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梓,一位爽朗的90后女孩,不知道为什么“想不开”?她做了一名“攻城狮”,这是一个由大多数男性参与的职业,要知道在很多女孩眼里,IT工程师可是一个苦累活。不过她并不这么想,对于如今的身份甚至有些骄傲,“没有什么能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开心。”她告诉记者,基于兴趣也更愿意花心思对IT技术琢磨和钻研。
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于“女工程师”的身份,马云梓经常被打趣,不过她倒是一笑而过,因为自己乐在其中。
大学期间,马云梓学习通信工程专业,加上兴趣使然,她渐渐多地接触起了网络通信领域并参与学校举办的技术比赛。如今她已经不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去年拿到了华为“HCIE-R&S”,在华为职业认证体系中,这已经是技术专家的级别。
不久前,华为举办ICT技能大赛, 马云梓和另外两位“女HCIE”获得“HCIE巾帼之花”奖项,这个奖项是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女性参赛者。有必要说的是,ICT行业女性本来比较少,而女HCIE就更凤毛麟角了。
HCIE巾帼之花马云梓
HCIE之缘
谈起选择HCIE的缘由,马云梓津津乐道,“华为可以说是通信行业的一匹黑马了,并成为行业的领军者,HCIE认证在业内极高的含金量也得到公认。”如今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她,工作中接触的也大多是华为的设备,所以对华为设备和相关知识的储备也成为必选项。“对HCIE的备考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极大提高,不仅要将知识从一个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组成体,还要将脑子里面的一个架构清晰地表达和动手发挥出来,所以对工程师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回顾获取HCIE-R&S的过程,马云梓备考艰辛,因为那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进行理论笔试、实验操作、面试重重关卡,对知识点需要反复地理解和积累,才能够深入地认识HCIE数通技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不是突击短时间学习就能够完全掌握的。所以,在备考阶段马云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研读产品文档,和前辈一起讨论研究。努力的结果也是让她顺利地一次通过该方向认证考试。
当然,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只是一个结果,而获取HCIE的过程更让她得到历练,她也享受并受用于整个备考过程。因为大学虽然学习相关专业,但对网络的知识运用并不扎实。通过HCIE认证的备考大纲,让马云梓系统地对R&S的网络框架深入了解,同时在备考阶段通过对网络具体技术实现细节的深入学习,让她无论在网络技术领域处理问题、方案编写还是规划设计上都充满信心。
马云梓说,“相较于其它相关认证,HCIE不仅能够让我广泛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是通过努力备考的过程实现对自我的肯定。”
当然,这种肯定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体现在其工作和职业发展上。
HCIE之职业突破
马云梓所在的岗位中石油局域网部门工作负责全国一百五十多家石油系统的各地区公司局域网的稳定运行,HCIE的知识让她解决相关割接实施工作中遇到的网络问题带来很大帮助。马云梓说,“HCIE能够在自己处理工作中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时思路更加宽阔,能够清晰明确地定位问题所在,并且处理问题更加高效,同时自己也能够很好地完成网络方案撰写等相关工作。”
并且通过对R&S方向的学习,也让马云梓快速进入IT其它专业领域的学习带来帮助,因为网络是IT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HCIE-R&S是我进入IT职业的一块敲门砖,也让我在现在的云计算学习中更加融会贯通。在我的职业发展中HCIE认证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总的说来,HCIE认证给我了一个事业上新的快速发展的平台,让我感觉到了工作的价值、自身的价值。”马云梓兴奋地说。
而且随着HCIE认证认可度的进一步提高,它可以说是一个衡量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加分项,在马云梓所在的单位未来很有可能纳入绩效考核。
HCIE之人才生态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正释放着前所未有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价值。人才作为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在ICT行业也正显得愈来愈重要。在马云梓的认知中,华为通过多种方式分享ICT领域专业知识,联合携手业界知名专家、教育机构、院校及企业构建ICT人才生态,她有幸成为其中一份子,与华为和中国的ICT产业一起成长。
华为认证体系
与HCIE的缘分,马云梓道出了心里话,“华为无限的市场前景和前沿的技术,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发展充满信心。虽然我年轻,但我觉得,正因为这样,我努力创造价值的机会也会更多。”现在,她也正在准备第二个HCIE的认证——HCIE-Cloud,已经到了面试阶段,她希望自己可以跟上时代发展、对前沿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而对于华为来说,在ICT人才生态中,华为希望以ICT人才为连接纽带,汇聚企业、院校、教育机构等众多人才关联者,与各方分享智慧,共享资源,成就彼此的生生不息与可持续发展。
成为ICT人才生态的使能平台,为ICT人才生态提供强有力的能量支撑,这是华为构筑“人才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在生态各方角色的共同努力下,助力ICT产业可持续繁荣发展。通过不断努力为产业持续输入人才血液,这对产业、社会发展都是一件幸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thropic周一发布了旗舰模型Opus 4.5,这是4.5系列的最后一个模型。新版本在编程、工具使用和问题解决等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是首个在SWE-Bench验证测试中得分超过80%的模型。同时推出Claude for Chrome和Claude for Excel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用户群体。Opus 4.5还改进了长文本处理的内存管理,支持付费用户的"无限聊天"功能,并针对智能体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将与OpenAI的GPT 5.1和谷歌的Gemini 3展开竞争。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AI公司耐能发布新一代KL1140芯片,这是首款能在边缘端运行完整变换器网络的神经处理单元。该芯片可将大语言模型从云数据中心转移到便携式本地设备中,四颗芯片组合可实现类似GPU的性能,支持1200亿参数模型运行,功耗降低三分之一至一半,硬件成本减少十倍。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