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十问十答,余承东解密华为人工智能

不久之前,华为推出搭载全球首个AI芯片的智能手机HUAWEI Mate 10,打开人工智能在端侧应用的大门,开启终端AI商业化元年。因此,与会的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备受媒体关注。媒体整理了余承东在大会期间的十问十答,从中可以一窥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

2017年12月3日~5日,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人工智能是本次大会的最大热点之一,首次开设的“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分论坛,齐聚各方巨头共论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

不久之前,华为推出搭载全球首个AI芯片的智能手机HUAWEI Mate 10,打开人工智能在端侧应用的大门,开启终端AI商业化元年。因此,与会的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备受媒体关注。媒体整理了余承东在大会期间的十问十答,从中可以一窥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

Q1:华为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余承东:华为认为,总体上讲人工智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显示出其价值。人工智能对芯片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阶段是异构计算为主,类脑计算是一个新兴起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对软件框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源框架成为构建生态的基本手段,算法的创新和优化与已经训练好的基础服务成为竞争的焦点。

Q2:人工智能具体会作用在终端的哪些方面呢?

余承东:未来个人终端设备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最重要两点:自然交互和主动服务。

从交互方式来看,手机的交互方式从模拟移动电话时代只有9个按键的简单交互到当下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式交互,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牵引着手机产业不断进入一个又一个全新时代。

从信息服务来看,信息社会不仅可以做到客观世界的基本镜像,而且在不断的延伸壮大。我们需要更好的信息服务方式,进入并管理这个世界,而人工智能则承担着未来进入和管理这个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赋予了智能手机更加自然交互历史性的奇迹,通过重塑所有智能设备的交互模式,人类的视觉、听觉、知觉和传感器的硬件交互,不仅可以提高用户信息服务的获取效率,也让设备从辅助性决策角度升级为超越“手机通讯”本身的超级智慧终端(个人助理、数字分身),这是拥有硬件基因的华为下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制高点。

Q3:那么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哪些研究呢?

余承东:华为在AI战略上的投资,最早追溯到2011年低2012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为了应对数据洪峰对ICT行业冲击,诺亚方舟实验室2012年6月的正式成立,是华为正式投入AI基础研究的最鲜明信号。

华为在诺亚方舟实验室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管理AI的技术合作、识别AI主要应用场景和需求管理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人机交互、智能系统、大数据系统。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战略合作,重点聚焦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机器学习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热点课题的研究。

Q4:人工智能在华为终端应用情况如何?

余承东:荣耀Magic积极迈出了从智能手机到智慧手机的一步。荣耀Magic采用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技术,依托荣耀Magic Live系统的智慧引擎,能感知、会思考、会判断,代表了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元技术领域的勇敢尝试,。

华为Mate 9采用了智能感知学习,能够跟踪趋势和行为模式,从而确保手机持续运行的快速和顺畅,避免出现像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反应越慢的情况。

华为Mate 10系列打开人工智能在端侧应用的大门,开启终端AI商业化元年,将智能手机进化到了智慧手机的时代,在智能手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华为Mate 10系列搭载了全球首款AI芯片,使得Mate 10可以基于AI技术进行本地化数据处理,不需要以传统方式把数据上传到云端。以拍照为例,华为通过13个场景、每个场景的20000张照片的反复训练以及高达60万张的测试集样本,实现了划时代的场景识别率(场景误识率小于千分之一),让手机拍摄真正做到了智能分辨场景,设定参数,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就是随手一拍的优质照片。

而在Mate 10上首次实现AI驱动的本地机器翻译,即是华为与微软团队联合攻关的成果。它支持50+语言,让翻译速度提升了300%。

Q5:能介绍一下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吗?

余承东:华为人工智能战略Mobile AI=On-Device AI + Cloud AI,华为致力于构建芯、端、云协同发展的端到端的能力来实现智能终端到智慧终端的跨越,带来用户体验的颠覆式提升。端侧智能体系既要充分发挥终端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也要结合大数据和云带来的海量信息、服务和超强计算力的价值,实现智能终端+云与大数据的深度协同配合,持续推进终端的智慧化演进。

Q6:华为的人工智能生态策略是什么?

余承东: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基础能力,未来将由应用场景驱动发展。端侧AI计算在突破了性能瓶颈后一定会带来大量的全新的AI体验。华为认为这种发展一定离不开全行业的共同创新,离不开千万开发者的努力,离不开亿万用户的体验和反馈。

华为将会把麒麟970作为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推出HiAI移动计算平台,提供完善的多应用模式和机器学习框架的支持,让开发者可以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获得麒麟970的强大AI算力,开发出更具想象力和全新体验的应用,共同造就移动AI计算应用的美好未来。

华为HiAI是面向移动终端的AI计算平台,HiAI API是平台中的人工智能计算库,该计算库可以让开发者便捷高效地编写移动设备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专注于开发新颖的AI应用程序,而不用关注针对计算的性能调优。

最近,华为终端云服务发布“耀星计划”,设立10亿基金,激励开发者创新,围绕AR/VR、AI、IoT、服务直达等领域,提供人才培养、开发支持、创新支持、营销辅助等一系列的资金与资源扶持。我们后续还会再应用层开放EMUI AI engine的API, 把计算机视觉, NLU,等AI能力直接封装成API, 这样应用开发者不需要关心AI模型,直接使用。

Q7:华为终端作为技术先行者,怎么看待端侧智能发展的挑战?

余承东:与四大挑战,包括:

感知。终端的感知能力是一切智能的基础,是人机交互的起点,感知的丰富性、准确性等会直接影响到智慧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决定交互是否自然便利;

认知。感知是基础,但认知才是智慧的顶峰。只有基于强大感知能力构筑出的精准认知,智慧终端才能真正做到“知你,懂你”,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安全。数据越丰富,数据种类越多,可能产生的智慧能力就越强,但这些数据、交互信息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的挑战,在不断发展智慧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构筑完备的安全隐私体系。智慧终端时代的信息安全要实现信息脱敏,令本地、云端各司其职;

动力。智慧终端将面临更复杂场景的任务处理,因此必须拥有强劲持久的动力系统。

Q8:华为如何应对端侧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呢?

余承东:华为Mobile AI针对性的确定了四大方向:智能感知、精准认知、安全系统和动力系统。在华为看来,一部智慧手机就是一个智能化的人。智能感知类似于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视觉、听觉系统,需要能看清、看懂,听清、听懂;精准认知则是大脑神经中枢,需要实现情景识别、意图预测、信息推荐;安全系统则要保障数据的安全,需要构建起多重数据安全保障;动力系统则像心脏一样,通过强劲的芯片和电池,为系统提供必要的体力、耐力。

Q9:在这四大方向上,华为有什么成果呢?

余承东:Mobile AI通过麒麟970芯片与新一代EMUI 8.0的软硬件结合,使Mate 10的智能水平更进一步,进而打造极致用户体验。

在感知方面,Mate 10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对拍摄对象进行实时分析,智能识别多达13种场景和物体,从而根据对象的特点和属性自动调节参数设置,令每一拍都能达到更加出色的效果;8倍智能变焦,让手机可以远近自如。此外,独有的降噪深度网络,将语音识别率从80%提升到92%,车载环境唤醒率99%,语音助手可一步完成120个常用的手机本地设置,语音帮助用户解决功耗和性能问题,让手机听清、听懂。

在认知方面,通过情景感知和用户画像,Mate 10可以实现精准服务,整合低频服务、无需安装App,打通高频应用、服务一步直达。

在安全方面,Mate 10构建了芯端云三级安全系统,将用户数据分级,涉及隐私的部分优先本地处理和存储。密码、指纹、人脸信息等敏感数据实现芯片级别的安全加密,健康、账号、照片等私人数据信息,优先本地处理和储存,而ID、日志、加密照片等应用信息,则储存于云端,释放端侧空间。这样的信息保护设置带给用户更多安全保护。

在动力方面,麒麟970支持全球最高的通信规格LTE Cat.18/Cat.13,实现了业界最高的1.2Gbps峰值下载速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运营商的最高速率组合。麒麟970率先商用Mali G72 MP12 GPU,与上一代相比(麒麟960),图形处理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50%,可以更长时间支持3D大型游戏的流畅运行。

Q10:华为一直在传达一个概念“全联接时代”,它与智慧终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余承东:连接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2005年到2025年,20年时间的跨度来看,人的连接将增长4倍,物的连接将增长100倍,而信息的连接则会增加10000倍。连接是驱动信息世界发展的本质。

华为开启全联接时代大门的要是有三把:华为AI三级能力开放,构筑全新人机关系;HiLink 成为设备生命化的引擎,掌握IoT世界,只需一部手机;5G让极致体验无处不在。智慧终端直接关联着全联接时代来临的步伐。

来源:业界供稿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7

12/05

11:57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