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专注、坚韧和学习的能力是联想的企业特质,在柳传志、杨元庆、陈绍鹏身上,同样都能够看到
李云杰,刘湘明
2008年1月30日晚,以“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为主题的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身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的陈绍鹏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王建宙等10位各行业的杰出经济人物一同当选。陈绍鹏在颁奖现场上的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他把手一挥放在一张标注着联想足迹的中国地图上,掷地有声地说:“只要我和我的团队在这,所有的竞争对手,不要对联想第一的位置有任何的奢望和幻想!”
一位和陈绍鹏打过交道的业界人士在电视机旁看到这个镜头后说:“这太不像我印象中的那个温和的陈绍鹏了,倒是很像杨元庆的风格。”
其实,这都是真正的陈绍鹏。
温和与严苛
几乎所有和联想大中国区总裁陈绍鹏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印象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温和、谦逊、容易接近。
“他会照顾每个人的情绪,不会冷落任何人。”2006年9月底,陈绍鹏带队和20多家媒体记者一起去访问联想日本、美国,通过几天近距离的接触,同行的记者都被他的温情和周到深刻感染。
“合作伙伴会经常和我说,跟绍鹏接触和沟通确实有亲人的感觉。”联想大中华区东部区总经理杜若超说。联想每年都会召开两次“顾委会”(是和主要合作伙伴的沟通会议),“每次会议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合作伙伴对绍鹏的认同,他的谦逊让合作伙伴感受很舒服。”
杜若超,1997年加入联想时就在陈绍鹏手下工作,与其朝夕相处多年,在他看来,绍鹏无论是外表还是本性上,都是一个谦逊的人。“无论是对我们的客户还是合作伙伴,都保持这么谦逊的态度,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做到这点,这是非常难得的。”
陈绍鹏对内部员工也同样很亲和,他愿意倾听大家谈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谈的想法好,他会非常高兴地采纳和接受,这点会让人很舒服。”杜若超说。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的阶段性总结的邮件,虽然数量众多,但陈绍鹏都会非常迅速、热情洋溢地表扬。
老联想研究院院长贺志强谈到陈绍鹏时说:“他总是满脸笑容,人很热情,无论是同级,还是下级,还是普通员工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都感觉他是非常有耐心的人。”
但这些性格特点很容易让人忽略陈绍鹏身上另一面很明显的特征——他其实是一个很注重细节、很追求完美的人。
联想的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般会随身携带两支笔,一支是黑墨水的笔,一支是红墨水的笔。如在会议记录和写东西时会用黑墨水的笔,而对于马上要解决的事和重点问题,会用红色的笔标注起来,“画个五角星或打个勾”。这样的工作习惯源于陈绍鹏。
“联想的各种会议,不管是大会还是小会,都保持会前彩排的传统,这也是绍鹏传承下来的。”杜若超说,1997、1998年,他和绍鹏一起工作时,做市场的人都不是很强,任何小事情都需要一遍一遍地彩排,对于每个会议、活动,陈绍鹏都会盯得非常细,不能出现一点差错。
“对其他员工,他的善解人意、谦逊、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尤其是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他会非常严格。” 杜若超在陈绍鹏身边工作很长时间,对于陈绍鹏的严厉深有体会。陈绍鹏对目标的追求从来都不会松懈,无论是像销售这样可以量化的目标,还是对于一些活动等不好量化的目标,他都非常执着。
“任何人都别想在他手下蒙混过关。”他的不少下属都经历过如下场景:你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但是被陈绍鹏在一些细节上反复询问后,很多人都会由得意洋洋变得汗流浃背,继而回去老老实实再重新仔细推敲手头的工作。
“这种辛苦,挨批评,当时感觉不很舒服,但过后会觉得很值得,会从绍鹏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杜若超说。他认为陈绍鹏的管理风格是外松内紧式的。在他管理的初期,就采用比较授权的方式。“这种信任带来的压力和责任要远远高于制度和机制的压力”。
只要员工不触及原则,在很多事情上陈绍鹏能妥协的就妥协。但对于目标和原则,他是绝对不打折扣。杜若超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陈绍鹏“拍桌子”时的情形。那是在1997年,他加入联想的第一年,他们团队在中南区开会,当时有段时间市场秩序不是很好,内部有两派观点:一是要狠抓市场秩序,另一派观点是“水至清则无鱼”。两派争论很激烈。这时陈绍鹏突然非常严肃地“拍了桌子”说:“谁再敢和我说‘水至清则无鱼’,谁就给我离开这个团队!”
陈绍鹏讨人喜欢的风格和谦逊的态度,为他赢得了客户、伙伴和员工的信赖。而他的严格细致和追求完美的一面,让执行不打折扣。“陈绍鹏大战略思路很清楚,而且执行的细节也能够抓得比较紧。”贺志强认为这是陈绍鹏能一路做到今天位置的最主要原因。
在陈绍鹏的词典里,遇到困难的唯一选择就是解决它,而不是绕开或者退却
学习与专注
陈绍鹏在联想的蹿升速度是惊人的,15年的时间,他从一个一线的基层销售做到联想大中国区的总裁。所有人都看到这种高速成长的光辉一面,却很少有人想到,一个人要怎样化解这种在不断成长背后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我宁愿说是挑战比较大,而不是压力比较大,这个视角稍有不同。当你完全感觉是一种压力的时候,会有一些不自信和不安全的感觉;说到挑战的时候,你感觉到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而且每一个挑战都比以前更加困难,我会让自己更平和一些,能够有序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克服一些调整,也变得更加自信一点。”陈绍鹏对待工作,有一种近乎阿甘那样的专注和单纯的心态,在他的词典里,每一项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值得用心去做;遇到困难的唯一选择就是解决它,而不是绕开或者退却。而在克服每个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
1993年,陈绍鹏在联想的职业生涯是从写客户回信开始的。他大学毕业一年后加盟联想,本来是一门心思想做研发,却阴差阳错被分到销售部门。他上班的第一天,领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客户回信。整整三麻袋的信让有的人望而生畏,但他却平均每天手写八九十封回信,一丝不苟地完成得很出色。所以如果你在1993年曾经给联想写过信并且收到过回信,建议你去找一找,或许那是陈绍鹏的亲笔信。
开始做销售时,陈绍鹏亲自从柜台一台一台卖电脑,一台一台开小票,每天回家,白衬衫袖口全是复写纸留下的蓝色印记。这样的“站柜台”的过程让很多人厌烦,而陈绍鹏却觉得这是个实实在在地了解了客户、了解了渠道的好机会。
不久后,陈绍鹏就有“一单生意”做到了新疆一个党校的电子教室,他被派往新疆上门安装。到了以后发现软件版本临时升级了,需要等特快专递寄过来,他又在那边多呆了几天。后来又下了大雪,把路给封了,陈绍鹏又不得不额外多住了一周,他索性把这里的电脑都检修了一遍。客户被陈绍鹏的认真和热情所感动,到现在都是他非常好的朋友。
1996年,陈绍鹏被派去开拓华南市场。他不但语言不通,而且当地市场普遍只认可国际大品牌,对刚刚起步的联想根本不买账。在当年的北戴河总结会上,由于联想其他区域的PC业务几乎每年都以超过100%的比率在增长,而他负责的华南地区才增长百分之十几,因此,杨元庆不点名地批评了华南区,让陈绍鹏平生第一次为工作掉眼泪。在当时市场局面那么难的情况下又受到批评,一般人可能会想到撂挑子走人或者像别人那样出去玩玩、散散心,而陈绍鹏觉得“对不起领导、对不起下属,自己的自尊心也受不了。”在冷静反思了两天后,陈绍鹏认识到问题主要出在自己求胜心切上。后来回到华南,他把工作重点调整到规模尚不是很大的代理商身上,很快就扭转开了局面。1997年的销售业绩比1996年同比增长585%。
2001年,陈绍鹏开始主管商用台式事业部。那是他从相对单纯的销售工作过渡到管理者的转折点,也是他经历挑战最大的时期。他第一次跟英特尔的人开会,在会上别人讲的很多后台的技术名词和缩写,他都听不懂,这又对他触动很大。硬着头皮开完会,他就开始下苦功夫“恶补”事业部主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质量管理,跑到研发团队去学研发流程,为了了解客户和供应链的情况,他会亲自看芯片工厂看CPU在硅片上氧化,然后一层一层长出来,到硬盘生产厂看硬盘的生产过程。那个时候他几乎没有任何业余生活,但是3年过去了,这段“最辛苦的时期”让他完成了从一个销售主管向一个总经理的转变。
而在购并IBM PC业务之后,尤其是2005年9月30日,他被正式任命为联想大中国区总经理后,他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联想与刚并购来的IBM PC团队和渠道伙伴的整合。中国作为联想的“根据地”,也是联想和原IBM PC业务重叠度最高的市场,能否在实现顺利整合同时又不影响业绩的增长,业界难免对“初出茅庐”的陈绍鹏产生疑虑。不仅是业务层面的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陈绍鹏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用事实和行动打消了外界的疑虑:不但顺利完成了对原IBM PC品牌、业务、团队和渠道的整合,而且业绩增长也没有受到影响。从收购IBM PC部门开始到2006年6月底的第一财季,联想大中华区销量增长约30%,此后联想也一直保持高于市场增长。现在陈绍鹏已经能和他的同事用英语开一天的会议,为了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同事的思考方式,学理工出身的他甚至开始阅读全球史、宗教史、欧洲思想史、哲学史这些文史类的大部头著作。以至于他的同事和他开玩笑说:绍鹏是学完英文学中文。
而在陈绍鹏看来,这种专注、坚韧和学习的能力,也是联想的企业特质,在柳传志和杨元庆身上,同样能够看到。
2008年5月4日,奥运圣火抵达境内传递首站三亚。陈绍鹏身着奥运火炬手服装,作为联想集团代表,等待着火炬传递的那一刻。
对他来说,这一次他的目标只在几百米外,但是为了这一天,他和联想都准备了很多年。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