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近来,城域网建设热潮涌动电信界。 在众说纷纭中如何把握城域网的本质?
城域网在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运营商部署城域网有哪些优选的方案?
城域网究竟为何物
从历史上看,城域网(MAN)最初产生于局域网互连和数据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各类不同背景新兴运营公司的区域性多业务通信网,传统电信运营公司也开始在其相应的局间中继网范围大量建设类似的多业务区域性通信网。近来城域网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竞争要点。然而,究竟城域网的内涵是什么?该怎样发展?或众说纷纭,或人云亦云,十分混乱,每个不同社会背景和技术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和注释。
从基本特征看,城域网是一种主要面向企事业用户的、最大可覆盖城市及其郊区范围的、可提供丰富业务和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公用网,实际是一种带有某些广域网特点的本地应用型公用网络。可以说城域网的关键特征是公用多业务网,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有别于其他网络的特点。城域网既不同于局域网,又不同于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的主要区别首先是网络性质的不同,局域网是企事业专用网,而城域网是面向公用网应用和多用户环境的,因此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是传输距离的扩展,典型局域网的传输距离为数公里,而城域网范围可扩展到50~150公里;最后是业务范围的扩展,典型局域网通常主要提供数据业务,而城域网的业务范围不仅有数据,还有语音和图像,是全业务网络。
城域网与广域网或长途网的主要区别首先是容量,广域网或长途网要求很高的容量,而城域网只需中等容量即可;其次是覆盖距离的缩小,典型广域网或长途网的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里;再有是支持的客户层信号不同,广域网或长途网目前只支持SDH,将来预计也只有SDH和以太网,而城域网需要支持各种客户层信号,而且要能很快地提供客户层信号所需的带宽;最后是容许的成本不同,广域网或长途网的高容量可由成千上万的大量用户共享,因而可以容许较高的成本,而城域网不行。特别是城域网的成本关键是节点,而非线路,而长途网恰好相反。
近几年来,随着骨干网容量和接入网容量的大幅度提升,网络的容量瓶颈已经逐渐转移到城域网,特别是电子商务,关键企事业业务(诸如外联网、主机托管、存储域网、灾难恢复等)的外包,局域网互连,POP间或POP内的互连,高速数据传送,上网浏览,点播电视,会议电视等新旧业务和应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域网的发展。
总的看,城域网是高度竞争和开放的网络环境,受用户和应用驱动,基本特征是业务类型多样化,业务流向流量的不确定性。它不仅是传统广域网与局域网的桥接区或传统长途网与接入网的桥接区,也是底层传送网、接入网与上层各种业务网的融合区,还是传统电信网与数据网的交叉融合地带乃至未来的三网融合区,因而各种不同背景的技术在此碰撞交融,往往会在复杂的融合过程中产生新的衍生体。多样化将是城域网有别于长途网的重要特点,而丰富的应用是城域网能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突破带宽的瓶颈
目前城域网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带宽瓶颈。在其用户侧,由于低成本吉比特以太网的出现和发展,局域网的速率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其长途网侧,由于高密度WDM技术的发展,容量已经扩展了几个量级。目前商用化系统的容量已达1.6Tb/s,中间的城域网/接入网成为全网的带宽瓶颈;其次是城域网存在多个重叠的网络。一方面,目前多数运营公司通过SDH和电路交换机提供话音和专线业务,而通过SDH和分离的帧中继、ATM和IP网提供数据业务,分离的网络和网络技术往往需要分离的网管系统和人员,以及不同的配置和计费系统,导致高设备成本、高运行成本以及费时耗力的业务提供。
另一方面,用户必须通过不同的接入技术和线路获取不同的业务,不仅麻烦,而且费用高。再有,目前城域网底层多数采用SDH作传送平台,利用这种为电话业务设计的SDH固定带宽来传送突发数据业务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改变带宽往往意味着改变物理接口甚至改变了业务类型,进而常常不得不重新设计和重新建设网络。
四种典型解决方案
目前,城域网解决方案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第二类是基于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选路的方案,主要指以太网解决方案;第三类是城域网用WDM方案,即以WDM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第四类是以ATM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方案。
方案之一: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
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大家所熟悉和信任的SDH技术,特别是其保护恢复能力和确保的延时性能,加以改造以适应多业务应用,支持层2和/或层3的数据智能。基本思路是将多种不同业务通过VC级联等方式映射进不同的SDH时隙, 而SDH设备与层2和层3乃至层4分组设备在物理上集成为一个实体。结果是减少了机架数、机房占地、功耗、架间互连,简化了电路指配,加快了业务提供速度,改进了网络扩展性,节省了运营维护和培训成本,还可以提供诸如虚拟专网(VPN)或视频广播等新的增值业务。特别是集成了IP选路、以太网、帧中继或ATM后,网络可以通过统计复用和超额订购业务来提高TDM通路的带宽利用率和减少局端设备的端口数,使现有SDH基础设施最佳化。最后,SDH多业务节点还可以方便地完成协议终结和转换功能,使运营者可以在网络边缘提供多种不同业务,而同时将这些业务的协议转换成其特有的骨干网协议。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ATM边缘交换机、IP边缘路由器、终端复用器(TM)、分插复用器(ADM)、数字交叉连接设备节点和波分复用(WDM)设备结合在一个物理实体上,统一控制和管理。
从各类具体设备支持数据承载的实施方案看,该方案可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称为多层SDH交换结构,是在标准SDH TDM交换结构基础上实施统计复用。第二类称为混合的多交换结构,内部具有分离的TDM交换结构和数据交换结构。第三类称为单交换结构,即内部使用单个非TDM交换结构来支持混合的TDM和数据业务。第四类是所谓轻便的SDH(SDH lite) 方案,完全消去了传统的SDH TDM结构,直接在WDM上运行。
总的看,SDH多业务平台最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支持混合型业务量特别是以TDM业务量为主的混合型业务量。它不仅适合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运营者,应用于局间或POP间,乃至大企事业用户驻地。即便对于已敷设了大量SDH网的运营公司,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有助于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
目前多数这类解决方案涉及多层帧的映射而导致带宽效率低下,开销处理复杂。此外,这种方案基于同步工作,抖动要求严,设备成本较高。再有,这种结构带宽配置时间仍较长。最后,同时管理多个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网不仅困难,而且管理成本较高。从长远看,特别是数据业务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类型后,这种解决方案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案之二:基于以太网的方案
第二类是基于层2交换和层3选路的方案,主要指以太网解决方案。事实上,以太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新技术,而是一种"老的新技术",主要用于企事业网络。然而,近来以太网最重要的动向是向城域网乃至广域网的扩展。从技术上看,以太网是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案,只需要最少量的规划、设计和测试工作,并且应用多年,为用户熟悉,业务指配时间可以减少到几个小时或几天。其次,以太网是标准技术,互换互操作性好,具有广泛的软硬件支持,成本低。再者,以太网是与媒体无关的承载技术,可以透明地与铜线对、电缆和各种光纤等不同传输媒体接口,避免了重新布线的成本。从结构上看,以太网正以前所未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面目出现,消去了其他解决方案所必不可少的网络边界处的格式变换,减少了网络的复杂性。此外,以太网是具有很好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其速率可以从10Mb/s、100Mb/s、1Gb/s一直扩展到10Gb/s。从管理上看,由于同样的系统可以应用在网络的各个层面上,因此网络管理可以大大简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用户已经熟悉了以太网,因此培训工作简化,新业务可以拓展得更快。
尽管从长远看,一个端到端的以太网是不可避免的,但演进的路线却不止一条。对于没有基础设施的新兴运营者可以租用暗光纤从头建设自己的网络,完全旁路现有的SDH和ATM基础设施。对于已经拥有SDH和ATM基础设施的运营者来说,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须仔细研究、分步骤逐渐演进。
然而,原来以太网用于局域网,QoS不是问题,当试图扩展应用到公用电信网时需要提供随用户而异的QoS,而目前以太网还没有机制能保证端到端性能,无法提供实时业务所需要的QoS和多用户共享节点和网络所必需的计费统计能力。其次,以太网原来是为局域网企事业用户内部应用设计的,缺乏安全机制保证,即便有需求也是由高层协议来处理,当扩展到MAN和WAN以后,上述利用高层协议的处理方法就无法接受了,需要开发新的安全机制。第三,以太网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网络环境,网管能力很弱,且目前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第四,以太网交换机的光口是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的,省掉了传输设备,无法提供故障定位和性能监视,保护功能也难以实现。最后,尽管以太网作为局域网应用是一项久经考验的技术,但是用于公用电信网特别是广域网环境仍然是一项未经测试的新技术,其设备是否能提供大型电信级公用网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可靠性也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