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第一次网络维基救援

第一次网络维基救援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互联网的出现,为灾害救援提供了一个及时迅速的信息发布、传播、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更大范围有效协作的渠道。

作者: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 2008年6月24日

关键字: 播客 互联网 维基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互联网的出现,为灾害救援提供了一个及时迅速的信息发布、传播、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更大范围有效协作的渠道。

汶川大地震后,文字、图片、地图、视频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空间,整个信息高速公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广度开动起来,中国150万家网站、2.1亿网民组建起一支穿越时空的看不到的“网络救援大军”,共同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大援救中,让公众感受到了口耳相传难以实现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不同地域人群大规模协作的组织能力。

比战地记者还战地记者

5月12日下午14时35分左右,北京各大写字楼内办公的白领突然感到大楼摇晃了一下,有的人感到一阵眩晕。“地震了”,喊声瞬间打破办公室的宁静,人们纷纷向楼下冲去。他们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已有几万同胞遇难。

10分钟后,官方新闻尚未发布,天涯社区上就已经是满屏的地震帖:“成都地震强烈”、“武汉地震了”、“上海地震了”、“西安地震了”、“到底哪里地震?”“全国都震了?”“这么大能量?地震、火山还是原子弹?”

除发帖通报地震消息外,自发上传的视频更能传递地震的真实感受。地震发生后两分钟,余震仍不断。四川大学电视编导系大一学生赵紫东撤离寝室前,用网名“danta1990”将“成都地震”的视频上传到了土豆网上,同时在红网发帖直播。半小时内,土豆网迅速通过审查。当天晚上,仅土豆网就有64万网民直面地震:剧烈摇晃的镜头下,躲在桌子下面的一个男同学正尽力维持平衡,伺机穿上他的运动鞋,周围劈里啪啦书掉在地上,书桌在剧烈颤抖,混乱中还夹杂着两名男生互相安慰的声音:“别急别急,没事没事……我们是六楼。”一片嘈杂中,有个人大喊“上网!爆料!”这时,镜头对准了窗外,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出大楼;镜头随即又转回宿舍:桌上的笔记本电脑还在滑动。画外音也出现了:“这、这这、这是20、2008年4月(看笔记本电脑)……5月12号……2点29分,我们在成都!成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这里发生了地震!我们的大楼还在摇晃!绝对的,绝对真实的!”看到视频后,网友们纷纷称赞“比战地记者还战地记者”。

14时46分,新华网正式发布快讯: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10分钟之后,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开辟抗震救灾专题,天涯、百度贴吧等社区提供专题板块讨论,土豆网、优视网等推出了网络直播。此后几日,腾讯等各大媒体服务器都超大负荷运行,浏览量超过平时的10倍。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各大网站迅速将不同内容快速整合,划分到灾区消息、捐献救助、互助寻亲、救灾指引、亲身经历、感人故事、网络祈福、网络公祭等不同页面,从而将最新信息更快更好的呈现给用户。

正式消息公布后,汶川——这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非常陌生的地理位置开始在Google Earth、百度地图上被频繁搜索。搜索引擎第一时间及时启动了地震形势地图,方便广大网民了解各地受灾的即时动态。

Google中国公关经理崔谨向《商务周刊》介绍,应国家测绘局、地震局要求,Google Earth紧急求助全球合作伙伴网络,同时调用了美国国家地震局部分数据、标识等,为其免费提供了地震灾区12日前后的卫星地图数据,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保障。

另外一个亮点是,地震发生后的两天里,在对外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网站机智的使用备战线路和应急电路绕过灾区联通了主干网,发布了来自震中的最早最准确的一线灾情信息,成为外界了解灾情最靠近震中的公共信息渠道。

地震发生一周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指出,博客、播客、论坛等互动社区为抗震救灾营造了积极热烈的网上氛围。截至5月19日晚10点,仅四家门户网站共发布相关博客文章233万篇,点击量23.6亿次,评论1260万条;论坛发布帖文149万条,点击量2.3亿次,跟帖760万条。

网络召集令

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关注并参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全国大救援。在震后通信瘫痪、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网络救援队迅速建立,“草根”开始登上救援舞台。“草根”个人发布的消息可能很快就会悄无声息的沉下去,但正如网友萧秋水《地震中的Web2.0:浮沉间的悲哀》中所说,“不能因为如此就不去做,还是要整理、发布、推广,如漂流瓶,如果被人拾到,产生价值,就是行为的意义”。当每个人都如此行动起来时,网络救援就显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虽然大多数人无法亲临一线,但到达现场并非唯一的参与方式。“我们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每个人都在思考,在行动。在不增加救灾现场负担的情况下,网络救援队积极传递信息、献计献策、寻找救援盲区,为救援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分散、即时、大规模协作、驾驭群体智慧”——通过互联网,维基救援实现了各方力量的合理化调集。

救援信息指引、寻亲互助、志愿者召集令、款物捐助、舆论监督,没有人主持分工,但网络救援的项目无所不包。

地震初期,由于地质和天气原因,救援直升机很难在汶川震中地区降落。5月15日上午10时,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女学生张琪发帖:“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就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俗称大平头,那里现有很多事发时在地里摘樱桃的被困村民,如果没有泥石流的话,他们都还在那里焦急等候救援。他们急需食物和水。请速到那里救援。最主要的是,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离县城仅7公里,而且有新旧两条公路直通县城。那里原本是打算修建大禹祭坛的地方,很适合直升机降落。”该信息迅速在QQ群和各大论坛被顶起。当天下午,空军部队给张琪打来电话,详细询问相关信息后迅速展开勘查,并循此成功空降汶川。

震区通信不畅时,一条网上消息被大规模转发:“请大家尽量少拨打四川省内的电话,以免阻塞通信网络,致使被困人员无法向外界求救!给求生者创造一个机会!”

“急转!!唐山地震亲历者救灾经验”、“心理救治口诀”,无数类似信息在各个QQ群、论坛、帖吧中广泛传播。

地震发生后,身在各地的人们与灾区亲人失去联系。紧急时刻,网友们不自觉地遵循了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大量寻找亲人的帖子和专门的寻亲网站在网络上涌现。

5月13日晚,“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帖子引发网友高度关注。“我也是军人,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却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给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经过网友数以万计的转载、留言、发短消息、置顶、托在江油的朋友帮忙寻找,5月15日傍晚,王琢终于被江油警方找到。

“600名灾区群众安置在我们这里,都江堰、汶川的都有,寻亲的快进来看”,很多类似的帖子也不断出现在各个社区,帮助人们寻找失散的家人。

无数条志愿者奔赴灾区的“召集令”也出现在网上,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通过网络汇合,相约组队奔赴一线。

地震发生后,网民的自发捐助行为迅速通过互联网发起,倡议捐款、捐物、献血的信息出现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急需矿泉水、食品”、“灾区急需AB型血”、“急需帐篷等物资”,这样的消息被网络救援队转发、转贴后,迅速传到全国各地。红十字会汶川地震网上捐款页面每隔几秒刷新的捐款记录中,很多网友都没有留下真实姓名。

曾经混乱无序的网络里,似乎被救援的滚滚洪流理顺了,网民行动的步伐与目标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与此同时,网络也正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救灾物资发放管理部门和红十字会等慈善单位的一举一动随时会出现在网络上,网络舆论对救灾款项到位及发放的透明化、公开化要求,也推动了有关部门工作的改进和细化。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更具延伸的工具能力,这一平台具有开放、对等、分享和全球运作的特点。新经济学家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在他们的著作《维基经济学》里充分阐述了开放的网络平台如何充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它无比惊人的能量。

在全球范围内,基于网络平台的“维基救援”已有过成功的经验。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席卷了美国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州的海岸。混乱之余,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特别团队,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一起所策划的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远胜于州和联邦专职团队可以想到的任何方案。志愿者们的核心成就正是一个叫做Katrinalist的记载生还者信息的中央数据库。有关“寻人工程(People Finder)”的新闻如野火般在整个网络空间中传开,4天内有3000名志愿者加入。

5月15日,一个名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www.xunren110.org)”正式运营的消息出现在各大网络社区里。网站的发起者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的几位老师。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发到网络上,征集志愿者,一起创建寻亲友网。在湖南大学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经过紧张准备工作,地震发生30个小时后,一个服务器在西安、网站开发在沈阳、研发中心在上海、工作人员在全世界的“四川地震寻亲友网”上线。

短短几天时间内,1000多位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到这一援助平台上。由于其中有不少国外网友,网站得以24小时保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一位叫“小鱼儿”的西班牙网友担任网站的夜班值班员。

网站设计为两大模块:“寻找人”和“幸存者”。如果想寻找失去联系的亲友,可以在“寻找人”这个板块输入信息,提交完成,信息将会与旁边“幸存者”模块的录入信息进行适配,按是否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幸存者的操作方式则正好相反。

忙碌在各地的1000多位志愿者成为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主力军,他们深入到各地救治医院、灾民安置点、公共场所和救援地,收集网站所需要的信息并录入到网站。两个模块的信息有可以匹配的结果后,网站管理者会在公告栏里公布。

这些网络空间的志愿者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负责网站平台的综合组、信息采集和管理组、宣传组、网站建设和技术支持组、短信平台和论坛组,使得这一网络平台犹如一个能量巨大的吸纳器。目前已经有1000多人通过“四川地震寻亲友网”找到了自己的亲人。而截止到28日下午19点记者发稿时,该网站已经发布处理“寻人”信息23819条、“幸存者”信息143090条。

“无论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无疑,在这次大劫难中,网络为援助提供了无限可能。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