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龙乐豪
昨日11时50分,西昌发射基地,记者来到准备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发射塔前,发现蓝灰相间的发射塔已呈闭合状态,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嫦娥一号”已经吊装入内。隔着铁栅栏可以看到,发射塔内灯火通明。
据介绍,目前“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四次大检查已完毕,接下来的几天就是等待燃料加注,通常是在起飞前的一两天开始加注,加注完再进行全部检查,一切工序完毕即可起飞。
昨天下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
探月说法14年前就有
龙乐豪院士介绍,早在14年前,长征三甲火箭首次发射时,就有人建议,干脆把这枚卫星发射到月亮上去做试验。2000年,中国正式发布航天白皮书,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2004年的1月23日,温家宝总理批准,“嫦娥一号”工程正式立项,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
龙乐豪院士称,该项目由国防科工委组织,包括五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是火箭,它相当于马车,把客人送到规定的地方;第二部分是卫星,或者叫探测器;第三部分是跟踪系统,主要是地面对火箭、卫星进行跟踪测控;第四部分是发射场,除了发射塔,还包括配套设施、地面勤务、地面跟踪站等系统;第五部分叫地面应用系统,“卫星到了月球,它拍摄到很多的图像和资料,这个系统负责把这些数字资料变成图像,告诉老百姓,月亮是什么样的,它的土壤含有多少铁,多少矿物质”。
探月工程有6大目的
龙乐豪说,进行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中国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
这次探月的科学目的有四个:绘月亮地图;探测月球上面的矿物质分布;探测月亮土壤有多厚,还有哪些资源;探测地球到月球38万多公里中,空间的大气、辐射、磁场等环境情况。
工程目的有两个:研制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实现从地面到月亮的绕行;建设中国深空探测的一些基础设施。
成功的把握比较大
众所周知,每一个航天器的发射都是有一定风险,此次“嫦娥一号”上天也不例外。龙乐豪院士坦言,此次的风险主要来自两大关口。
首先是火箭发射。龙乐豪说,火箭在规定的时间内起飞,精确地到运行轨道,这是第一关,非常重要。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射用火箭“长征三号甲”,此前已有过14次飞行记录,成功率100%。不过,龙乐豪说,高技术非常复杂,任何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
第二个风险来自测量跟踪。龙乐豪介绍,火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长距离的测量跟踪,不但仪器要跟踪上,还要实现对火箭的控制,在该拐弯的时候拐弯。本次探测器的发射,是中国第一次把探测器发射到38万公里外的太空,这对测量跟踪来说,是一次考验。他回忆说,中国将卫星送到最远的地方也才8.5万公里,那时是1998年,龙乐豪是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窗口”选择很复杂
此前,一些媒体对本次发射“窗口”说法不一,龙乐豪解释说,“窗口”与卫星的设计、发射时间、地面跟踪台站等多个因素有关。他举例说,卫星在天上转的时候,太阳在头顶上,地球也在转,卫星也在转,还有月亮也在转,这相互之间有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卫星在这个地方转,太阳在这个地方直射,成90度照在卫星上面,太阳电池板温度就很高,就要烧毁。但若太阳和卫星平行,角度很小,这样能量就小,温度就会过低。因此,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太阳角度,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卫星设计一年就两个窗口,要么4月,要么10月,一个月之内也就三天,每天只有35分钟,错过这个时间都不行”。
火箭上天前还要先防水
在火箭发射前,卫星还要进行加电检查,火箭也要进行防水处理。
龙乐豪介绍,由于连续几天西昌的天气都不太好,不时还下些细雨,而火箭在升空前的半小时左右,会暴露在塔身之外,为了防止火箭被淋成“落汤鸡”而短路,在发射前,还需对其进行防水处理,通常会用防水胶布,或把防水胶涂在其表面。
记者从航天一局最近的工作安排上看到,火箭的防水处理已经列入工作日程。
探访
人员疏散,有史以来最严格
19日16时,发射基地召开了人员疏散部署会议,确定了这次发射的群众疏散方案。昨日下午,记者拿到了这份方案。
基地所在的泽远乡乡长许俊洪介绍,疏散工作将在发射前2小时开始。
据专家介绍,有助推器的捆绑式火箭,发射技术难度较大,而“嫦娥一号”只是一颗小型科学探测卫星,质量只有2吨,因此运载“嫦娥一号”的长征三甲火箭的发射风险也较小。
尽管如此,当地负责人称,由于这次“奔月”行动受关注度高,外来人员也是最多的一次,达2000多人,因此这次疏散工作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一次。目前,当地已成立了泽远乡群众安全疏散领导小组,并成立了4支民兵应急分队。
按照疏散方案,地方政府负责群众疏散工作,公安部门负责交通管制和安全保卫,部队负责应急救灾任务。
游客观看,提前3小时进看台
当地金英旅行社一名汪姓主任介绍,火箭发射前3小时,他们将组织游客进入观月楼和牛头山两个观景台,原定的八一村观景台因种种原因已取消。
虽然这两个观景台均位于发射场2.5公里的辐射范围外,但为了游客安全,旅行社还是根据此次总的“疏散方案”,制订了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确保“安全、有序、万无一失”。
汪主任证实,两个观景台均通过专家论证。论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火箭的走向和观景台与发射点的距离。
据悉,卫星发射并非垂直向上飞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人员称,该中心发射的卫星大多向东南方向飞行。两个观景台均和此方向有一定差异。从距离上讲,观景台位于发射场4公里以外的安全区域,“另外,观景台位于山嘴上,这相当于一个天然掩体,即使有意外状况发生,游客也可立即撤离到山后”。
据悉,这次报名观看发射的游客当中,年龄最大的70岁,是一对老夫妇。因担心游客出现身体不适,旅行社专门准备了一辆“救急车”,并配有医护人员。旅行社还为每位游客买了20万的意外伤害保险。
花絮
■航天人员吃些啥
昨日上午,记者探访了航天工作人员的食堂。
食堂门外的一块黑板上写着当日的食谱:中餐是四素四荤和汤,主食是粥、馒头、红枣发糕、玉米渣南瓜粥等。
据当日食谱显示,航天工作人员的早餐有甜咸油饼、肉酥烧饼、西葫芦蛋饼、黄油葡萄蛋糕、燕麦面,以及牛奶、豆浆、紫米粥、蔬菜粥等。晚餐看起来更丰富,除了有芝麻烧饼和大米粥,还有涮羊肉、酱爆鸡丁、肉皮冻、西红柿鸡蛋等。
■业余生活干点啥
航天一局从北京抽调西昌参与发射的工作人员,业余生活清单里,写着扑克牌比赛、踢毽子、跳绳、乒乓球等,而今日即将开赛的扑克牌比赛,还被命名为“嫦娥杯”。
政工简报称,为缓解参与发射人员的紧张与疲劳,自10月12日开始,发射队已举行了踢毽子、跳绳团体赛,75名队员参加了比赛。
今明两天,参与发射的工作人员还将举行扑克牌比赛和男女乒乓球单打比赛。10月18日,这些自北京远道而来的工作人员,还为发射中心附近的八一小学捐了数千元善款,为八一小学106名学生购买了校服、书包等学习用品。
■新闻大战已打响
“媒体对西昌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昨日,西昌金英旅行社的汪主任感叹说,现在到西昌的航班上,每天都要下来好几拨记者。当地一位官员称:“保守估计,现在已经有逾百名记者来到西昌。”
为了不给发射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目前发射中心对外强调新闻纪律,记者们除了跟游客一同进入指定旅游点参观外,未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办理手续的,在发射前这段时间,很难进入中心。这样的要求也让记者们在禁令下各显神通,发射中心门口不时可以看到记者左瞄右瞅,寻机入内。
发射中心讲解员称,这几天旅行团中的记者超多。昨日12时左右,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口看到,一车10名游客中,8位是记者。“10个进去的人里,恐怕有七个是记者。”旁边待客的一位司机说。
特派记者 陈勇 西昌专电 特派记者 石一 摄
龙乐豪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