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网络频道 11月22日 综合消息:
在做过多年的产品测试,见识过多种不同厂商的产品后作者发现,对于产品实际上可以从产品、技术、质量、服务四个维度进行评测。并且尝试着对bat和青云的云计算产品、应用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在产品维度,我们可以通过厂商公开的产品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在技术维度,我们可以通过对功能性处理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但是在质量维度,我们应当如何去进行评估?
以前想的很简单,看厂商的测试仪表,有什么规模的测试能力,就可以出什么样的产品。比如可验证数据中心的容量,处理云级应用的IXIA CloudStorm测试平台,或者可以对公有云、本地部署与混合网络的前瞻性风险评估的BreakingPoint Cloud等等。
CloudStorm测试平台
但测试仪表只是厂商产品质量检验的一个方面,用它来评估产品质量只能是以偏概全了。前段时间阿里成立达摩院,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某厂商研发部做评测,看到墙上大字写的“板凳要做坐十年冷”的标语,到是令作者对质量评估产生了新的启示——技术指标只是对产品外在的质量的表面了解,内在质量才是企业产品品质的根本。
企业的内在质量应当如何体现,像蝙蝠侠一样有钱吗?如果金钱可以衡量一切,那些大企业,应当永远屹立不倒才对,可现实中并非如此。
根据作者这十多年来的产品评测经历,现在整理了一个企业内在质量评估方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企业标准、内部规范、工作流程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保障。
标准不明确,产品质量无法精确撑控;
规范不严格,生产过程就可能存在疏漏;
流程不清晰,工作流程应可能出现混乱。
由此可知,企业内部标准、规范、流程是否完善,是企业内在质量的基础。
企业研发实力,最通俗的评估办法就是有多少的资金投入。当然细致一些来讲,还应该看一下研发团队的规模、研发工作环境、研发内部测试能力。
研发能力只是对企业底层研发实力进行评估,再上层还要看公司技术骨干的实力(产品好与坏,全靠老大带),此外还有企业的技术理念、技术成果等等综合的去进行分析。
研发能力再强、技术成果再多,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产品依旧会被淘汰。看看现在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等,有太多的实例,也没必要再一一列举了。
当一个企业有了优质内部质量后,是否可以会成为一个百年企业,还需要时间去进行断定。但一个具备优质内部质量的企业的外在产品质量必定也会是优质的。当然没问绝对完美的产品,产品也永远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进行完善的。但这就是另一项对产品的评估——“服务”的评估范围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