动,刚扩是有一万人参加进来,这一万个人如果参加这个活动觉得很好想告诉我的朋友,但是如果这个朋友不在线上,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才知道这个消息,可能也来的,但是不及时。你花了三天时间,假如平均每个人都要花三天时间到下一站,你的口碑传播会陷入很慢的境地。我们做口碑营销在意的是同时在线用户数,当一帮人同时参加一个活动之后,很快他的朋友马上知道再进来,他的朋友还在线上再进来,很快像滚雪球一样一直不断传播吃去。现在整个营销的广告销售主要在卖这种传播方式,对于广告客户来说需要的是低成本的营销,只要他投入第一批客户后面的东西自然产生。

  主持人:社区的广告,包括外国的SNS社区,他们的广告主是不是多数都是消费品类快消类的?

  黄绍麟:在美国是这样的,美国已经有很多消费品在上面尝试建立博客。P&G在网上建立一个主页,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人,加为好友,只要上面有任何新的动态发布新的活动有新的促销信息,凡是把这个博客加为好友的人马上会收到通知。这个是我们现在在推的品牌博客,过去我们谈博客是单向的传播。人很多,我在上面发布信息。现在不是这样了,我先建一个东西我把别人加为好友,有什么活动可以向大家传播。对于广告主来讲永远只花第一次钱,前面那些加为好友的人不会跑掉,做一次累计10万,下次20万,可以看到用户一直在增多。这跟传统的营销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新媒体有很多的方向可以谈,现在最容易体现出差异性在于广告主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发现确实这个东西跟以前不一样。

  主持人:广告主对于传统门户的投放有一些心得,跟你们交流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态?

知名科技博客:黄绍麟

  黄绍麟:门户还是很强大,他们首先会考虑三大门户,比如我是大众汽车负责广告媒介计划的人,当我决定要投广告的时候,首先我是提其中一小部分做门户广告5%或者3%,在有限的预算之后考虑投校内,大家看互联网广告还是这样一个预算比例的分配,这帮人投广告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安全,不出错,门户已经投了那么多再投肯定不会错,只是价格一直在涨很讨厌。有些人愿意尝试,比如下一单给你三万块五万块试试看,如果觉得效果还行,那下一单八万块十万块看看。我们现在拿到的广告单大量是这样,很少一笔百万,没有。慢慢这种东西比较受到认可,但是还是会有一个观念,我要求活动效果的时候找社区网站,他们还是这样的想法。对于新兴媒介来说不是没有困扰的,因为三大门户的销售套餐相对容易,版面一起卖给你多少钱,有的客户可能有不同需求,定制化一下,很快应变过来。我们SNS做口碑营销,用户要做活动要有创意,每个客户的创意不一样。我们每做一个客户要帮客户做很多定制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很容易算得出来你有多少团队,我这个团队专门做活动的包括客服、市场、销售、程序开发、策划,一帮人加起来四五个人服务三个客户,一年一个客户搞三个大活动,一年就是九个大活动,如果想扩大客户量,必须要重新组一个团队,很难变成套装的商品销售,这个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客户的角度来讲,他希望下这个单保底有20万人参加,希望看到参加人数。我们跟客户保底,至少10万人或者20万人参加。但是这个部分收不了钱,客户最后转化为投放的时候是算你的曝光率,比如在我们的网站上面的版面一天要卖多少钱,他买一个版一天多少钱,门户时代买版面的概念。现在销售人员面临比较大的挣扎,知道我们的价值在那个地方,但是变现不了,最没价值的是卖版面。

  主持人:国外的Facebook和Myspace是两类还是一样的社区?

  黄绍麟:是关系类的,他们的客户群体不一样,偏向有点差异,Myspace也许因为融入媒体企业的关系,内容的氛围稍微重一些,比较偏向媒体。Facebook更像是程序员做出来的东西,画面简洁干净不花哨,以功能为取向,告诉你很多的应用,不怎么强调媒体。这两个公司还是有不一的取向,有点像雅虎跟GOOGLE,一个更偏向媒体,一个更偏向功能程序的技术公司导向。

  主持人:这块往下走会是什么趋势?落实到跟普通的网友、注册会员身上是什么样的表现?

  黄绍麟:门户后面的内容很多都是聚合进来的,从人民网聚合进来的。这个东西是不开放的,原因是国家对媒体有一些控制或者监管,你的新闻来源会固定,不会随便从哪里抓来就可以放。但是可以有这样一个对照,门户其实也是集成进来的,现在进入SNS阶段,你集成进来的东西除了人以外更多集成是功能,但是集成内容跟集成应用到底差别在哪里?集成内容最主要形成内容的门户,给人家做浏览,以浏览资讯为主。聚合成应用的平台以后会造成一种交互,不是一起看一个东西,而不是一帮人一起看一个东西。以后未来的社区类的网站或者社交网络这样一种形态的互联网网站,它会比较像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圈里,但是这里面是全世界。我可能在社区里面交到一群白领朋友,我以为那就是我要的全部,但其实不是。反过来讲Myspace和Facebook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以为这个网站就是这个样子,只有这帮人在,实际不是这样,你的社交圈子没有扩张到那个地方去。这倾向于更分众更趋中庸化的媒介,更强调人跟人之间小圈子的交流,而不是几千万人共同看一个东西。

  主持人:你们是不是也在用用户心理来培养未来营利的模式?

  黄绍麟:讲利用比较过头,应该说算是满足用户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做互联网很残酷,你只要被你的用户使用体验很快就会被唾弃,你不能说你利用好,老实说你只能讨好他。我们会迎合用户,到底博客满足你的什么需求,到底社交博客满足你的什么需求?那种需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满足你的存在感,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插一个旗子说我在这儿,我长这个样子,你看我有这些朋友,你看我收藏的东西,是这样一种需求,这种需求跟你看资讯或者电子商务的东西确实说不上。在网站上买书大家都做过,到搜索引擎搜索资讯或者到门户看新闻都做过,但是到一个网站去让你心灵很满足,好像没听过,这个是社区一直做的事情,但是这个确实也说不清楚。

  主持人:在具体的实现方式来说怎么来迎合或者满足用户情感或者心灵方面的需求?

  黄绍麟:首先我觉得人都有彼此认识的需求或者被人视的需求,社交网络很容易被描述成交友网络,我们做过的人知道不是一回事。来社交网络的人更多是闲逛,想遇到是不是让生命当中遇到惊喜的事情,或者纯是无聊打发时间。我们平常接触的人都很少,周遭比较熟悉的朋友加起来不超过十个,平时在联系的亲戚不超过十个,一般没有什么机会再认识别人,也不晓得别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除了这个群体之外不知道别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在SNS可以认识到不同生活的人,我们网站上面有教练、运动员、老师、警察,我们上面有几个警察的圈子很火。让你看到世界原来是这么多元,我们的用户在上面不是看资讯而是看人,人本身也是一种资讯。对于很多用户来讲,通过这个管道来认识这个世界,让他认识更多的人。

  第二,能够帮他忠实的做好生活当中的记录,我今天想把我的生活做一些记录,比如我的相册放在一个地方,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这是满足他的第二个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很多用户在上面写感情的东西,有没有人看不知道,你也不能保证写了一定有人看,变成一种心理发泄。我的悲伤我的快乐,跟男朋友吵架,跟朋友闹别扭等等,在上面都能写及这个最终变成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今天我不爽了,晚上回家一个人的时候叼根烟写点儿东西,有时候可能是一两句话,但是是很好的宣泄出口。

  主持人:感觉现在几乎上网的人可能都会在不同的社交网站SNS网站有不同的ID注册号,这样多帐户的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

  黄绍麟:我们去年做过一个调研,平均博客帐户一个人是一点多个,1.2—1.3。为什么认好像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博客帐号,原因是你的社交圈里面,所以你以为那就是世界。这是SNS最有趣的地方,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大的圈子。其实不是的,我们的调研做了抽样调查,街头调查,有店访的有街访的,有焦点访谈一次找十几个用户过来,后来发现有多个博客帐号的人是少数人,这种人是很多社区网站赖以为生的基础,这帮人很活跃。一般很多人不会开那么多的博客,可能开很多,最终会选择常用一个,其它实在没有精力照顾,主要是时间成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用户很多是下班以后可能在网吧里面坐两个小时差不多该回家睡觉了,大概是这样,他也没有什么别的娱乐,在网吧里面稍微玩一下劲舞团,跳舞半个小时,差不多了就QQ聊天一下,上社区看看有谁给他发消息,大概就是这样,写写博客。

  主持人:跟互联网用户的主流应用行为很相似。你们属于草根级的。

  黄绍麟:平民大众。

  主持人:做推广主要在网吧或者几级城市做一些推广?

  黄绍麟:要做地面推广要有很大的队伍,比如像史玉柱推广游戏,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点。很多人以为我们在二级城市做了很多推广,其实我们没有做推广,甚至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开始。当我们真正去了解所谓地面推广的时候,那个确实是很难的,史玉柱太厉害了,很难弄的,不是说你三四百个人去推广马上可以看到效果,不是这样的,里面有很多环节,也不是你搞一些分公司就能做好的。

  主持人:怎么看待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本土失败的原因。

  黄绍麟:不是被本土的互联网企业打败,而是被本土的网民打败。原因主要是不授权,很多东西回到美国去做决定。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多少?其实不了解。我们看到很多历史教训,从雅虎一直到EBAY,到最近的Myspace,Facebook听说现在也要进中国了,我们感觉到情况有在改善,一路下来的案例一步步改善,到Facebook很多事情已经过了,它的母公司是本土团队外资只是投资方的角色进来,技术上做一个辅助,是这样一个模式,也许Facebook再进来还可以再突破一点。重点是本土团队的选择,我相信这种外企进到中国以后他们选择的对可能不会像51这种创业团队的人,他们可能还是更倾向海归精英,这个恐怕也没办法。必须要用英文交流,对于一个投资方或者控股公司来讲无法去选择不能用英文交流的人来管理,也不放心。国外企业本地化的发展确实要慎重,以前有人问51是不是借鉴Facebook和Myspace,我们的回答是没有。我们的创办人不懂英文,看不懂,但是他对中国网民的理解是外国人比不上的。

  主持人:widget可能是未来网络广告的形式?

  黄绍麟:有可能。P&G在Myspace开了个人博客让别人加它为好友,Facebook是开放平台,Myspace也是开放平台,现在做了以P&G的名义做了一个小游戏,游戏本身好玩,应用好玩,很多人玩,无形当中大家知道P&G,游戏的内容跟P&G的某些产品相关,起到传播的效果。WG这种东西有可能带来新的传播,但是计价方式、营利模式还在很初创的阶段,这样一个营销方式Facebook要收什么钱?你不是做一个营销平台,那你这样做谁都能做了,为什么还要跟我收钱?P&G专门雇佣一个软件开发公司,如果好玩自然就火起来了,不能跟我收钱,如果跟我收钱跟所有的第三方收钱才公平。怎么赚钱还不知道,可能是很好的传播模式,但是怎么赚钱不知道。我刚才讲P&G本身有一个主营模式,卖洗发水洗衣粉,有一个主营的营利,把这个当做推广渠道。

  假设今天不是这样的广告主,而是一家互联网企业,通过这个渠道在上面做一些推广工作,他可能并没有销售什么东西,他的角色不是广告主,他可能更在意在上面推的东西要在上面挣到钱。怎么分成?要不要分成?大家还要探索这个问题。比如我帮社区开发一个很好玩的小游戏,我希望每个人来玩给我五块钱,很合理,只要有十万人用,我一个月就有50万块钱。51说不行一定要分我钱,当然会跟你争论你的用户开放给所有人不是开放给一个人,如果要跟我收钱要跟所有的人收钱,大家不谈这个事情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再说。

  主持人:国外用户在网上的商务行为真正花钱是情感方面多一些还是电子商务买东西多一些?

  黄绍麟:实际类的东西比较多,情感类的东西比较找。情感类的东西做得好不容易,要忍受绝大部分用户是不交钱的,里面可能只有3%—5%的用户愿意交钱。

  主持人:腾讯一百个用户只有六个用户交钱。

  黄绍麟:六个已经很牛了,一般是三到五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钱收的多,本来一个月收五块钱现在涨到十块,付费的人就少了,所以你的收入占你的总体用户比例可能就下降了。那你说不要收那么贵,收两块,人数变大了,问题是只有两块,就是一个固定的盘子。有一个自然的规律在里面。

  主持人:2000年门户比较火,05年搜索引擎比较火,现在大家都在说社区比较火,未来这几者当中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

  黄绍麟:我感觉大家都会做,比如GOOGL现在自己有社区,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是实现社区战略的方法,提倡OPEN,Myspace做开放平台,会不会过两天想着做媒体,很难说,或许也做搜索,它的内容产出都是用户,做媒体也顺利。门户会不会做社交门户?也一定想。我感觉到最后就是融合。有人说2.0应该革命性把1.0推翻,我不这么觉得,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些东西火为什么不做?只是做得好不好的问题。我做的虽然SNS差一点,但是不能没有,我要做。你说做搜索,搜索后来不是一样搞新闻了吗?影响力在那个地方。

  主持人:跟用户的需求有关,有资讯的需求、搜索的需求、社交的需求。

  黄绍麟:是一个叠加的需求,可能暂时满足他对于他来讲要更全面一些,看新闻上三大门户,用搜索,这几者一定要分开。

  主持人:百度去年开始做新闻,你认为这影响力如何?

  黄绍麟:如果产生影响力一定要有记者跟编辑的能力,首先要积累,你说腾讯也做门户,但是它积累了多久?恐怕是三到五年的时间。百度现在才第一年,后面会怎么样不知道,但是我感觉要建一个门户不是一年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时间。第二,要有能力在里面,能力除了刚才讲的编辑、记者能力的贡献,把经营好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套模式,这个模式恐怕还在摸索。不是你把门户的模式搬进来就OK了,比如Facebook现在来做雅虎也做新闻,恐怕不是长那个样子,恐怕还得去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它用户平台的方式。百度新闻也许到明年后年最终找到既有用户行为模式的方式,最后的门户不是你想想的新闻。

  主持人:今年抗震救灾的报道包括网民在反家乐福反藏独还有火炬事件上的声音特别大,为什么在08年突然有了让人感觉互联网特别重要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生活里面,影响到我们的社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黄绍麟:从大环境来看,今年确实是比较不安定的一年,事件特别多。大家精神比较紧张,容易发表意见,其实传统媒介是没有渠道可以发表意见,互联网容易成为宣泄看法或者意见情绪的地方。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其中也有一些不是太理性的。大环境的氛围是这样,再加上互联网媒介比较容易发表意见,成为宣泄的管道。

  第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临界值,现在已经是两亿网民的池子,你在这当中会发现很容易接触到互联网或者接触到互联网网民。今天一个事件很容易网民参与进来,主要是因为用户数量达到关键的多数。

  第三,我们感觉到这些事在互联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很偏颇的观察。我们都看互联网新闻,我们是这个圈子里面的人,当我到网吧观察用户行为的时候,他们不看新闻的,也很少参与社区发表意见,没有养成获得资讯的渠道,可能更多还是从电视从报纸从朋友间的闲聊得到这个消息,按还没有养成获取资讯的习惯。至少就我的观察,并不是绝大多数网民都像我们想的那样一拥而上到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感到这样的氛围而已。我们周围朋友都是互联网众度的用户,大家都是白领能够讲出点什么东西出来,有意见能发表能写的,很多网民不知道怎么写,也不会写,也不关心,或者从别的渠道关心这个东西。

  Widget现在已经形成行业链,现在有专门发行Widget的渠道,你是一个个人写一个小的程序,你不知道怎么样接下来推广,有渠道商满足你资讯的推广,只要依照它的规范,把你的位置写好,他那个平台会帮你对接上Facebook、Myspace,只要写一套就可以全部上传上去。营利方式不清楚,我自己会写程序,我自己写了一个小Widget,搞了半天觉得也赚不了什么钱。流量很大,但是流量怎么变现不知道。你得让人家用,但是让它加广告吗?我后来试着加广告进去,发现其实人家很抗拒的。最终这个Widget会上到SNS的时候,人家用你这个Widget发现这个好玩,后来发现有广告就不用了,两边不讨好。这个营利模式确实存在问题。美国有一个很大的Widget分销商SLIDE.COM最近拿到几千万的风投,但是老实讲不知道怎么营利,或者他们有什么想法我们不知道。

  主持人:最近有几家群体博客关站了。在一些专业的圈子里面比较火的博客,属于一个联盟,靠这个联盟的流量赚钱,最近把中国这块停掉了,流量虽然很大,但是赚不到钱。

  黄绍麟:流量在中国是很不值钱的,当时我做Widget的时候研究过网络广告的价差。一般网络广告在国外算CPN,国内是算小时或者几天,在国外算CPN美国一个CPM是一千次的曝光率,在美国一个CPM如果是美国人看到广告的话一个CPM是1.2—1.8元美金,在中国一个CPM大概零点几,价差如此之大,所以导致流量海量也没用,你挣到的钱不像你的流量那么好。有可以改进的空间,随着整体国民的收入财富收入不断往上提,广告的价差是这样产生的,广告主预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到什么程度,你消费得起这个产品,所以我愿意付这样的价格来打广告。当整体的国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时候,广告价格跟着上去,这个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现在确实挣不到钱,没办法。国内门户广告卖到这样很不简单了。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黄先生。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