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技术领导者思科,以一系列创新成果发布和上海全新现代化办公室的盛大揭幕,开启了进入中国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在上海举办的“思科中国30周年庆典暨新产品发布”活动中,诸多创新成果首次亮相,吸引了行业领袖、合作伙伴和客户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科技的未来。这些创新进一步彰显了思科在大中华区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思科在华三十年里程碑
自1994年在北京开设首个办事处,同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以来,思科始终站在技术进步的前沿。1997年,思科将StrataCom IGX交换机引入中国的互联网。次年,思科创办了思科网院。截至2024年,思科网院已在大中华区培养了超过140万名学生。
1999年,思科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技术服务部,提升对客户的支持。2005年,思科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CRDC)。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思科在华的规模化发展和布局。
2008年,思科在四川开展重大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思蜀援川”, 投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思科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网络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持。
多年来,思科将诸多开创性技术引入中国,例如互联网协议语音(VoIP)、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VPN、互联网协议存储区域网络(IP SANs)以及应用中心基础设施(ACI)。思科还与中国高校合作,共同推动首个IPv6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标准RFC 4925的制定。
在整个2010和2020年代,思科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在中国启动多项倡议,聚焦可持续发展和人工智能领域。同时,思科因连续五年荣获“最佳职场”认证,于2024年被授予最佳职场“五年传奇”企业称号,彰显卓越成就。
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未来
全新上海办公室:汇聚创新
此次揭幕的全新上海办公室有力体现了思科对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承诺,将是思科亚太地区首个同时获得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和WELL(健康建筑标准)双重认证的办公场所。新办公室对可持续发展和员工身心健康的关注,也与思科全球目标相呼应——即在2040年前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净零排放,彰显了思科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的承诺。
新的上海办公室将作为客户体验中心,展示思科最新解决方案的方方面面。办公室配备以太网供电(PoE)技术、智能办公解决方案,以及为混合办公设计的协作空间。全新的单层开放式布局,将为这个全新的办公室营造动态互联的工作环境。
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表示:“思科欢庆进入中国30周年,也将继续在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不遗余力地推进创新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的业务战略聚焦于提供包括人工智能安全、Wi-Fi 7、人工智能就绪的数据中心、未来工作场所和数字韧性等先进技术,赋能企业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通过与本地领军企业的合作及对可持续增长的投资,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韧性和高度互联的数字化未来。思科将继续深耕中国,为这个快速发展、生机勃勃的市场贡献技术革新的动能。”
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
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思科中国东区及跨国企业业务总经理房晓曦表示:“上海新办公室的揭幕是思科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办公室将作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展示思科致力于构建协作、前沿工作环境的承诺。我们重视可持续性、团队协作和先进技术的展示,并将在区域内为数字化转型树立新的标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国生数科技旗下AI产品Vidu发布新版本更新,推出"参考图像生成"功能,用户可上传最多7张参考图片,通过AI模型的语义理解技术将多张图像合成为高度一致的新图像。该功能支持快速编辑照片、替换物体、调整光照等操作,为摄影师、营销人员提供便捷的AI图像编辑工具,在保持视觉一致性方面与谷歌等竞品形成竞争。
CORA是微软研究院与谷歌研究团队联合开发的突破性AI视觉模型,发表于2023年CVPR会议。它通过创新的"区域提示"和"锚点预匹配"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大挑战——开放词汇目标检测。CORA能够识别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的物体类别,就像人类能够举一反三一样。在LVIS数据集测试中,CORA的性能比现有最佳方法提高了4.6个百分点,尤其在稀有类别识别上表现突出。这一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零售、安防和辅助技术等多个领域。
芯片初创公司SiFive推出四款专为运行人工智能模型优化的CPU核心。这些基于开源RISC-V架构的新核心增加了矢量扩展功能,能够更高效地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点,显著加速AI模型运算。其中X160和X180是主打产品,具备加速卷积运算的矢量处理功能,可用于工业设备、消费电子和数据中心。公司预计客户将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基于新核心设计生产芯片。
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北航发布T2R-bench基准,首次系统评估AI从工业表格生成专业报告的能力。研究涵盖457个真实工业表格,测试25个主流AI模型,发现最强模型得分仅62.71%,远低于人类专家96.52%。揭示AI在处理复杂结构表格、超大规模数据时存在数字计算错误、信息遗漏等关键缺陷,为AI数据分析技术改进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