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湖南日报 来源:湖南日报 2008年4月25日
关键字: 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等信息载体和交往方式变革为依托,建立于赛博空间的信息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新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的区域界限,不仅可以像书籍、录像等传统文化载体那样储存文化信息,而且可以以更快捷、更便利的方式传播信息,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也不断催生出网络文学、网络艺术等新的文化形式。可以说,网络文化既是传统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重构。然而,在网络全球化持续升温的今天,暗流也在不断涌现。生态环境已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拓展到网络生态。正如在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科技所造成的自然生态失衡一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开始对文化生态平衡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
目前,网络的文化环境普遍存在着以信息泛滥与污染、个人隐私和安全威胁、文化霸权主义为主的生态危机,这些现象严重危害到网络文化功能的正常运行,可能导致网络文化环境的生态失衡。首先,网络的“海量信息”供大于求,大量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网络谣言、冗余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社会。大量垃圾信息增加了网络的运载负荷,很容易造成信息通道堵塞,降低网络运行和利用效率,极大干扰了网络生态环境的正常“新陈代谢”。其次,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信息文化在分布上出现巨大的贫富不均。少数西方国家因为垄断大部分信息资源而大肆向目标受众传播并强加自身的价值观。这种网络文化中的霸权主义势必造成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危机。正如生物多样化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一样,多元文化的存在是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关键。一旦失去分享多元文化价值的需求,网络文化的生态就会严重失衡。再次,网络病毒一触即发,黑客及黑客行为来去无踪,网络诈骗、数字破坏等网络犯罪更是防不胜防,网络社会中的隐私与安全侵犯已构成网络环境和谐安宁的最大破坏。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则反映出当前网络价值的失范。例如,网络上的信任危机、物欲膨胀、过度消费、责任淡漠以及空虚孤独,实质上都是传统价值在网络空间中失范的新表现。
造成当前网络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1)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网络文化是以符号信息为载体,运行于数字化空间的文化,虚拟性是其首要特征。因此它不受时空限制,面向全球,既无中心,也无边界。网络使“地球村”成为现实,也为文化霸权主义的滋生提供土壤。由于网络主体在虚拟社会中不具标识性,人们拥有现实社会所不具有特殊自由,这也是造成责任缺失、人性淡漠等价值异化的重要理由。另外,网络文化传播的瞬时性使各种网络言行迅速影响到自身环境质量。(2)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解,缺乏自律。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虽然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在许多人看来,它还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人们常常把网络的虚拟特征误解为虚幻,从而导致对网络社会不必负责的社会心态,这是造成任意胡为的网络行为的认识原因。另外,认识的误解还表现为对网络信息的盲目崇拜,以为网络万能,缺乏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反思,从而导致网络消费与生产中的众多非理性行为。除此之外,在实际网络行为中,由于虚拟世界的身份庇护,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个体缺乏道德自制也是造成文化污染与安全的主观原因。(3)网络技术及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与相关道德法律发展滞后之间形成矛盾。网络是科技新事物,网络文化是文化新形态,面对网络社会的种种文化现象,原有道德价值和法律规范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匆忙上马的网络安全法规,但终因对网络社会缺乏更深理解而收效不大。失去行为规范的正确引导,广大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临时真空,这是导致网络文化环境下不良行为的客观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分析,我们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共建网络文化和谐生态:第一,提高技术含量。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要建设生态和谐的网络文化,理所当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我们不仅需要技术支持创建网络文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抗病毒、反黑客、防入侵等为具体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传递技术、获取技术。网络设备与技术虽然不可能绝对完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相对提高,尽可能做到降低和避免网络犯罪,从技术角度净化网络空气。第二,完善规范制度。网络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都是通过网络行为进行的,虽然发生在虚拟环境中,但仍然是社会行为,同样涉及他人与社会利益,同样需要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目前虽然我国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规定,但远不能满足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另外,还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价值、原则、内容、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生态伦理的研究,还要重视网络生态伦理的研究。通过确立适当的生态伦理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来引导和约束网民的上网行为,从道德的软力量上实现保护网络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目的。第三,加强教育养成。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技术、法律还是道德规范,网络生态的和谐最终都需要通过网络主体的自主自律来实现。作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建设者,人既是网络文化生态的破坏者,也是网络生态的维护者。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帮助人们认识到网络文化环境也是生活环境,保护网络文化环境与保护自然环境同等重要,广泛树立“爱地球,爱网络”的网络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将增强上网者的网络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个体的网络行为。自然生态环境需要人的自控,网络文化环境更强调网民的自律。这种自律既是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境界,除了依靠他律规范的培养,更强调主体主动自觉的养成。当然,这是所有途径中最困难的,但也是最关键、最治本的。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网络文化的生态建设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面对“第二生存空间”我们仍有失落和困惑,但相信在经历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自然伤痛之后,我们会更懂得珍惜新的生存环境。我们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号召,从技术到规范,从意识到行为,努力把网络文化建设成生态和谐的文化环境,从而全面实现人的“诗意栖息”的生存空间。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