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直以来,布线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并没有获得企业运维人员的足够重视,这使得机房在使用过程中倍受诸如性能下降、难以寻找故障源等问题的困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设计施工过程中不规范、不严谨的施工方法所造成的性能隐患;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机房布线系统管理方式不当所造成的运维问题——作为无源的设备系统,布线系统低故障率的特点往往容易使很多机房的运维人员忽视对其进行更高效的管理。
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呢?针对设计建设和后期运维的不同特点,解决办法也分为机房建设阶段和运维管理阶段两方面。
标准化的设计施工决定机房品质
在谈到机房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时,美国康普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吴建指出:“在机房建设阶段,我们当前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标准来说明一个机房在设计施 工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行业内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最佳实践’。”机房设计施工的“最佳实践”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前期设计(与产品无关),二 是产品选型。
这其中,前期设计是重中之重。在前期设计方面也有两点原则:
第一、是不是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吴健指出:“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很长,要考虑到十年、二十年后的应用,要有一个大致的预估,比如现在是千兆,未来就要考虑线缆是否能够承载万兆乃至十万兆。你选择什么等级的缆型,就变得尤为重要。”
第二、要考虑结合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
布线系统和节能减排结合的点主要体现在机房“冷热通道”的设计上。机柜长排列的方式为低成本处理冷热通道的隔离提供了条件,在机房内气流组织完成冷 热通道隔离,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布线系统的设计就要充分保证机柜等设备在按照冷热通道的标准排列时,拥有充足的线缆连接 空间,并且上下走线均不会影响到冷热气流的顺畅流通。
产品选型方面,实际上是有一些原则可循的,概括来说包括以下五点:
(1)性能价格比:选择的线缆、接插件、电气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电气性能,而且价格适中;
(2)实用性:设计、选择的系统应满足用户在现在和未来10至15年内对通信线路的要求;
(3)灵活性:做到信息口设备合理,可即插即用;
(4)扩充性好:尽可能采用易于扩展的结构和接插件;
(5)便于管理:有统一标识,方便配线、跳线。
高效的管理保障机房正常运行
在机房建成使用之后,影响机房整体性能的因素便从设备的基础性能逐步转移到了运维管理的“人为因素”方面。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运维人员扎在一个巨大的“线团”当中痛苦地寻找着故障设备的对应线缆接口。
这个例子或许显得有些夸张,但不口否认,在机房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如何高效的管理布线系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房整体运维的效率。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管理布线系统呢?有两个点对于布线管理非常重要:
第一、最好设一个专人来管理机房的布线系统,这样就不会因为记录的偏差和使用习惯的问题导致不同的人员操作的时候产生失误。
第二、不要靠人脑去记,可以借助一工具些软件或一些高效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布线系统,最好可以融进公司的IT管理流程当中。也可以从硬件方面着手,管理好配线架附件:如接地附件、标识附件等等。在这方面的管理中,当前比较先进的智能配线架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能不说,当前很多机房的布线系统在设计与运维方面仍存在太多的问题,机房用户在布线系统的设计、产品选型、人力维护、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都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用户机房的整体性能。
在探讨如何实现标准化设计与管理的同时,充分提高企业用户对于机房布线系统的重视程度,才是提高企业整体IT水平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工业升级的关键,或许在于智能本身。“工业+机器人”将成为通向下一阶段工业体系的核心抓手。——黄仁勋。
浙江大学等联合研究发现,AI强化学习效果取决于"模型-任务对齐"程度。当AI擅长某任务时,单样本训练、错误奖励等非常规方法也有效;但面对陌生任务时,这些方法失效,只有标准训练有用。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证实,这种"舒适圈"现象比数据污染更能解释训练差异,为AI训练策略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瑞士政府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完全基于公共数据进行训练。这一举措标志着瑞士在AI技术自主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旨在减少对外国AI技术的依赖,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该模型的推出体现了瑞士对发展本土AI能力的战略重视。
巴赫切希尔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对五种不同规模YOLO模型的量化鲁棒性测试发现,静态INT8量化虽能带来1.5-3.3倍速度提升,但会显著降低模型对噪音等图像损伤的抵抗能力。他们提出的混合校准策略仅在大型模型处理噪音时有限改善,揭示了效率与鲁棒性平衡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