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对于5月12日在中国汶川发生的强烈地震,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建议道,中国应强化针对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强化全民防震意识。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所谓此次汶川地震是三峡大坝蓄水造成的言论,嵇少丞说,这次地震与人为因素无关,它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一系列造山运动的必然结果。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龙门山破裂带是地震的高发区。这次汶川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五六百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在一分钟之内就可在地壳岩石中形成一条深达10~12公里、长300公里的大破裂带。水库蓄水和地下核爆炸最多只能诱发3级以下的地震,而8级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是3级地震的1000多万倍。
一般来讲,这样的大震之后总要经过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余震才能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他估计,汶川地区6.5级以上的余震还会有,但由于许多房屋在12日下午的大震中已经开裂,抗震能力大为降低,极易在五六级的余震中倒塌,所以危险依然存在。另外,四川山区地形起伏大,大地震后连日降雨,极易发生滑坡、塌方和泥石流,这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嵇少丞认为,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他说,从理论上讲,对造山运动引发的强震可以预测走向,从而加强防范。近40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北部(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和小江断裂带的南部(云南境内的东川-宜良-建水)已发生几次6.5级以上的大地震,加上此次汶川地震,能量已被释放,近期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
他同时又指出,今后50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和小江断裂带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会处,是应力集中之地,所以建议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嵇少丞认为,全民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思想不但不能松懈,还应该重新强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设立的一些预警机制。他说,上世纪70年代在他的江苏老家还专门有人观察井水的水位,如果没有降雨,而水位陡升或陡降,就要向上级报告,然后让有关专家来研究是否为地震的前兆。这次大地震之前可能也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应当科学地总结研究。
此外,他认为,龙门山等地区历史上就是地震高发区,房屋设计上必须有硬性的防震标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严格遵守,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建筑,应该更加牢固。□(文/《瞭望》新闻周刊驻渥太华记者 赵青 杨士龙)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