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诸葛亮先是草船借箭,再借东风火烧赤壁,大破曹军。
后人有诗称赞:“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这是流传最广,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气象”被人类利用的传世经典。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小麦丰收季节。但对于鲁西南地区的农户来说,丰收的喜悦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凭空添了几分忧虑。
5月下旬,地处鲁西南的聊城多县区突遭大风恶劣天气侵袭,大片即将收割的麦田出现了大面积倒伏,大大增加了收割的难度。
在不可抗力的破坏性天气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在暴雨、飓风、地震、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跟前,似乎都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
所以,诸葛亮能掐会算草船借箭夜观天象巧借东风的故事世代相传,人们对他的能够呼风唤雨的技能更是赞叹不已。
对诸葛亮的交口称赞,其实也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本着趋利避害的敬畏之心,对能够“操控”气象的能力的向往。如今,随着气象技术被广泛用于气候监测、预防,造福于民的时候,多少实现了古时人们对灾害天气“趋利避害”的梦想。而基于华为云计算的气象大数据平台,当属个中翘楚。
虽然过去了快5年了,相信不少人对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的严重后果仍然心有余悸。在我国这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的意义就显得尤其深远。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立足于气象大数据信息,对天气现象与气象要素之间进行机理分析,研究天气变化的内在规律,虽说没能像诸葛孔明一般呼风唤雨扭转乾坤,但也能对气象现象实现精确、准时的预测,尤其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对灾害空间分布信息的精准预测使人能够更准确、及时地防范灾害带来的损失。
针对我国南方长期大量降水、洪涝灾害频发的严峻现状,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基于气象大数据分析建立的暴雨雷达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降水分布、趋势、强度以及台风等其它联动气象元素进行精确分析,预测出可能到来的暴雨周期与强度。基于此信息,民众能够对即将到来的洪涝灾害有所防范,将损失降到最低,而政府部门则可以据此提早进行战略部署,确保抗洪救灾不会因信息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实际上,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应用的范围和领域非常广泛,除了降水雷达监测之外,还能够监测海平面流动及全国气温变化等,从而充分发掘和发挥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
全国气温监测
海平面流动监测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如此说。
因为公众也是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的重要服务对象。因此,无论是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警服务,还是面向社会发展提供节能减排服务,承载着公共服务职能的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无论是用于公共气象服务还是气象预报预测服务,都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将在跨行业综合应用中焕发着新的光芒。
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力工作者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与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预测,农民通过分析土地的农耕历史与气候信息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机场通过分析航班准点率历史数据与机场天气特征进行航班延误预测,公共卫生部门通过分析门诊量、药品销量和气象历史进行发病率趋势预测,饮品店通过分析销量和气象要素关联掌握销量变化,都将成为现实。
远在大洋彼岸,美国正在综合气象和农业大数据系统来改造农业,利用气象站、雷达、卫星来检测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
近在中国安徽,宿州市气象局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此后,安徽气象局宿州气象中心华为云节点业务连续性容灾解决方案上线,包括“气象数据文件存储系统、省级综合数据库系统、交通气象公共服务系统、旅游气象公共服务系统”四大核心气象业务系统在内的“安徽省气象局宿州市云灾备中心”落户宿州,新一代“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4)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也在华为宿州市云计算中心有条不紊地资源部署中。宿州气象云作为省气象业务第二生产平台的作用愈发突出。
这意味着,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应用云生态资源,在行业服务的基础上,华为气象大数据平台将打破一个个壁垒,实现行业间真正的数据共享,更好地实现气象大数据的价值,减轻灾害损失,创造社会财富。
这样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携手戴尔以及零克云,通过打造“工作站-AI PC-云端”的协同生态,大幅缩短AI部署流程,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从想法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