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因斯坦,还是亚里士多德,决定你思考模式的不是基因结构,而是中枢神经系统;是刘翔,还是姚明,决定你成就领域的不是身高体重,而是周边神经系统。智慧城市也应如此,如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有机生命体,神经系统则决定了其反应速度、联动能力,以致产业方向。
华为赋予城市以生命
从此前曝光信息看,在19届高交会中,华为将以“新ICT,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为主题。以产业认知的角度分析,这又是一次演进。
回溯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历史。5年前,智慧城市以单一独立,或称孤立的子系统为建设重点,未能建设统一的ICT基础平台,系统数据间更难实现融合共享。3年前认知有所进步,业内普遍认可,智慧城市是个复杂巨系统。此表达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重要性的共识,但仍局限于冷冰冰的IT思维,未认知到系统与系统间的关联价值,也未能赋予城市以生命力。
话题由此而来,为何要赋予智慧城市以生命力?且如何赋予以生命力?
华为认为,智慧城市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协同生态和交互体系。
智慧城市需要神经系统
此五个“无处不在”构成了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基于此理解,华为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业务模式。由此,智慧城市不再只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交通、教育、医疗、能源、环保、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等各子系统之间为普遍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
举例说明,我看见饭桌上的红烧肉,神经系统即诱惑口腔分泌唾液,指挥右手操动筷子,将其收入碗里。同样,二胎政策开放,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将联动人口数据库,指挥各子系统配比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十一黄金周,全国7.1亿人口出行,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将也将联动交通子系统,调配旅游资源,调控应急指挥能力。也就是说,智慧城市的举手投足之间,皆需神经系统从中感知,并令子系统信息协同工作。
华为与New ICT
此即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聚焦华为,聚焦华为智慧城市与“New ICT”的关联。其实,研究企业的宣传定语非常有意思。如若回溯,华为的业务定位传承如下。2015年5月,华为提出BDII行动纲领,此纲领传递出三项信息:其一,此前华为ICT基础设施适配于运营商,现在则需适配各行业应用场景;在各应用场景中,华为的边界依然是ICT基础设施;其三,借助合作伙伴对应用的理解,驱动ICT基础设施。
2016年,华为进一步提出“Leading New ICT”理念,即新技术、新平台、新生态。新技术既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也涵盖基于用户需求的业务创新;新平台的定义为,ICT基础设施既是产品,又是能力,华为将通过平台向合作伙伴开放计算、存储、大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传承BDII行动纲领,华为也更为强调与最优秀的生态伙伴合作,此时也第一次出现了“平台+生态”的业务模式雏形。
New ICT与智慧城市
回顾智慧城市主题。应该说“New ICT”理念为华为智慧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几乎是该理念提出的同时,2016年3月,华为开始推动“新ICT,让城市更智慧”的智慧城市营销主题。
从技术和解决方案角度解读“New ICT”与智慧城市的关联,即“一云、二网、三平台”,“一云”即城市云数据中心;“二网”即有线、无线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三平台”即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ICT业务应用使能平台、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其中,“一云”和“二网”归属华为IaaS层能力,“三平台”归属PaaS层能力。
此次高交会,华为进一步提出“新ICT,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即以应用驱动为思路,从价值功能角度再次解释了华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定位。在“一云、二网、三平台”中,“二网”属于周围神经系统,作用在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对应华为的物联网,以及有线、无线网络能力。“一云和三平台”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中,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也可称为智慧城市大脑。中枢神经作用在于数据处理、数据应用,对应华为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顶层设计能力、生态聚合能力。
华为还是华为
由此可见,如若剥茧抽丝,透过应用看本质,华为智慧城市的基本能力均体现于城市神经系统,其虽不碰数据,但其所有能力均围绕为服务用户数据而建设,均围绕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建设。
当然,在此认知演进过程中,华为的业务边界仍然没有改变,仍然聚焦于ICT基础平台。在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过程中,皆为与合作伙伴共建。以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为例,华为提供FusionInsight大数据基础平台能力,而华傲数据、广通软件等生态合作,则输出数据治理能力。同样,在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中,华为提供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能力,而软通动力、神州数码、中国电科集团则提供数据应用、数据展现能力。
最后说一句:人与黑猩猩的基因98%相似,但脑容量却是其3倍。北京与上海的人口数量相当,但胡同与弄堂有本质的文化差异。由此类比,每座城市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同的智慧城市也在寻求不同的定位,华为智慧城市的基本能力和业务边界,体现于城市的神经系统,而正是由“平台+生态”组成的差异化神经系统,最终将决定城市的反应速度、联动能力,以至于产业方向。
想要更全面的感受智慧城市的魅力,敬请关注于11月16-2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19届高交会暨华为智慧城市峰会2017”!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http://e.huawei.com/topic/gjh-smart-city2017-cn/index.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