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今天17点55分就会有第一次大的动作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嫦娥一号”卫星上天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万众瞩目的嫦娥卫星已经成功的升空了,但是嫦娥的奔月之旅应该说,这是真正的万里长征拉开了第一步。我们今天请来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卫星测控专家庞之浩先生为我们解读一下嫦娥卫星在飞向月球的漫漫旅程当中,它会有什么样的脚步和足迹?
庞之浩: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由于我们的线路故障,因为现在关注嫦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庞之浩:听说你点击率提高了20倍左右。大家放心,目前卫星是正常的。
主持人:现在全国人民都迫切关注和迫切希望听到的好消息。昨天卫星顺利升空了。
庞之浩:升空了,而且一切都正常。
主持人:那就是说,目前卫星是在正常飞行,不过按照飞行计划,今天17点55分就会有第一次大的动作。
庞之浩:第一次变轨,在嫦娥12天的路程中,总共要进行十次左右的变动,今天是第一次,所以举世瞩目。
为什么前后要进行那么多次变轨呢
主持人:关于说到变轨,因为有很多网友大家对于航天这样的高科技还是比较陌生的,刚才有一个网友这样说,为什么前后要进行那么多次变轨呢?直接一次进入就进入月球轨道可不可以?
庞之浩: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也通月球,奔向月球有很多轨道方案,我们采用这种方案。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他的轨道方案,一种是直接从地球直接奔向月球,国外曾经采用过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运载火箭的要求比较高,运载推力比较大。早期的“月球一号”是采用这种方式,1959年苏联发射“月球一号”,1月2号发射的,1月4号就到达月球。它是掠过式方式,也是一个卫星,它不叫卫星,它是一个飞行器飞过去了,在飞过去的途中首次拍摄了月球照片,首次探测了月球的数据,这是第一次。当时火箭的推力也不像现在那么大,但是那个探测器质量非常小,所以它就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当时轨道设计方法也没有这么多,而且也没有怎么进入月球轨道,当时这项技术还没有掌握,所以就飞过去了。这是一种方式,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因为要载人,人要消耗大量的生活用品,有气还有水等等,要求时间越短越好,用了四天的时间,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先进入地球轨道的圆轨道,就是近地轨道,近地轨道的速度是每秒7公里多,如果它进入月球轨道,最低的速度要达到每秒10.9千米,这个时候要求的探测器的速度要求变轨的速度比较大,对探测器速度要求比较高。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探测器发射到地球和月球的平衡点,我们叫拉格朗日点,在那一块进行加速。这个对火箭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从地球到月球直接飞,那个要求也是比较高。我们现在目前的初始轨道离近地点是200公里,远地点是5.1万公里,倾角是31度,采用倾角31度,有利于在我们国家这个位置能够使它充分发挥火箭的运载能力,这样我们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椭圆轨道。
主持人:那这样一个大椭圆轨道,它的好处是什么呢?
庞之浩:大椭圆轨道,就是我们可以像铁饼运动员一样,通过几次加速,把这个椭圆轨道越拉越长,一直使它从5.1万公里,最后远地点一直拉到月球上40万公里,这样我们通过刹车就进入月球轨道了。
主持人:就像扔铁饼一样。
庞之浩:当然还有像欧洲2003年发射的Smart一号发射器,它采用的是太阳能变推进剂火箭,它的好处是效率高,是现在的化学火箭效率的10倍,它能大大减少携带燃料的重量,大家它的速度比较慢。因为它不载人,所以它飞了14个月才飞到。
主持人:等他们去了,可能搞不好已经是按月球时间下一个世纪了。
庞之浩:今天我们首先要进行第一次变轨是在远地点变轨,也就是在5.1万公里的地点进行点火加速,目的就是提高近地点的高度,由20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这个好处是有利于地面的测控,为我们后三次测控做准备。我们变轨主要是用我们携带了一个490牛顿的发动机,卫星上有一个主发动机。
主持人:昨天因为是火箭带着卫星上去的,您刚才提到说星箭分离完全成功,卫星现在是凭自主动力在运转?
庞之浩:它本身有一个初速度,我们现在带着主发动机用于变轨,还带了小的助力器。
我们现场有一个模型
主持人:我们现场有一个模型,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卫星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庞之浩:火箭24分钟完成任务了,现在我们卫星任重而道远,第一步首先要进入月球轨道,12天,进入这些轨道我们算初步成功了。发回第一张月球轨道照片,我们算是基本成功了,等到真正工作一年,我们就完全成功了。像我们“嫦娥一号”卫星采用的是东方红三号平台,最初是用于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后来又用于其他卫星。
主持人:那就是一个通用的载体。
庞之浩:就跟一个车辆似的,车就是一个平台,乘客相当于有效载荷,你可以载乘客,也可以载货物。我们的乘客是八台有效仪器,我们也称为八大“神眼”,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平台,采用这个平台的好处是什么?一个是它的载荷能力强,它的载荷能力能达到200千克,我们这次是130千克,所以还是有富余。第二点是它的变轨能力强,因为遥感卫星和通讯卫星不一样,我们打过资源一号遥感卫星,打过资源二号资源卫星,还打过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我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年还打了海洋一号,这些都是遥感卫星,它们一般都不需要变轨,但是通讯卫星一般先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多次变轨,变到地球静止轨道,这个主要是由于我们发射地点不是在赤道上空,所以要多次变轨。因为通讯卫星工作要在赤道上空36000公里才能与地球同步。
主持人:这是因为受制于咱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咱们北半球偏北。
庞之浩:通讯卫星受制于地理位置,我们就利用通讯卫星有变轨能力的这一点,我们采用这个方式,可以多次变轨。它本身的重量是2.3吨,其中一半的重量都是由燃料所占用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上面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发动机。
庞之浩:有一吨多燃料。
主持人:那就是一多半都是燃料。我们选东方三号平台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平台非常可靠,非常成熟,它的尺寸就是类似正方体,它的宽度是1.7米,深度和高度是2.2米。
主持人:那就是1.7乘2.2乘2.2的这样一个正方体。
庞之浩:是一个长方体。
主持人:我想象一下,其实不算两边的帆板的话,其实并不是很大的。
庞之浩:是两米见方的大魔方似的。展开太阳帆板之后,这个宽度是18米左右,太阳帆板能提供几千瓦的功率,所以我们星箭分离之后,昨天七点就展开了太阳帆板,因为它带的电池的电量非常有限,展开太阳帆板以后,都能工作。
主持人:帆板主要是为卫星上的仪器提供能量。
庞之浩:整个卫星平台有九大系统,都是靠太阳帆板来工作的,有结构系统,有电源系统,有温控系统,有数管系统等等。结构就相当于人的骨架和关节一样,温控系统,我们要保持它的温度,这是我们要攻关的地方。
主持人: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卫星也是一个活的东西,它也需要一个工作环境。
庞之浩:需要保暖内衣,需要血液,需要大脑,它的计算机数管系统相当于大脑。像这种小尖的东西叫全向天线,它把卫星工作的情况要传回到地面,我们要看看它的工作是不是正常,我们遥控如果不正常或者是点火的时候,我们把数据传到这儿来以后控制发动机该点火了,这是一个。第二,这是我们自主创新的一个,这是定向天线。
摄像师给一个近一点的镜头
主持人:可能网友看着就这个东西最眼熟,反而这是我们的一个新技术。我们的摄像师给一个近一点的镜头。
庞之浩:它是能动的。这是我们一个自主创新的东西,它可以摇头晃脑的。我们这次有一项技术突破了,叫三体定向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把这种定向天线始终对着地球。不管卫星飞到哪个位置,一定要对准地球,它有一个地球敏感器,它可以摇头晃脑的在转。什么叫三体定向技术?就是在卫星进入月球轨道以后,它这个遥感器的一面,也就是八个科学仪器的这一面,始终要对着月球,我们要拍摄,不管你怎么撞,我们用三种稳定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星体不变的情况下,太阳帆板要始终对准太阳。它告诉卫星控制太阳帆板,可以360度的旋转。一维转动,这是一个双轴驱动机构,通过地球敏感器要始终对着地球,现在我们人造地球卫星是一星两用,人造月球卫星必须一星三用。这里面还有一项技术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始终对准月球。因为在地球上,我们用人造地球卫星是用地球敏感器,地球敏感器主要是借助于大气层有一个稳定的红外辐射,我们通过接收这个。但是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没有稳定的红外辐射,怎么办?
主持人:没有红外线?
庞之浩:有,但是不稳定。月球上发现有稳定的紫外敏感器,我们这次攻关研究了紫外敏感器。就这两个是紫外敏感器。
主持人:就这两个东西。
庞之浩:这个叫星敏感器。在奔向月球的轨道上,这个也很重要,我们作为一个参照物,在修正轨道的时候,看我们的轨道偏没偏跟这个也有关系。前面就是一些设备,我们这个面,这个就是世界首创的微波探测仪的天线,这几个都是。我们的微波探测仪采用四个频段,所以它的天线也是有大有小。通过对不同深度的月壤辐射的微波不一样,我们探测微波辐射进行综合研究,繁衍出月亮的后部。
主持人:仅凭它离地球那么远,就可以?
庞之浩:四种特定不同的微波,由于不同的深度,辐射的微波强度不一样,综合分析数据,能够知道整个月球的月壤厚度有多少,而且重要一个目的就是,知道了月壤的厚度,能够知道氦3的含量。单位体积的月亮厚度我们知道有多少氦3,我们就能估计月球上氦3的总量分布情况。氦3是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核聚变燃料,地球上只有15吨,因为地球有磁场另外有大气层的保护,所以太阳风吹来的氦3都吹不到地球表面,月球上由于没有大气层又没有磁场,所以经过40亿年左右的时间沉积了很多氦3,100吨氦3就够地球使用一年的,我们这次带了八个仪器,完成四项科学任务,有的仪器是完成一个目标,有的是三个仪器完成一个目标。还有很多创新,一个是我们用微波探测仪探测月亮的厚度,这是世界首创的。这个是X射线捕仪,还有咖玛射线捕仪,还有干涉成像光谱议,主要是探测月壤的有用元素,干涉成像光谱议主要是探测月壤里面含什么矿元素。探测月壤元素对于未来我们开发也是很有用的,月球上有很多矿物在地球上是非常稀少的,据说有五种在地球上上没有的。我们开采氦3,还可以开采钛铁矿,那上面都很丰富。还有一块可能是在这个位置,我们的CCT相机。在地球上也有,但是这个相机等级比较高,一个是准备拍摄全月面的三维立体图象,这次在世界首创,别国的月球探测器,很多都是拍摄两维的,拍摄三维也都是一块一块的,最多能够像西瓜一样一条一条的,我们这次为全月球进行画像,探测它的地质、地貌情况。这个对我们认识月球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全月画像探测地质、地貌为我们下一步登陆,选址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下一步要发射月球车,我们得找一个平坦的地方,我们要取样返回探测器,另外我们搞基地,你得知道这个地方怎么样。我们登陆重要的元素一个是要能安全着陆,另外是那一块有价值。比如说氦3比较多或者是钛铁比较多,要有价值。另外如果有水冰的话,在水冰那块着陆是非常好的。还有就是刚才我说的还有两个仪器,比如说是太阳,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还有太阳风离子探测器。这个虽然不是首创,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是第一次。我们飞出地球以后,探测空间天气情况,空间环境。因为空间环境也是很复杂,对卫星,对载人航天器有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知道宇宙有各种射线。
庞之浩:就是探测这些。银河射线,太阳的X射线等等,这两个仪器在上天以后就开始工作了,其他仪器现在都处于睡眠状态,进入月球轨道以后才工作。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因为今天马上要有变轨,您提到说变轨发动机。(如模型)
庞之浩:这是一个大的发动机,还有一个小的发动机。这是50多吨的发动机,这是10吨的发动机。
主持人:轻轻一碰它就会变向。您刚才提到说今天的变轨是第一次比较大的动作。
庞之浩:第一次变轨提高它的近地点高度,达到600公里。
主持人:正好我们手里有一张嫦娥卫星的轨道图。
庞之浩:这张图不对。这个只照了两圈,必须有四圈。初看有三次,实际上有四次,这一段叫地月转移轨道,这一段叫调像轨道。
这个图不够精确
主持人:这个图不够精确。像今天的第一次变轨,是要依靠姿态控制,还是要依靠主发动机呢?
庞之浩:还是依靠主发动机,主要是加速以后,远地点加速能提高近地点轨道。现在它的轨道周期是16小时,这次变轨以后,因为从20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对它的轨道周期影响不大,稍微增加一点,但是明天的变轨很重要,明天在近地点变轨很重要,能够把轨道周期变了,变成24小时轨道周期。就相当于围地球转一圈,而且它的轨道高度,远地点从5.1万提高到7.1万。
主持人:那离这个轨道的圈就更大了。
庞之浩:近地点不变,远地点提高。但是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个,还是下面那几次,从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能把它24小时的轨道周期提高到48小时,轨道高度能够提高到12万公里。但是那次变轨间隔比较长,我们这次24小时轨道,因为我们实际上提前发射了两天,就是在24小时要等那个周期,因为我们怕如果26号发射的话,如果天气不好,错过了那个发射窗口,所以我们24号发射,我们有一个机动时间。我们在24小时轨道多转了两天,26号变轨以后,就29号再变轨一次。
主持人:那这样,按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提前发射的这两天,等于就多增加了一次变轨?
庞之浩:主要是多绕两天。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机动时间了,怕26号那天天气不好。
主持人:像变轨,是不是难度很大?
庞之浩:难度真正难的是在第三次近地点变轨,也就是31号那次变轨,位置、速度、方向都必须非常精确,而且窗口是唯一的,你错过了这个地方,月球就跑了,就不是我们最佳位置。
主持人:必须得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个合适的动作。那这个东西要精确到什么程度?
庞之浩:到那个时候,一定要在准确的时间把速度一定要提高到10.9千米才行,如果到不了这个速度的话,到不了月球,过大的话,也有问题。所以到那天,我们现在入口速度是10.9,当然小数点后面还有数字。
主持人:如此精确的话,是不是影响到它精确度的因素就比较多了?
庞之浩: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包括空间环境的影响,我们把当时的姿态,它的卫星仪器的工作情况都要测准了以后,提前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哪怕其他有一个故障,我们都不管它,有一个故障,我们该变轨还变轨,不等这个故障解决。有一个仪器故障,哪怕这个仪器不工作,不能影响飞行状况。
网友:我丝毫没有对我们国家怀疑的情绪,如果出现了变轨的失误,变轨的失误是不是可以调整?如果说变轨出现失败会不会就意味着这一次探月就会失败?
庞之浩:如果变轨失败,咱们的卫星进不到月球轨道,那就不行。因为国外大部分月球探测故障,早期是火箭的故障,连地球轨道都没进去,就炸了。像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是1958年美国发射的先驱者零号,后来出现很多这个问题,变轨的时候,地月转移轨道,速度达不到或者是方向不对,时机没有掌握好,不是没到月球,就是撞上月球。这是一个最关键的点。也就是31号那次变轨,那是千钧一发的时候。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到月球轨道以后的第一个近月点刹车,能不能准时刹住车。
到月球轨道以后的第一个近月点刹车
主持人:为什么要刹车呢?
庞之浩:因为它速度快,它的引力场已经进入月球的引力场。
主持人:月球的引力要比地球小很多。
庞之浩:总共38公里,到32万公里就进入月球引力场,这个时候速度已经减慢,但是对于我们这颗卫星要想绕月球200公里高,必须是每秒1公里多,可是当时的速度是每秒两公里多。我们通过逐步刹车,调整到每秒一公里多,第一次刹车很重要。首先进入月球轨道,是一个椭圆的,慢慢划圆,变成两百公里左右。
主持人:卫星离月球表面200公里。
庞之浩:刚开始轨道周期是12小时,我们通过刹车,先调整到3.5小时,绕月球一圈是127分钟。从地球到月球,将近5天的时间。我们调向轨道是7天的时间,这段时间是5天的时间。所以要12天,进入月球轨道,为什么要绕着两极转,因为月球是自转的,我们绕着两极转,可以对全月面观测一次。为什么要采用圆轨道?不采用大椭圆轨道?主要是为了分辨率的一致性。但是月球存在质量瘤,有的地方引力大一点,有的地方引力小一点,我们还要50天进行一次轨道维持,但是我们的轨道维持消耗燃料非常少,因为我们的轨道比较高。
相机拍出来之后,分辨率很清晰
主持人:我印象当中,好像地球的卫星200公里已经是很低的了。据说间接卫星,相机拍出来之后,分辨率很清晰。
庞之浩:我们采用200公里高,一个是采用这种轨道高度,我们的遥感仪器已经能够达到我们的设计要求了。第二是轨道维持消耗的燃料比较少。否则的话,你要是100公里高,你要是不维持它,过50天可能就会掉下去了。我们现在是200公里高,如果是一年以后,也就掉100公里。现在我们基本上是50天进行一次轨道维持。像国际空间站也是定期要进行轨道维持,靠航天飞机,靠飞船提升它的轨道。月球虽然没有大气层,但是它存在质量瘤。
主持人:“嫦娥一号”按您刚才介绍的,确实是凝结了高精尖技术。
庞之浩:无论从平台还是有效载荷来讲,都有很多创新点。比如像它的温控系统,我们知道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它的温差变化非常大,另外还有月食,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它能够正常工作?它的工作温度,对于仪器也跟人一样,它的温度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工作,太低了,你这个电池就不工作了,零度以下的电池效率就很低了,太高了也不能工作,我们基本上维持在5度到45度,比如我们装有仪器这一面装了一个超级隔热材料。月面虽然没有稳定的红外辐射,但是有红外辐射也会影响这个。另外我们这几个面都是散热面,因为这上面有空气,它用辐射的方式把多余的热散掉,另外我们还采用热管技术,把发热的仪器热量传导到不发热的地方,这样热量比较均衡,这样我们也节省燃料,像温控,一般有主动和被动,被动一般不消耗燃料,靠这些保温材料,主动就像空调一样,消耗燃料。我们采用了多项技术。另外在日食方面我们也有研究,我们“嫦娥一号”在轨道工作这一年中,遇到过一次日全食,一次日偏食,一次是2月份,一次是8月份。在日食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月球阴影的情况下,太阳帆板没有阳光了。
主持人:它已经被地球挡上了。
庞之浩:没有阳光了,温度又特别低。
主持人:像您说的,它已经没有阳光了,那电池帆板它的动力怎么办呢?
庞之浩:因为每次月食三个小时左右,三到五个小时,在那种情况下,在有阳光的情况下,太阳帆板把光变成电以后,一部分是供应仪器工作,一部分要给蓄电池充电。在那期间,我们主要是用蓄电池的电,另外有些把仪器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让它消耗最小的功率。快出地球的本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有限的功率可能加热一些比较关键的部件,现在经过计算和研究,可以保证我们在日食情况下,采用多种手段还能工作,出了日食以后,我们还能够继续工作。我们现在该想到的都想到了。
一年的周期是由什么决定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卫星的预定工作期是一年。
庞之浩:这是最基本的。
主持人:那这个一年的周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庞之浩:由我们所携带的燃料还有本身仪器的寿命。像我们这个就跟短板理论似的,最低的燃料应该是确保一年,但是很可能增加。比如像美国的永机号,原来说是几个月,现在增加了好几年了。
主持人:如果我们的周期到了以后,那我们的嫦娥一号会怎么样?
庞之浩:两种方式,到了寿命以后,一种是如果燃料没了,有可能成为空间垃圾,因为轨道维持没了,或者是仪器不能工作了,这是一种成为空间垃圾的方式。一种是到了寿命以后,这次我们零窗口发射,一下子省了120公斤的燃料,我们昨天是6点零5分,如果6点40分发射,要多消耗120公斤燃料。如果有少数仪器能工作,还有一种方法是撞一下月面,有燃料,它可以变轨,有CCT相机,让它去拍摄一下。我们用打水漂的方式,离表面一米的时候还能拍摄很多照片回来,撞击的探测方式是现在一种新兴的探测方式。以前是在撞击之前拍摄,我们这次是把月亮撞出来,探测里面的结构,这样有助于了解月球的起源。这个现在没定,要看它的飞行状况,有多种方案选择。
主持人:如果到了人老珠黄的时候,还要杀身成仁一样。
庞之浩:这个探测器非常可爱。
主持人:我就想咱们研究院能够出这样一个产品,感觉很神秘。
庞之浩:我们现在嫦娥一号上天了,我们国家三大系列的航天器全有了,现在目前世界上有三大系列,一个是人造卫星,第二是自然航天器,第三是空间探测器。我们是世界第五个发射空间探测器的国家,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空间探测器,当然这只是刚开始的一步,我们2009年跟俄罗斯合作发射营火探测器。现在我们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的航天器研制,现在基本上包括八大系列,返回式卫星系列,通讯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导航卫星系列还有科学技术卫星系列,那些主要指一些小卫星。卫星系列有六个,神舟系列是飞船,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这是我们的第八个系列,也是中国的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空间探测器。现在空间探测器,别的国家都很多了,尤其是美国。有探测月球的,有探测火星的,有探测金星的,有探测水星的,现在还有探测冥王星的,海王星,土星。火星探测器有五个在那儿工作,轨道上有几个,地面上还有几个,上面有奥德赛,凤凰在路上呢,还有欧洲的火星快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逐步完善的。像刚开始是这个,现在国人很期望,我们能不能搞载人登月。载人登月是很复杂的事情,现在探月三大阵营,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美国完成了探月、登月,现在准备驻月,就是建立月球基地。俄罗斯完成了探月,现在准备在2025年进行载人登月,美国是2020年重返月球,用四年时间建立基地,他刚开始用的是一种新型的飞船,它那个飞船很先进,可以重复使用,可以载六个人,运载能力又很大,到了月球基地以后,像国际空间站可以在月球上呆180天,像我们国家,还有印度的一些都是属于第三集团,主要是探月。我们绕落回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情况,当时的国力和科学技术,还有月球探测的整体发展趋势,如果有价值的话,我们会开展载人登月活动。
现在能不能大概预测一下
主持人:那我们这个载人登月,您现在能不能大概预测一下?
庞之浩:最晚的起点应该是2020年。但是有可能提前,你搞载人登月,前面要搞很多准备工作。在软着陆技术掌握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跟踪研究有关的技术。我们可以稍微滞后一点,2020年我们可以开始这个研究,后发制人有后发制人的好处,我们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多借鉴人的经验教训。因为第二次探月高潮跟第一次探月高潮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是把科学探索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第一次是政治利益比较大。
现在我们看一下图:(如图)这是嫦娥卫星,这是大椭圆轨道,(如视频),我们这次点火就在这儿加速,把近地点轨道提高,从200公里提高到600公里。明天这个轨道周期现在是转一圈是16个小时,明天我们再进行近地点点火,目的是提高远地点的高度,从5.1万提高到7.1万。这个周期24小时,但是要在这会儿转3天,要等时机。你去早了,月球还没到呢。月球是地球的情人,你跟她约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等到了29号之后,我们再进行一次近地点变轨,从7.1万提高到12万公里,在近地点还是600公里,最关键的是31号那次变轨,31号那次变轨,现在我们这块的速度是10.3千米,我们要把速度经过几次变轨之后,速度要提高到10.9千米,远地点是40万公里。
主持人:实际上轨道飞全了以后,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大圈。
庞之浩:这次变轨就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五天的时间,第一天要进行一次轨道修正。在中间有可能增加一次,但是最后一天那次也要进行一次修正,快进入月球轨道的最后一天,也要进行一次修正。刚才说这一块有一个关键点,近月轨道刹车,这一次是很关键的。这个轨道周期是12小时,再刹一次车变成3.5小时了。
主持人:这回地球这边是一个一个圈变大,靠近月球。
庞之浩:这个增速要由初始的速度每秒增加600米,这个由两点几公里要减速,减每秒800米。最后这一块的速度要变成这块的速度要降成800米,变成每秒1公里多,这是刚才说的12小时周期,这个是3.5小时周期,最后变成一个圆轨道,127分钟。离月球表面是200公里高。
主持人:像今天第一次变轨就是在近地点?
庞之浩:远地点变轨,提高近地点高度。在这个位置加速以后,把这个圈稍微拉大一点,为了测控方便,因为我们在这个位置测控,它的速度高一点,卫星的速度也慢一点,测控能够抓得住它,所以设计得非常精密。我们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每个动作都不能错,你才能拿到高分。
很多人都在质疑的,美国人说我们当年登月了……
主持人:因为每回一说到探月,虽然说我们现在只是绕的第一阶段,但是总是不可避免会说到载人登月的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我说一个跟我们的卫星稍微远一点的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质疑的,美国人说我们当年登月了,而且他们当时确实给我们国家送来一小块月壤的样品,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说……
庞之浩:新闻界在炒这个事情,实际上登月确实是这个事情,1978年美国给了咱们一克,昨天天文馆馆长朱竞给我看了,还有半克欧阳自远先生自己研究去了。欧阳自远院士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告诉他是阿波罗17飞船采回来的。是什么样的岩石,另外还是在阳光没有照射的岩石上采回来的,国外的科学家非常佩服我们的研究能力。关于阿波罗登月的情况,有些特殊情况拍摄的照片和影像似乎违反常理,但是通过研究解释是可以解释的。我举个最小的例子,说到国旗为什么在晃动,为什么在飘动,实际上它的国旗的旗杆设计成“七字型”,而且棋子是塑料制成的,发射的时候都给合拢起来了,装在登月器上,下来以后,把那个杆拉出来,展开,得插进去。因为插进去的力量过重了一点,它在晃。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它老在晃。由于这个杆没有拉直,所以老是波折状,你看着似乎在动。当时耗了巨大的工程,而且很多阿波罗登月的工程在应用,当时耗资2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元,有2万个企业增加,有200所科研机构,当时阿波罗登月穿的航天服,后来也应用到了军事上,航天员最早用的方便面的调料的干菜叶,还有气垫鞋的原理现在用在运动鞋上,包括笔记本也是。
主持人:庞老师坚信阿波罗登月是确定无疑的。
庞之浩:现在Google搞一个大奖,私人发射探测器,如果能够找到探测器留下的有几百万上千万美元,到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够找到。
主持人:您是一家之言,我们就得听一听其他方面的意见,如果大家关注这个问题的话,请大家继续收看我们接下来的一场嫦娥辩论会,美国登月到底是真还是假?今天我们的直播时间就到这里了,感谢庞老师做客为我们解读我们的嫦娥一号卫星,也谢谢广大网友的收看,大家再见!
庞之浩:大家再见!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