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新时期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向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2017年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融合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新华三集团协办,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信息化专家领导出席会议,共同探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普教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科技捷径。
双轮驱动的教育现代化模式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潘东标
本次研讨会中,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在接受至顶网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优先发展教育,是更高水平小康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因此,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件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事业。”
潘东标表示,“对于南京来说,要率先实行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实现双轮驱动:一是信息化;一是国际化;以信息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来助推南京更有品质的教育现代化,所以我们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一直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以信息化引领更有品质的教育现代化。”
另外,潘东标指出,“未来十年,南京教育要抓‘新三基’。第一是基于网的教育,第二是基于脑的教育,第三是基于小班的教育。这个‘新三基’,就是智慧教育。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挥。”
要打造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体系,需要如何落实呢?潘东标对此表示,“人本化的智慧学习空间是由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模式、现代化的学校刺激,相互融合,共同支撑的新形态。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我们提出了四个一流:一流的理念;一流的专家;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创新实践。”
潘东标继续讲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同一流的企业进行合作,就比如像新华三这样的企业,已经和南京有过十多年的合作经验。因此,我们希望新华三能够继续提供强大的新IT技术平台,实现与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为推动教育变革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全面云化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 吴健
在南京市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云计算产品线总裁吴健表示:“新华三始终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利用自身行业经验及研发能力,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吴健特别强调,“我们在南京的教育平台已经实现全面云化,首先在南京电教馆和区电教馆及各学校的IT基础设施已经实现全面云化。这不只是网络间的连通,而是基础设施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换句话说,市里的机房、区里的机房、学校的机房,从逻辑上就成为了一朵教育云。”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而这实际上却非常复杂。吴健表示,“由于南京已经有一个大的城域网络,所以我们在考虑网络之间如何互通,数据中心之间如何连接的问题时,就考虑在数据中心内部实现大二层的网络架构。在物理上,这些数据中心虽然是分布在不同地方,但从逻辑上,完全实现了二层之间的互通,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上层应用从一个数据中心跳到另一个数据中心,对用户是没有感知的。”
吴健还指出,“从计算角度来讲,这些应用是可以相互推送的,比如视频点播类应用,不管是在市里,还是在全区或者各所学校进行部署,都可以通过把这个业务的虚机直接推送到前端的数据中心,初中不同区域的老师和同学就可以在本地就近访问资源,达到满意的视频点播流畅度。这也解决了带宽不足的问题。”
从计算、存储、网络全面实现云化,这必须要靠技术去做保障。对此,吴健表示,“当全面云化的能力形成后,才能够称为信息化,每年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都非常大,而把基础架构部分全面云化以后,总体成本可以比原来降低50%以上,但效率却比原来更高,所以云其实是一个基础能力的保障。坦率讲在这方面南京是走的比较靠前的,这些方案对其他地区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此外,吴健还表示,“不仅在IaaS层的云技术方面,其实在云学堂,包括上面的应用,我们也实现了全面的云化。现在的云学堂可以实现在整个市区范围中,利用一个数据中心来支撑所有的云。换句话说,每位老师或同学只需一个终端屏幕就能获取所有后端的资源。而云学堂本身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运营中心,这样就更加体现出基础教育公平、共享、互通的整体办学理念,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企之间的教学差距。”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kamai的分布式边缘架构从设计之初就以韧性为核心,全球平台通过跨区域负载均衡和智能路由技术,确保即使某些节点出现故障,流量也能无缝切换至可用节点。
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Adobe开发出革命性的NP-Edit技术,首次实现无需训练数据对的AI图像编辑。该技术通过视觉语言模型的语言反馈指导和分布匹配蒸馏的质量保障,让AI仅用4步就能完成传统50步的编辑任务,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大幅提升处理速度,为图像编辑技术的普及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
Turner & Townsend发布的2025年数据中心建设成本指数报告显示,AI工作负载激增正推动高密度液冷数据中心需求。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已在从事AI数据中心项目,47%预计AI数据中心将在两年内占据一半以上工作负载。预计到2027年,AI优化设施可能占全球数据中心市场28%。53%受访者认为液冷技术将主导未来高密度项目。电力可用性成为开发商面临的首要约束,48%的受访者认为电网连接延迟是主要障碍。
复旦大学团队突破AI人脸生成"复制粘贴"痛点,开发WithAnyone模型解决传统AI要么完全复制参考图像、要么身份差异过大的问题。通过MultiID-2M大规模数据集和创新训练策略,实现保持身份一致性的同时允许自然变化,为AI图像生成技术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