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周,西雅图的爱情故事频频在中国和外资IT企业身上上演,但相爱也许只是第一步。可以看到,这两年,随着行业形势以及中国市场的环境变化,外资IT企业如IBM、微软、思科等都遭遇到了各种问题。
以思科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受益于中国对网络市场的大量投资,思科在中国的业务还保持着高速增长,但2013年后,遭遇斯诺登事件影响的思科,业绩开始发生下滑,并持续下滑至今。
一个不太乐观的数据来自于IDC,今年上半年思科在中国网络设备销售额仅为2013年上半年的81.3%,市场份额从28.5%下降到了19.4%。与此同时,中国整体网络市场增长了19.5%,华为、锐捷、中兴等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从27.2%提升到了46.3%。
就连思科现任CEO罗卓克也看不下去了,除了宣布百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他在个人博客上还写道:中国在思科的业务中约占3%的份额。鉴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市场,相信这一数字在未来有着显著的增长潜力。
对于一个全球网络市场的霸主,中国市场的3%,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乎,我们在最近的一年看到了外资与内资的各种联姻以及投资风潮。
比如说EMC与联想、神舟数码的贴牌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使得EMC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与神州数码成立合资公司,使其进入了一些敏感行业市场。又如IBM与多家中国公司签订的IP技术转移模式。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顺应中国政府“保障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高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同时有助于IBM在中国打造一个开放的Power生态圈,占领服务器市场,可谓是双赢。
除了上述两种模式外,还有英特尔的战略投资模式、惠普的股权转让模式以及戴尔的结盟模式。但合作意向签署了,后面如何真正落地也许才是这些跨国企业面临的真正难题。
比如说价格如何制定,是否会影响现有渠道,解决方案能否深度融合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考验合作双方的诚意和智慧。
一位在思科合资公司中任职的负责人对笔者表示,虽然外企拥有较为领先和复杂的技术,但在落地的时候,本土合作伙伴需要的是更为本地化的定制服务。同时还需要应对本土合作伙伴的竞争。
“比如说一个电话会议外企规定的规格是20人参会,但是在中国推广这项业务的时候,怎么能规定对方的参会人数呢?”
不过随着双方合作的加深、磨合下,合资公司也会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的探索。可以预见的是,联姻下的合资公司将会在未来一年内与本土公司展开激烈竞争,从而进一步拉低产品价格,不过从这一角度看,用户也会从中受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Y Combinator合伙人Ankit Gupta与Anthropic预训练负责人Nick Joseph最近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微软研究院提出潜在分区网络(LZN),首次实现生成建模、表示学习和分类任务的真正统一。该框架通过共享高斯潜在空间和创新的潜在对齐机制,让原本独立的AI任务协同工作。实验显示LZN不仅能增强现有模型性能,还能独立完成各类任务,多任务联合训练效果更是超越单独训练。这项研究为构建下一代通用AI系统提供了新的架构思路。
9月13日的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年度提问二:新工作时代:AI工作流由谁主导?”从企业实践到技术实现、从业务落地到战略决策,展开了一场高密度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将AI工作流背后的难题和解决路径彻底揭开。
上海AI实验室开发的VLAC模型让机器人首次具备真实世界自主学习能力。该系统如同给机器人配备智能导师,能实时评估动作效果并从中学习。在四个操作任务测试中,机器人成功率从30%提升至90%,仅需200次练习。技术结合视觉、语言理解和动作生成,支持跨场景适应和人机协作,为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