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8日,2015年华为网络能源合作伙伴大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共迎挑战,智享未来”为主题,全国超过500家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齐聚厦门,与华为、业界专家共话云时代下数据中心及UPS的热点与趋势,商讨合作大计。会上,华为详细介绍了网络能源长期战略规划,解读最新的渠道政策,并强调将在网络能源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2015年华为网络能源合作伙伴大会顺利召开,500+合作伙伴齐聚厦门
会上,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副总裁方良周向与会合作伙伴及客户介绍华为网络能源长期战略与规划:“在华为大IT的发展策略下,华为网络能源深刻理解IT业务,是最懂ICT业务需求的网络能源供应商。华为将持续投入基础技术与基础工艺研究,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理念,为客户提供简单、省电、可靠的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华为坚持“被集成”战略,建立开放合作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帮助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权威业界专家,数据中心冷热通道的发明者Robert F. Sullivan博士以及Reveman能源咨询公司创始人 Staffan Reveman先生出席本次大会并做主题演讲,分享数据中心能源行业趋势及欧洲的行业现状。工业4.0的蓬勃发展推动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未来数据中心,将会是云计算与基础设施额的深度融合,而全球联通化、深度模块化、高自然利用率将是三大发展课题。同时,用户面临能耗激增、电价高企的现状,模块化UPS以其冗余备份,易维护的特性有效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应用在新建数据中心中。
大会邀请了国富光启、中信银行、腾讯等客户分享与华为合作的项目经验。国富光启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潘栋分享其在IDC机房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与思考,并从快速上线以及节能两方面详解为何采用华为微模块的建设方式。中信银行合肥分行科技部副总经理吴军谈到,伴随业务高速发展,中信银行未来几年在二级分行和网点扩张方面将出现爆炸式增长,快速建设、无人值守、网络化运维成为他们数据中心建设的诉求。腾讯IDC平台部数据中心架构师曾宪龙介绍到,作为国内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摸索数据中心的解决之道,从机柜到微模块到主体建筑实现标准化、产品化的建设,同时也在探索新能源的解决方案和自动化平台的应用。
合作伙伴代表深圳轩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艺卓德隆科技有限公司分享其选择与华为合作的历程和收获。深圳轩龙总经理赵勇表示,十几年前销售的第一台UPS就是华为iTrust品牌,再度与华为合作,是一种回归;同时依托华为齐全的产品线,除了网络能源产品,轩龙也开始逐渐在其他产品领域形成销售。艺卓德隆总经理马强谈到,与华为合作短短半年,UPS分销业绩就突破300万,华为在培训、品牌拓展活动、货源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全系列数据中心能源解决方案亮相金融、交通、ISP、能源展台
此外,华为从产品、渠道政策、服务政策、电源产业联盟等维度做出主题演讲,全方位详细地向合作伙伴介绍华为主推的产品解决方案、最新的渠道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渠道部部长叶晓东介绍到:“经过2013-2014两年的部署,华为网络能源渠道团队渐成规模,并在各大垂直行业均有收获。未来将提供更好的合作模式,用心培育渠道,聚焦有机房工程能力的数据中心集成商(智能微模块)、专业网络能源行业代理商(UPS中大机)、商业分销(UPS小机)。华为通过公平、阳光的项目保护机制,以及多元化的激励政策,多管齐下让利于合作伙伴,保障合作伙伴利益,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迎挑战,智享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AI发展的未来趋势,详细分析了六条有望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技术路径。随着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面临发展瓶颈,业界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AI发展方向。这六条路径包括神经符号AI、神经形态AI、具身AI、多智能体AI、以人为中心的AI和量子AI。每种路径都有其独特优势和挑战,可能单独或组合推动AI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与人类智能相当的AGI系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VAR模型的马尔可夫变体本质上是离散扩散模型,提出SRDD方法。通过应用扩散模型技术如分类器自由引导、令牌重采样等,SRDD相比VAR在图像质量上提升15-20%,同时具备更好的零样本性能。这项研究架起了自回归模型与扩散模型的理论桥梁,为视觉生成技术发展开启新方向。
培生公司第三季度销售增长加速,并预示年底表现更强劲,但其AI应用可能是更重要的发展。该公司虚拟学习部门销售额激增17%,学生注册人数攀升。培生运营的在线学校将AI工具嵌入课程材料中,公司表示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这些工具帮助学生取得更好成绩。公司推出了AI学习内容组合,包括AI素养模块和融合人工导师与AI学习工具的视频平台。
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CAD-Tokenizer技术,首次实现AI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进行3D模型设计和编辑的统一处理。该技术通过专门的CAD分词器和原语级理解机制,让AI能像设计师一样理解设计逻辑,大幅提升了设计精度和效率,有望推动工业设计的民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