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智慧医疗蓬勃发展的一年,在物联网技术的助推下,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在医疗行业开始崭露头角,逐步进入实际应用。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采用锐捷网络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自动收集和智能处理各种医护业务数据,全面提升医患体验、最大限度确保病人就医过程安全,为忙碌的医护人员送上高效精准的“智慧助手”,让物联网技术为现代医疗增“智”添彩。
护理之“痛“呼唤物联网
始建于1928年的中山医院已经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之一。医院积极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疗环境,在就诊流程信息化、医疗诊治信息化、运营管理信息化、行政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数字医疗技术融合的时机逐渐成熟,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建设也正式启动。
与众不同的是,中山医院的物联网建设不仅仅是来自于领导的决策,一线护士人员同样决定了物联网应用能否成功的“生杀大权”。这其中的原因还要从临床护理讲起。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附属医院的中山医院,每年门急诊量达280万余人次,收住病人6万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一线医护人员辛勤的付出。中山医院是优质护理省级重点联系医院,一直积极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创建工作,努力落实整体护理,夯实基础护理,建立了“首见”负责制,实行“包床到护”。
中山医院护士长以最常见的“输液”为例,介绍了医护人员急需信息化手段改善工作场景的实际情况。她讲到:“输过液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输液室里面呼唤护士换液,病房内呼叫铃声此起彼伏,护士在应答‘等一下、等一下,马上就到’的同时,在配药间和病房疲惫穿梭……,可能全天下来都没有坐下来休息一会的时间,而且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时,还有些病人会自行调快输液旋钮,希望快一点滴液结束,这其实有很大的安全风险,每种液体都是有医嘱的。
每日,护理人员疲惫不堪,护理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还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护理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医疗物联网技术进入了中山医院信息科的视野。
针对“痛点”的物联网“疗法”
中山医院信息科通过从技术角度、未来发展方向上对市面上几大厂商的医疗物联网方案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表示:“我们评估了大量的方案,但发现这些方案不是需要把业务单独部署,就是要
绑定某些品牌的医疗软件,这个无疑会让未来医院信息化业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复杂化。我们希望搭建一个部署简单、不绑定业务软件厂商的物联网平台,既能稳定支撑业务系统,又可以和现有的无线网络无缝对接,通过综合方案性能的评估对比,我们最终选择了锐捷。”
锐捷医疗物联网开放平台,可以扩展多种业务
锐捷网络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是面向医疗行业应用,通过室内物联网基站、ISCP物联平台,收集和处理各种物联网业务数据,实现对医院人员、资产、婴儿的精准定位和互联 ,支撑医院婴儿安全、输液管理、资产定位等智能化创新业务发展的智慧平台。
锐捷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架构图
针对中山医院首要需求,锐捷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中的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率先启用,通过智能输液监测器、室内物联网基站和物联平台,完成医院输液流程全闭环管理。
首先,新方案借助输液监控仪(物联网终端)收集输液情况信息,将数据传送给室内物联网基站,再通过物联网基站转发给物联网平台;数据在物联网平台上被分类传输给各个业务平台,用于业务呈现。物联网基站和物联网平台之间可通过WLAN或有线网络连通,部署十分灵活。
其次,房间级的蓝牙信号全面覆盖,保证输液监控仪可以安装在每一个病房,也保证每个病床前都能有一个监控仪,并发数满足业务需求。同时,锐捷的ISCP物联平台,统一管理院内物联网业务,既能承载当前的输液监控业务,也能在原有部署上,继续扩展其他如婴儿安全、资产定位等业务。
迈向更广阔的医疗“智慧”空间
锐捷网络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与体验,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山医院物联网未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对此,一线的医护人员谈到:“由于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输液余量,方便了大家,在工作中可以根据屏幕显示输液量,做到了提前备药,提前换液。一旦出现某个病人输液速度过快的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让我们实时掌握输液滴速,保证输液安全。如今,工作轻松很多,呼叫铃声也变得很少,病区很安静,病人也比较满意,井然有序的感觉非常不错。”
实时监测输液余量,保障输液安全
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将锐捷医疗物联网部署与之前的情况作了对比,她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求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好路径和好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安全护理管理是一个大的趋势。今年使用了这个系统(全闭环输液管理系统),既缩短了护理工作中输液所占用的时间,同时也极大程度规避了医疗风险事件,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随着医院服务体量的不断增大,中山医院信息科正在规划物联网平台上承载更多业务,相信更广阔的智慧医疗空间也将随之打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