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万众瞩目的“聚力蓄势 共营未来”2016慧算账全国加盟商总结大会在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村隆重召开,慧算账创始人兼CEO张述刚先生、慧算账副总裁刘辉先生、慧算账产品总监林云婷女士、慧算账全国渠道总监陈琳先生、慧算账合作伙伴宜信嘉宾王雷先生以及150余家全国加盟商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畅议未来。
兼具魅力与情怀的慧算账创始人兼CEO张述刚先生为盛会致辞,其以“舍命狂奔、扶摇直上”为主题,用数字回顾了慧算账2016取得的成绩。1.5亿元的两轮融资,让慧算在互联网财税服务领域一众佼佼。2016年,慧算账已经获得了资本方、税局官方、服务用户方的认可与支持。在2017年慧算账将在增值服务、产品、市场及伙伴计划进行布局。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相信在慧算账掌门人张述刚先生的指引下,慧算账将迎来高速发展的宏伟时代,成为下一波伟大的公司指日可待。
“颜值担当”慧算账副总裁刘辉先生以“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开场,回顾2016年,在慧算账从0—1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验证、定型、复制的历程,展望2017,慧算账将在培训体系、会计支撑体系、工具平台、市场支持方面进行“质”的飞跃。分享接近尾声,刘总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重磅消息!2017年慧算账将对全国业绩前50名的加盟商伙伴进行期权奖励,希望做有温度、有责任、可信赖的公司。所谓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刘总希望慧算账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对慧算账进行“简单的相信”,同时做到“简单”中小微企业的财税。
有“慧算账之母”之称的慧算账财务产品总监林云婷女士上台分享了慧算账2017年的产品发展规划。她指出,慧算账在产品方面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能、高效、标准化的财税一体化服务平台,定位清晰。目前,慧算账产品在慧算账门户及BOSS、移动端、PC客户端、第三方服务方面匠心守望,厚积薄发,亮点可谓十分吸睛。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2017年慧算账产品扬帆起航,奏响升级号角,以持续提升销售业绩和降低会计成本为导航,在优化业务支持、新业务支持、提升效率、强化管理方面潜心深耕,升华产品及服务品质。
慧算账全国渠道总监陈琳先生浑身正能量,满血是鸡汤。他认为,2016年是奔跑的一年,慧算账渠道体系用整整一年的时间,上下同欲,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披荆斩棘,开拓出了慧算账渠道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肥沃土壤,这是渠道体系过去的荣耀。一艘骁勇善战的战舰,致力发展为航空母舰。2017年慧算账渠道体系将以坚定的信心及顽强的意志搭乘运营的战舰,进入快速发展年。慧算账将继续完善体系,精细化运营,加强渠道构建,完成全面布局,勇创辉煌。
企业级服务+大数据的潜力,不可估量。2017年,慧算账已经开启了全新slogan“简单你的财税”,为了使用户在创业全生命周期过程感到“简单”,目前慧算账已经开始布局增值服务,例如商业授信、融资、理财服务等等均已提上日程。慧算账合作方宜信嘉宾王雷先生表示,慧算账作为财税服务商,其数据积累与客户属性与宜信·商通贷的强强联合将在未来发挥巨大能量。
只有信誉与信任,才有利益与双赢。针对2016年优秀的加盟商,慧算账评选出了五项大奖,同时还公布了新一期的“百单俱乐部”和“千户侯”的名单。针对优秀的加盟商慧算账还对13家加盟商给予了期权奖励,满载荣誉的奖杯,丰厚的奖品都代表着各合作伙伴一年努力的见证,在这一年里,他们所有的付出和坚持都将被铭记。
掌声渐落,2016年度慧算账全国加盟总结大会也逐步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将为慧算账的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运营之年,慧算账与加盟商将携手共进,生死相依,精诚合作,共赢20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IBM Spyre加速器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正式推出,为z17大型机、LinuxONE 5和Power11系统等企业级硬件的AI能力提供显著提升。该加速器基于定制芯片的PCIe卡,配备32个独立加速器核心,专为处理AI工作负载需求而设计。系统最多可配置48张Spyre卡,支持多模型AI处理,包括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主要应用于金融交易欺诈检测等关键业务场景。
微软研究院提出潜在分区网络(LZN),首次实现生成建模、表示学习和分类任务的真正统一。该框架通过共享高斯潜在空间和创新的潜在对齐机制,让原本独立的AI任务协同工作。实验显示LZN不仅能增强现有模型性能,还能独立完成各类任务,多任务联合训练效果更是超越单独训练。这项研究为构建下一代通用AI系统提供了新的架构思路。
意大利初创公司Ganiga开发了AI驱动的智能垃圾分拣机器人Hoooly,能自动识别并分类垃圾和可回收物。该公司产品包括机器人垃圾桶、智能盖子和废物追踪软件,旨在解决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的问题。2024年公司收入50万美元,已向谷歌和多个机场销售超120台设备,计划融资300万美元并拓展美国市场。
上海AI实验室开发的VLAC模型让机器人首次具备真实世界自主学习能力。该系统如同给机器人配备智能导师,能实时评估动作效果并从中学习。在四个操作任务测试中,机器人成功率从30%提升至90%,仅需200次练习。技术结合视觉、语言理解和动作生成,支持跨场景适应和人机协作,为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