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国际数据集团(IDG)联合主办的“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高交会期间举办。论坛上,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陈彪、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调查员杨志锋、IDG亚洲区副总裁徐洲发表致辞。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出席论坛并参与高峰对话环节,围绕“跨界融合,创新加速建设未来城市”这一主题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电子政务工程中心副主任徐枫,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秘书长,新加波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等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跨界融合是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创新是主要动力
近几年,经过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华为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具备的重要意义,也亲身感受到跨界融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如果说跨界融合是智慧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那么创新无疑是加速建设未来城市的引擎。
跨界融合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智慧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以及联合创新,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在智慧城市的生态当中,华为恪守自己的业务边界,以实现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共赢为目标。通过华为智慧城市的生态圈,客户和合作伙伴不仅仅可以获得技术解决方案,还有覆盖全国的市场平台和全球化的资源平台。
创新驱动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位是打造城市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不仅包含城市大脑,还需要从大脑到末梢的神经网络。从万物感知、信息传送、大脑分析决策、再到反馈指令、完成行动,需要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来实现闭环。所以华为的创新聚焦在智慧城市ICT基础设施领域关键的、核心的、难点的技术,发挥大公司在研发投入、人才、以及全球化资源布局的优势。
华为联合创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华为有18万员工,其中8万是研发人员。过去10年,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投入超过3100亿人民币。2016年底,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上,华为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八。
依托强大的研发和综合技术能力,华为创新性提出了“平台+生态”双轮驱动的战略,基于实际场景,与客户、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业务和解决方案创新,从而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
华为的联合创新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面向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为目的。二是,华为的联合创新是在“平台+生态”战略框架下的联合创新。三是,华为的联合创新是本地化、场景化的。
以刚刚在巴塞罗那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获得“平安城市奖”的深圳智慧交通联合创新项目”为例。深圳交警与华为及相关合作伙伴如中国电科、华昊、公安部交管局无锡所、以萨等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规划深圳城市交通体系,主要从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减少事故发生确保驾驶人员安全两个方面来考虑,保障城市安全。深圳交警采用大数据平台,包括数据资源池和深度学习系统,形成城市“交通大脑”,实现全城交通流量感知,自适应控制交通信号灯,道路通行能力提高8%左右;通过统一大数据平台,汇集交通数据集中处理,效率提升200%;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执法,提升10倍的违章图片识别效率,确保违章的快速处理,从而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发布了音视频生成模型Sora 2,同时推出配套社交应用Sora,用户可生成包含自己的视频并在类似TikTok的信息流中分享。Sora 2在物理定律遵循方面有显著改进,视频更加真实。应用提供"客串"功能,允许用户将自己植入生成场景中,并可与朋友分享形象使用权限。该iOS应用目前在美加地区采用邀请制,ChatGPT Pro用户可直接体验。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自诞生以来问题频发,从推理模型表现不佳到AI幻觉现象,再到版权诉讼,这些都表明当前技术路径可能并非通往真正智能的正确道路。专家认为,仅靠增加数据和算力的扩展模式已显现边际效应递减,无法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研究者提出智能应包含统计、结构、推理和目标四个层次的协调,并强调时间因果性的重要性。面对LLM技术局限,业界开始探索神经符号AI等替代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