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IoT)是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融合,但远不仅仅是这样。物联网关系到敏捷、易互通应用,数据共享,以及价值主张和业务流程的转变。它掀起全新的技术浪潮,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刚刚有所察觉。
Machina Research最近研究显示,38%的美国企业已经在积极使用物联网技术,另外43%的企业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应用物联网技术。到2020年,物联网项目预计将占IT预算的43%。想一想2020年IT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仍需用于支撑在运行的老系统(非物联网系统),你就会发现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比重。诚然,此次调查的重点是美国企业,而物联网市场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但来自较早采用物联网的市场的讯息是明确的:物联网已经到来,并将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物联网有望在几年后成为许多公司的日常业务。
企业通过物联网来做什么?
同样的研究表明,预测性维护,提供卓越服务的能力,远程服务与支持,减少停机时间和降低成本是应用物联网的最重要驱动因素。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相契合,我们已经帮助客户实现诸多转型成果:
物联网的这些案例令人振奋,但这还不是全部。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够在新产品定位和降低成本方面实现竞争差异化。简单的推论:企业要么采用物联网,要么丧失竞争力。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这都不是“是否应用物联网”的问题,而是“何时、如何应用物联网”的问题。
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企业物联网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迈出第一步。典型企业不会缺少应用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机会。挑战在于优先处理什么,顾及依赖关系,并用一种符合长期商业和技术愿景的方式。
华为开发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来帮助企业从想应用跨越到实际去应用物联网。该框架(如图1所示)取自(并与之一致)一个由工业互联网联盟认定的最佳实践方法[1]。
该框架的核心要素包括:
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客户克服在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时可能出现的与物联网相关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包括数据主权,不同连接技术的技术能力,甚至是新产品的“本地”业务案例与考虑企业机会成本的“全球”业务案例之间的区别。
成功的企业物联网战略包括哪些关键要素?
企业物联网领域的众多项目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对于企业成功应用物联网技术来说,一些关键要素不可或缺。以下段落将分别讨论这些要素。
技术平台是第一个关键支撑要素。在标准的定义范围内,技术平台应当标准化。平台应当具备开放能力,支持与技术提供商的集成。应是企业级,支持部署在云端,本地和边缘。物联网平台使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够尽可能产品化和标准化。因此,关键的一点是,平台提供商都应致力于不断增强平台能力,例如通过将更高级别的数据分析能力添加到更为传统的连接和设备管理功能中。平台在连接方面也应具备技术无关性:所有提供商都应该支持各种形式的连接。
掌握连接技术也很关键。包括由使用许可频谱的移动网络运营商(MNO)提供的无线通信技术,以及部署在未经许可的频谱中的等效技术。必须支持高速连接。低功耗广域(LPWA)连接是新兴的技术类别,通过可多年供电的电池支撑广域连接,将释放许多新的物联网机会。但企业也需能够部署和管理其他技术,如Wi-Fi,以太网,卫星等。
边缘计算能力是一个迅速兴起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不同地点灵活部署物联网应用不同组件的能力首先有助于优化连接(考虑到边缘CCTV分析,仅上报异常给中心位置)。其次,在中期更为关键的是,边缘计算可以实现物联网应用的灵活开发和增强,这将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关键特征。
安全。很显然,安全对于物联网部署来说至关重要。必须有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应用,平台和设备。需考虑到连接完整性,并能支持任何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可信赖性。必须解决已知的威胁,并能感知新的和未知的威胁,所有这些都由受到良好管理的访问控制与权限来支撑。但最重要的是,任何安全解决方案的范围都必须符合环境:并非所有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具有相同的安全需求。
总结
我们还未曾想象物联网会为经济及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无数不同的物联网项目汇聚一起,将改变世界的运作方式,物联网将快速成为“新的日常”。
但是在一个普遍的早期市场的背景下,企业物联网具有特殊性。与开放式物联网相比,企业物联网呈现出在更受控制的环境中部署复杂的物联网技术的机会。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使我们能够预先了解到未来的物联网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在许多方面,物联网已经成为现实,只是还未实现很好覆盖。
华为开发了一套物联网支持和使能技术。这些技术可覆盖任何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的关键需求,并且包含一系列平台、连接、边缘计算和安全能力。10月4日-5日,华为将携全套IoT解决方案参加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IoTSWC17。此外,来自华为及其合作伙伴的技术专家们也将在展台和参会者分享IoT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改变网络安全防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这种实时学习演进的虚拟副本让安全团队能够在威胁发生前预见攻击。组织可以在数字孪生环境中预演明日的攻击,将防御从事后反应转变为事前排演。通过动态更新的IT生态系统副本,团队可在真实条件下压力测试防御体系,模拟零日漏洞攻击并制定应对策略,从根本上重塑网络安全实践方式。
NVIDIA联合多所大学开发的Omni-RGPT实现了AI视觉理解的重要突破,首次让AI能同时精准理解图像和视频中用户指定的任何区域。通过独创的Token Mark机制,该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在视频中容易"跟丢"目标的问题,在视觉问答、区域描述等多项任务上达到最先进水平,为教育、安防、内容创作等领域的AI应用奠定了基础。
Linux内核开发面临动荡时期,Rust语言引入引发摩擦,多名核心开发者相继离职。文章介绍了三个有趣的替代方案:Managarm是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支持运行Linux软件;Asterinas采用Rust语言开发,使用新型framekernel架构实现内核隔离;Xous同样基于Rust和微内核设计,已有实际硬件产品Precursor发布。这些项目证明了除Linux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操作系统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的研究提出了Virgo系统,发现仅用5000个纯文本推理案例训练就能让AI在视觉推理任务上达到顶级商业系统水平。研究证实推理能力具有跨模态通用性,为更经济高效地开发多模态AI系统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揭示了AI感知反思能力不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