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2010年4月17日
关键字:
王云生:尊敬的董事长,万宁总经理,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应大会主办方的邀请,在这里我给大家谈一下银行数据的集中和云计算的关系。
今天主要想讲这样几个内容,第一,把中国银行业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含义说一下,因为这个概念在国内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到底是什么,其实行业内外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从银行具体参与这个工作的工作人员角度说一下,不是技术上的解释。第二,目前中国银行业数据大集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第三,工商银行信息化的历史,为什么要说工商银行的历史,从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来讲以及银行这些年搞信息化、电子化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才走到了数据大集中的阶段,实际上是它的原因和结果。
数据大集中的概念已经说了六七年,真正的数据大集中好多人都把它理解成是技术词,它是一种业务模式,是一系列创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但它不是单一技术,数据大集中更多的是管理业务模式的变化,并不是哪个技术,主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突破,在银行业用上了,数据大集中真正的描述是从管理上,通过建立两个覆盖全国范围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因为银行讲数据大集中,后来波及到保险、证券,最早是从银行开始做的,实现了所有业务、所有网点的数据集中。
数据大集中一开始设计者就提出两个中心的概念,最早设计的时候明智的决策者就提出了两个,一个主一个备,而且当时提的是互为备份。一定要说超大规模中心,超大规模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概念,超大规模的中心当时提出的概念是全国范围内的,当时提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也没有把它的能力是什么样说出来,但范围说出来了。当时的中心是这样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中心、网点都是以省市为中心建起来的,可能吉林省有个中心,黑龙江省有个中心,广东省有个中心,工商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广东省不只一个中心,佛山、广州、深圳、珠海这些地方都有数据中心,当时是以省或市为中心的,不是全国性的,当时提这个的时候概念是覆盖全国的,这是一场革命。
实现银行所有网点和所有业务的数据集中,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中国银行业是这样的分布,现在银行体系讲有一个中央银行,还有银行监督委员会,是人民银行分出来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这两个大管理机构是全国性的管理机构,对应美国美联储这样的机构。这个下面是商业银行和注册性银行,具体再分是分全国性的国有控股银行,就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最近改革出来的邮政储蓄银行,我们叫人、工、中、农、建、交,这些都是覆盖全国的大银行,是国家控股的比较大的企业。在这个大银行之下的小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是国家控股,也是在全国都有网点,它的规模跟这些大银行来比就差了很多。再往下是城市的银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跟美国的体系比,美国有8000多家银行,以中央银行为代表或者全国性的像花旗、美国银行,它是全国范围都设网点的,有六七千家的银行美国是以县市为单位,为布局,一个县一个银行,中国的体系现在看中国的银行在全国算起来不到30家,但体系管理方面不一样,我们跟它做过比较研究,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要是按中国城市来说,有300多个城市,如果按县级机构设我们有2000多个县,四大银行至少300多个分行都有,农行和工行好多县是有的,2000多个,县级支行的网点有六七千个,跟美国按市县为中心的差不多,但中国的数据大集中中心涉及到这些银行,影响到所有的中国银行,影响到所有的网点,至少涉及到10万个营业网点。工行有25000个网点,要建这样一个中心就要把25000个网点全部集中在一起,两个中心主备连起来,农业银行有3万多网点,邮政储蓄银行比农行网点还多,超过3万,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比工商银行少一些,都是5000以上的网点,一些小的银行,像深圳发展银行这种股份制的银行都有四五十个分行,大概五六百个网点,加起来这个工程涉及到中国所有银行网点10万多个。
涉及到银行业的人有100多万,中国有十几亿人的人口总量,这里至少有80%都是银行的客户。还涉及到所有银行的业务,我们过去按照系统建设,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结算业务,还有新型业务,像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从全国范围内银行的机构、网点算起来,加上所有的业务,用两个中心把它带起来,工程描述当时就是这样的,它实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建设新的电子化的体系,跟旧的体系有区别,这个体系主要实现的是从分散到集中,从低效到高效,从完全不可控制到灵活多样,运用自如到彻底改变,当时提出了这个工程就提出了目标。
银行的决策者把四大银行定位技术高度集成、营销高度集约、管理高度集中,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银行数据大集中是中国工商银行先干的工程,它成为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标杆,它更是一场运动,成为一个时期的潮流,这是一场变革和飞跃,我不是社会学家,不是政治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中国现在炒作这个概念,讨论这个问题的人特别多,但是还没有一个人从经济上的价值,从政治上讲它的决策对经济的影响,从社会学上对全行业中国经济的影响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还没有从技术到管理一直到工程过程的社会影响研究透,概念有,但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说,我只能说出一部分的信息。
银行大集中的情况目前是这样的,公正的说率先宣布全国实现集中是深圳市发展银行,比工商银行早了十几天,在2002年10月份宣布深圳发展银行先搞了国际大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是逻辑大集中,因为银行业大集中的时候出现两种集中的方式,一种叫物理集中,一种叫逻辑集中,区别是什么,逻辑集中是真正甩掉了多个主机,它一个主机就把业务全跑起来了,物理集中是把分散在两个省的机器物理主机集中在一个中心,网络上连接,各管各的业务,上海的业务就跑上海的业务,但上海的中心还跑江苏省的主机,上海的主机把江苏省的主机取消,把江苏省的硬件设备放到了上海中心机房,这叫物理集中。
深圳分行当时建立一个中心就实现了数据大中心,但是从逻辑结构上看它在深圳还是建立了备份中心,但它不是自建,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跟深圳高阳公司作外包的,所以它建的时候没有说前面的定义就是两个中心同时建的,如果分开建的中心,原来分散管理以省市为中心的情况下是各个省都建了备份中心,如果一个地方有一个中心的话就有一个备份中心,备份中心是散的,如果业务量集中了,风险也集中了,对它的备份是怎么考虑的,实际当时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搞集中的备份中心。
深圳发展银行是央行、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第三类银行的代表,工商银行是全国性的控股银行代表,10月27号宣布了9991工程全面竣工,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了数据中心,实现了备份,工商银行很低调,一直是以“9991”代码形式存在,真正宣布之后才成为焦点,各家银行、各家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包括国际上的银行金融界的同行也在研究这个东西,形成一些潮流,都搞这个运动。
到了2008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都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包括深发展、浦发展、华夏、民生所有的银行也全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基本上的中心都在北京、上海,只有交通银行一部分是在武汉内地有中心,基本都是北京一个,上海一个,特别明显。目前看还有没实现,第一个是人民银行央行,人民银行央行有帐目系统,全国国库系统是他们的,原来做到地市的,现在做到省,这几年央行在支付系统方面进入了一个中心,北京中心和无锡中心主备,现在全国早就集中了,已经运行了很多年,对整个社会的贡献非常大。光讲帐目系统来说人民银行现在还没有做到。中国银行在很多年以前就做到了五个中心,在中国的西北、华北等,但还没有做到全国两个中心全集中,这个工作还在做。还有邮政储蓄银行,这个银行成立的比较晚,有历史原因,它是邮政转制分离过来的,目前以省为中心。
工商银行为什么搞大集中呢,工商银行是1984年成立,当时中国银行业做一次集中改革,这个改革就是人工分家,就是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家,1984年央行成立之后叫人民银行,它的业务不做了,所有的业务转到工商银行,同时改革成立了农业银行,恢复了中国银行,成立了建设银行,这轮改革之后工商银行成立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转到工商科技部,最早中国搞信息化的人大陆晚于香港,香港中兴集团最早搞信息化,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时就提出了科技兴行、科技立行的方针,提出二十年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后来想想不可思议,现在我们三年五年的规划都做不出来,但是工商银行能定二十年的规划,而且这二十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六五做准备,七五大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过去银行界计算机应用叫银行电子化,九五实现了电子化之后没有什么概念了,再搞电子化不行了,所以社会又有创新叫信息化了,以后就变成了搞信息化建设,实际都是计算机在银行应用,这方面的本质是一样的,六五主要是做一些人才准备,欧银行搞计算机应用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波折,也有挫折,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当时的情况不清楚是工商银行提出两个并举,工商银行分大机派和危机派,大机派胜利了,危机派消失了,因为现在全国银行的中心没有一个靠终端搞起来的,全部是大中心,大机派中心的地位保住了,融合了小型机终端所有的特点,合在一起完成了所有的体系。1986年第一个IBM4381投产在浙江,1987年萨飞软件投产,到八五有28000个网点实现了电子化,八五期间工商银行已经建立了44个中心,以IBM为主,当时是以市为基础建设的,虽然提出了很多管理规定,工行管的是最严格最规范的,但它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议,各种机型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路线。
单怀光当了总经理之后开始推大集中的工程,最早是大机延伸,1996年在浙江金华,大机延伸是浙江省已经建立了中心,浙江省中心的能力就把金华市的业务带起来,不要金华市再搞一个其他的中心了,通过大机延伸之后工商银行就把全国300多个地市中心撤并到49个中心,到了1999年的9月1号那天开会,定下来工商银行如果把49个都做完之后,下一步的电子化方案是什么样,要搞出什么更集约化的工程体系,就定出来做两个中心的工程,把49个中心消灭掉,最后做成两个,北京一个,上海一个,9991工程是这么来的,因为是那天开的会。
9991上来之后4月27号先挂了一部分。北方中心当时17个,南方中心19个,南北中心忧愤有合,互为备份,因为怕能力不够,真正实现过程中这些有调整,最终变成了一个主一个备,上海为主,北京为备,最早设计的不是一下子就是目前的状况,这个项目长达七年,工商银行换了三个行长,换了五个主管副行长,管理难度特别大,好多银行换了行长规划就改了,科技部所有的人员一变,工商银行变化这么大能走下来特别难得。
数据大集中成功的经验,第一个是制定了正确的技术路线,适应了技术发展趋势,并始终贯彻执行,技术上有几个突破,第一是大机技术,工商银行以IBM主机系列,4361、4381、9672,现在是360、370、390模式,IBM大型机的技术研究的非常透,全世界范围来说把IBM390技术用的最好的就是中国,就是工商银行,因为它的网点、业务和人员都是非常复杂的,中国工商银行这样的银行在全世界不多见,只有像中国的农业银行可以跟它比规模,全世界中国之外没有这样的银行了。
第二是网络技术,工商银行最早推数据大集中是考虑到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已经不会有飞跃,互联网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第二大突破,工商银行抓住历史,工商银行在很早的时间定大机延伸是走IBM SN1,中间用的是远程控制器,最后完全走到了TCPIP,走到开放系统,跟互联网技术发展是非常好的。这里还有决策的问题,大机延伸行研究了两年才批,行领导不知道技术到底要干什么,后来明白了要搞更大的中心,更集约化的中心,跟全国集中的管理、风险的控制完全同步,这样行里才下了决心把这个做下来,这是特别好的。
这里涉及到人员问题,工商银行当时有18000名设计人员,数据大集中之后现在有11000人,这个规模也是非常大的,国内软件行业三五千人就是很大规模了,一般能做到二三百人,八百人是线,过了八百人的瓶颈不是这个公司干不下去就分立了。管理的问题,整个管理有很多的科学管理办法。策略问题特别重要,为什么要应用它,所有的银行用的是成熟技术,有什么新的技术来了就用,工程组织上是不可以这么干的,搞研究项目可以,应用学科是不可以的。软件开发和推广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这里还有一个策略是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这个工商银行在干的过程中很少对外发表,总经理和行长都没有对外发布过,部分的技术人员在论证的时候征求过专家意见,但是对外从来没有说过,现在有些机构还没干什么就炒作,干了三五年失败就不好意思收场了,工商银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保障体系,工商银行为了搞数据大集中做了全国性的两个数据中心,两个中心的主机能力目前日均8000万笔的业务量,农业银行现在日均7000万,高峰1亿多笔的业务量。另外中国工商银行最领先的是有个配套的东西,它有个软件,工商银行成立了软件开发中心,在珠海专门做的数据大集中做的,后来发展了成立了很多分中心,实际上工商银行还搞了备份中心,还搞了测试体系,全国软件的测试都在北京的中心进行,不能光说计算中心的概念。
如果从银行数据大集中看来是成功的工程,是对社会有益的工程,成为银行标志性的运动潮流,如果云技术再成功的话,也是从路线问题、领导问题、人员问题、管理问题、策略问题、保障问题来说。路线问题,云计算是不是代表未来的技术发展,过去银行界被忽悠过千年虫,投了很多资,最后虫并没有出现,也没有发生问题,这些东西是银行比较担心的。云计算跟决策层管理能带来什么效益,技术人员能得到什么好处,业务人员有什么好处,财务能省多少钱,外面总说云技术实现以后可以节省30-70%的财力物力,但是它的成本是多少没有人算过,如果没有这些数字云计算怎么在产业界成功,还有安全的法规和技术的成熟性,银行用了我们才用,不成熟不用。
谢谢大家。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