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网络频道 08月11日 北京报道:早在去年3月份就听到思科要以10亿美元巨资打造自己的“互联云(Intercloud)”平台,但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有代表性的具体产品,难道这也是和“万物互联”一样,是对未来IT环境的一个前瞻性概念吗?
首先还是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思科在去年3月份所作出的阐述,据思科介绍,互联云旨在将更多的云链接到一起,通过将各个云置于互联云上,再将互联云与思科的软件进行整合,用以构造出网络和计算能力相连的云架构。
从字面意思理解,互联云本身就是一个云网络,而且是由众多云汇聚而成的一朵大“云”。这也是思科最初所构想的云平台的模样——与众多合作伙伴携手构建世界上最大的云网络,全球Intercloud(互联云)。”
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提出,似乎与当年SUN公司提出的“网络就是计算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信思科也深信任何事物都需要连接到网络,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未来云与云之间的连接势在必行,而如果要成为未来云时代的领导者,就必须要提前布局,从整体战略角度去规划产品的发展线路,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云时代的先机。单从这一点来看,思科确实做得十分具有前瞻性,也在不断的去培育这样一个市场环境。
但这会不会演变成一个异想天开的假想呢?它能落地吗?让我们来看看到目前为止思科为其互联云项目所做出的相关工作。在之前的Cisco Live上,思科云和托管服务销售全球高级副总裁Nick Earle表示,思科将进一步扩展Intercloud战略,并为混合云软件Cisco Intercloud Fabric增加了新的特性和功能,并宣布新增35个独立软件开发商,致力于为客户开发支持Intercloud的服务产品,这些开发工作所带来的好处是,能够在混合云世界中为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以及更高的合规性和控制力。
然而,如果多少了解一点思科目前的产品战略的话,就能看到思科所提出的全球云战略实际上是一个基于“物联网架构”的云战略,这与思科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万物互联”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推出Intercloud(互联云)战略也正是为迎接“万物互联”时代到来而做的前期准备。
况且,这种架构的建立也有赖于类似网络标准的建立。但思科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如何在未来支持混合IT的应用环境中体现Intercloud的价值,而Intercloud(互联云)平台将扮演众多云及设备中的一个控制器的角色,而这正是思科目前最具优势的领域,即思科在全球范围内的设备保有量及技术研发优势。
此外,思科也在积极招募全新的合作伙伴,以推动思科的云愿景进入到“下一阶段”,Earle表示:“我们将发布一些专门针对渠道的混合云捆绑包,这意味着合作伙伴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Intercloud解决方案。思科将凭借Intercloud混合云捆绑包逐渐进入到应用领域。”
据悉,这款专注于渠道的混合云捆绑包预计将在今年12月底发布,将围绕思科以及第三方的应用进行开发。另据了解,思科首个Intercloud捆绑包OpenStack Private Cloud Bundle,是思科收购Metacloud之后,基于后者技术开发的一款产品,并于今年4月在思科合作伙伴云峰会上进行了发布。
最后,据记者了解,思科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将围绕运行在OpenStack上的软件即服务(SaaS)或管理服务产品来展开。那么,这也就不难理解,思科选择在这一阶段推出新的渠道捆绑包,就是为了给思科Intercloud战略招募全新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今后也将凭借互联云(Intercloud)平台结合SaaS级产品来进一步提高最终用户对思科产品及方案的采用率。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