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出现,让口罩成为了全国“畅销单品”,网络上关于雾霾及其主要成分PM2.5的调侃段子也层出不穷,而穹顶之下的人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会呼吸的痛”。如今,十面霾伏和迷雾围城的话题,成功唤醒了人们对环境污染和治理的重视。
环境污染防治,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相较于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存在着监测体系覆盖不全等客观困难。在信息化时代,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的潜力和作用。中科宇图和华为联合打造的环保云解决方案,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谓环保云,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RS)、全球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各种感知设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传输网络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环保应用整合起来,以环保业务云服务的方式打造的从监测到分析、从监管到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环保云
7X24实时监测 让污染源无处遁形
众所周知,雾霾的元凶有很多:超标排放的厨房油烟、工地扬尘、焚烧垃圾产生的烟雾等,但这些污染源却往往因为极难追踪而难以对其做到有效的实时监测。环保云中的智能监测云,可通过立体监测技术,实现空气质量和污染源数据的全面采集,第一时间锁定空气污染源头。
监测云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遍布地面的空气质量微型子站、高空视频监控、激光雷达等组成的“千里眼”,以及无人机高空视频监控、车载DOAS导航、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等构成的“顺风耳”,点、线、面全方位精准地对“天、空、地”进行立体监测污染源,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并清晰地显示在监测中心的高精度地图上,实现可视化展示。
立体监测网
目前,这套创新型的雾霾治理方案,已经在北京昌平、河南平顶山、山东济南、内蒙古、郑州、成都等省市实现落地执行。
智能监测云
大数据总结规律 科学治理一网打尽
中科宇图和华为建立了一整套模型研判分析系统,能够通过覆盖“天、空、地”的立体监测手段快速掌握污染源的基本情况,而通过大数据对立体监测网络监测到的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地面监测数据、网络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可以快速甄别出排污异常企业;通过环境大数据分析和印痕、情景模拟等多元模型分析,能够抓准污染症结,快速诊断污染排放趋势,实现空气质量动态调控,全面提升精准治霾的高效性、经济性。
基于监测数据得到污染时空分布图
以上技术已成功运用到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西安世园会等重要活动,积累了20多个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案例。
重污染天气污染动态预报指导精准调控
执法必严 监管云高效监督
环保云还设置了监管云平台和举报平台,切实做到了快速实现会商、调度、指挥和专家分析,从而实现精准确定监察对象,高效执法监察。此外,监管云平台还实现了精准计算与调控,为污染防治调控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在环保部及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江西、河南、山西、临汾、吕梁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践,环保监管云已经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批量处理,并结合相关优化模型,摸索出了一套筛选重点监管网格对象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科学、靶向监管的治污之路。
监管云应用
治理雾霾必须标本兼治,中科宇图和华为基于环保云联合打造的创新型生态环境监管与防控体系,为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探索。
假以时日,“雾开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的时光就会回来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阿布扎比科技创新研究院团队首次发现大语言模型生成的JavaScript代码具有独特"指纹"特征,开发出能够准确识别代码AI来源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包含25万代码样本的大规模数据集,涵盖20个不同AI模型,识别准确率在5类任务中达到95.8%,即使代码经过混淆处理仍保持85%以上准确率,为网络安全、教育评估和软件取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AI竞赛推动创纪录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消耗,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气候危机。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三倍,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2025年达5800亿美元,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的5400亿美元。报告呼吁采取新方法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比较了人类与AI在文本理解任务中的表现。通过HUME评估框架测试16个任务发现:人类平均77.6%,最佳AI为80.1%,排名第4。人类在非英语文化理解任务中显著优于AI,而AI在信息处理任务中更出色。研究揭示了当前AI评估体系的缺陷,指出AI的高分往往出现在任务标准模糊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