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网络频道网络百科:梦想照进Internet

网络百科:梦想照进Internet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创意——将当时的“学问”通过讲义的形式全部记载下来,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诞生。

作者:CNET科技资讯网 2008年4月22日

关键字: Internet 百度 百科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创意——将当时的“学问”通过讲义的形式全部记载下来,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诞生。

“全面记录人类文明的所有知识”,2000多年来,无数人做着同样一个绮丽的梦。从古希腊的“讲义”,到中国古代的《尔雅》,从西方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的《永乐大典》,看上去,梦想似乎在一次次照进现实。

然而,人们最终发现,无论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百科全书”的编纂远远跟不上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这多少让忙活的人有些沮丧。

随着比特时代的来临,这个梦想投射到了浩瀚的Internet上。互联网的开放、可重复擦写、无地域限制、永远在线,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从2001年“维基百科”的创立开始,一个新的集体写作时代到来。

与此同时,来自传统百科领域“在线版”的Encyclopedia、Brockhaus等,微软的Encarta,谷歌的Knol,百度的百科……形形色色的“网络百科”正在孕育、诞生、壮大。

当全人类都能参与到这个共同的梦想中来,梦想或许就能插上翅膀。

网络百科军团后辈的崛起

2001年1月15日,由Jimmy Wales创立的维基百科是众多“网络百科”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截至今年的3月27日,该网站的官方文章数量已经达到1000万篇。

维基百科目前拥有250个语言版本,当然,其中最强势的还是英文版,约有230万篇文章,其次是德语、法语和波兰语。

不过,来自非官方的数据表明,维基百科的词条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并且,受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维基百科的很多语言版本相对冷清,这也给这些国家的“网络百科”发展带来了机遇。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来自中国的百度百科,这个2006年4月才诞生的百科平台,在两年之间迅速崛起。据统计,百度百科已经收录了110万个词条,总编辑的版本有270万个,并且正在以每天1000多个新词条、4000多个旧词条被编辑的速度爆增,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

而历史数据显示,在维基百科诞生的第一年,仅收录词条17万,三年后这个数字也不过60万,即便到目前,7年多过去了,维基百科上的中文词条也仅仅17万条。

两相对比,结果让人惊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百度百科的词条收录数将超过维基百科,达到1000万以上。

除了百度,微软、谷歌等巨头也盯上了“网络百科”平台,微软的Encarta以整合了大量多媒体资料为特色,多数内容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而谷歌的计划更为宏大——2007年12月,谷歌公布了一个名为“Knol”的内测项目,鼓励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写出相关的权威条目,其内容涵盖科学、历史、娱乐、产品信息,甚至维修手册。

相信草根,还是相信精英

伴随着Web2.0风暴诞生的维基百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草根化”平台。这一平台就像是一个大同社会,人人都可以奉献自己的智慧,人人也都可免费汲取知识。

然而,统计却表明,维基百科的词条内容仅由少数人贡献。目前,维基百科在全球的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其中活跃用户仅为7.5万。而在维基百科诞生的第3年,活跃者仅约6000名。

而在百度百科,注册用户达数百万,有近4%的用户参与过词条的编辑。尽管这一数字已经让人惊讶,但显然多数用户还在“沉默”。

“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词条的编辑中,维基就失去了它的优势。”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网络百科依然靠“精英”来驱动。

在百度百科中活跃着一个名为“蝌蚪团”的组织,目前这个组织拥有66名成员,百科的管理团队赋予了该组织特别的权限,并且给他们的ID前面都“戴”上了“博士帽”LOGO,成为这一组织的成员被网友视为莫大荣誉。

百度百科的众多优质词条就出自“蝌蚪团”之手,这个组织刚刚度过了它1岁生日。据百科的最新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一年里,“蝌蚪团”总共创建词条5万个,编辑 16 万次,其中贡献1.5万个优质版本,发掘4.5万个同义词,推荐2.3万个精彩词条,拥有极高的优质率。

尽管这与百科总的词条和编辑次数相比,仅占不到5%,但不可否认的是,“蝌蚪团”参与的词条,内容含金量要远高于普通用户。

“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词条编辑中来”,百度百科负责人介绍,在两周年之际,百科就发起了线下聚会、词条电子书、发掘彩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正是在此。另据了解,百度百科刚刚上线的新首页也将词条的创建、编辑做了更醒目的处理。

实际上,从前网络百科的生存状态来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类似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这样的基于“维基”的开放式平台,一种是Encyclopedia、Encarta等类似传统百科的电子化延伸,还有一种是类似Knol的另类形式平台。

对于后两者来说,或许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似乎更倾向于“精英化”的思路。

网络百科融入“人肉搜索”

实际上,当“网络百科”信息量爆增之后,搜索的属性已经变得不可或缺。早在百度百科诞生1年的时候,其资料总字数已经超过5亿字。

然而问题的焦点并不在这里,种种迹象表明,一场“人肉搜索”风暴似乎正在席卷网络百科世界。

今年1月,维基百科的创始人Jimmy Wales正式发布了“维基搜索”(WikiaSearch)服务,与传统的谷歌等搜索引擎复杂的机器算法相比,维基搜索掺杂了“用户的意愿”,将用户输入与基于计算机程序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此外,提供了一套五星体系,让用户评价结果的相关性。

无独有偶,在谷歌正在测试的“网络百科”平台Knol中,谷歌明确表示在未来可能将这一平台创造的内容放置在谷歌搜索结果的顶部。

“在搜索中加入人的因素,维基搜索和谷歌的做法实际上有殊途同归的感觉。”一位搜索专家向记者表示,未来这种“人肉搜索”理念的体现或许将是一种趋势。

在这一点上,百度走的更早,也更成熟。不光是百度百科,包括百度知道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只是问答平台,都已经成为百度搜索结果的有益补充。据了解,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也有类似的理念,在这一搜索引擎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网页搜索。

百度百科目前拥有经过网民集体智慧过滤的110万个页面,这将是百度搜索十分强大的索引来源,实际上在很多关键词结果页面,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排在了前列,“经过网民重新编辑和整理的知识,显然更趋近于用户的需求。”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