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美国新闻记者与作家协会前主席塞缪尔·格林加德在其新作《物联网》一书中告诉我们: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 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联网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而会覆盖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工业检测和个人健康 等各种领域。物联网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巨大的市场。
1957 年,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乔·M·波伦、乔治·M·比亚尔和埃弗里特·M· 罗杰斯共同提出了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概念。他们认为所有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都会遵循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可预测的、近似钟形曲线的发展轨 迹。最早的一批采用者被称为“创新者”;处在第二个阶段的被称为“早期采用者”;之后的分别是“大众”和“落后者”。如今这种模型依然成立,而且生命周期 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加速:这个模型中的时间单位由年压缩到了月。
物联网就处于这股冲击波的中心位置,它正处于“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阶段之间。物联网通过崭新的、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方式将人类与机 器智能连接起来。它无疑是波澜壮阔的数字化革命的第二波浪潮,跟所有的革命一样,此次革命也会产生大量的胜者和败者。物联网将会带来新的行业但也会使一些 岗位消失,改变社会和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
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带领读者了解正在形成中的物联网,还深入反思了物联网的发展。比如,自动化是否会造成大范围失业和下行流动性?是否会引发更多的犯罪或战争?在这个几乎任何行动或行为都会被注意或记录下来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处理安全和隐私?
总之,有一些知识,现在不去了解,三年后你或许无法跟人交流;有一些信息,现在不去思考,五年后你或许被远远甩在别人身后。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改变网络安全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这种实时学习演进的虚拟副本让安全团队能够在威胁发生前预见攻击。组织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预演明日的攻击,将防御从事后反应转变为事前排演。通过动态更新的IT生态系统副本,团队可在真实条件下压力测试防御体系,模拟零日漏洞攻击并制定应对策略,从根本上重塑网络安全实践方式。
北京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出首个多图像视觉定位AI模型Migician,能像人类一样在多张图片中精确定位目标物体。该模型平均准确率达63.82%,比同类AI高出25个百分点,在自动驾驶、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研究团队构建了63万样本数据库和全面测试平台,并将所有资源开源,为多模态AI发展开辟新方向。
Linux内核开发面临动荡时期,Rust语言引入引发摩擦,多名核心开发者相继离职。文章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替代方案:Managarm是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支持运行Linux软件;Asterinas采用Rust语言开发,使用新型framekernel架构实现内核隔离;Xous同样基于Rust和微内核设计,已有实际硬件产品Precursor发布。这些项目证明了除Linux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操作系统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田纳西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结合强化学习和变形金刚架构,成功开发出具备"元学习"能力的AI系统。该系统能在未见过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并持续改进,展现了900%的性能提升。研究证实AI可进行技能组合、适应环境变化,且对训练数据质量具有显著鲁棒性,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指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