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中,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的脑海中还闪现着书架、借书、还书等这样的传统场景。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图书馆的服务远不止传统的借还书业务,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启了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深入了解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最新步伐。
图书馆迈入“数字化”时代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谓悠久。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并于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随之建立了清华学校图书室,逐步发展为现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现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截止到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03.6万册(件),覆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资源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海量电子资源成为资源主体,与实体馆藏资源、特色数字化资源、开放互联网资源交织融合,构成全新的馆藏体系。馆藏建设经费也逐渐向数字形式的馆藏资源倾斜。
“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馆藏的体量远远超过纸质图书,这些数字形式的馆藏分布在全球各地、形式各异,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终端设备为读者提供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向我们介绍,“截止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权使用的电子图书860万册,电子期刊8.9万种,分布在全球200余个平台。可在线访问的全文量数以亿计。”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面向读者提供全网域、全媒体类型的资源发现和获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资源支撑服务的新常态。”从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平和笃定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中的自信。
利用技术手段 为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及服务
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些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价值,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资源揭示工作。这些电子资源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多为授权访问,使用起来具有很强的平台性。
同时,电子资源的对象数据层次多样,小到一个图表、一个数据集合、再到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资源包都是一个可访问的对象。电子资源揭示的目的则是引导用户快速发现这些资源并可快速无缝地访问到这些资源。显然,利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电子资源揭示已无可能。图书馆是较早提出数据共享并将数据交换技术用于资源揭示的行业之一。早在2003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就提出来要对海量分布异构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揭示。2006年起,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采用整合检索技术,后来陆续采用元数据收割和开放链接技术实现全网域资源的检索、揭示和无缝获取。
资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数字化时代为培育知识关联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知识集散地,图书馆在做资源揭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数据集成,围绕图书、期刊、文章等核心资源,利用多源数据融合的理念和技术将与这些资源密切相关的数据集成显示。
比如围绕图书可集成书封、内容简介、图书目录、豆瓣书评、网络购书、在线访问等多源数据,力求为用户提供全面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图书馆的持续努力下,用于支撑清华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文献资源得到较好保障。2016年,清华大学范围内期刊文章类资源的年下载量达到3200多万篇次,文摘索引类资源的年使用量为1800多万篇次。可以说,以数字形式存在的馆藏资源已经成为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
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图书馆开展各项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同时,图书馆也是校园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清华大学坚持基础数据全面共享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图书馆在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开展工作。比如,高速畅通、稳定可靠的校园网环境本身就是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基础设施;再比如,图书馆使用学校统一维护的用户数据,在统一的数据之上再根据图书馆的特定需求补充信息,开发应用。当然,图书馆也作为重要角色纳入学位论文数据审核、研究生论文提交等网上流程,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办事效率和学生学术产出数据的管理水平。
窦天芳副馆长表示,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图书馆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力求用最适合的技术、最恰当的服务满足师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现实需求。
信息化应用边“瘦身”边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名目繁多,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截止2016年底,馆内运行着190余个应用服务系统。部分系统的功能交叉重复,数据一致性差,相互之间无法互操作。一些系统还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维护成本极高。图书馆迫切需要开展“瘦身”行动。
近几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全面梳理应用系统,开始“瘦身”前的各项准备。逐步推行系统整合工作,最终实现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瘦身”行动还包括提高图书馆内部作业效率,统一数据建设等工作。2015年前起,图书馆启动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调研,计划在2017年秋季学期完成集成管理平台的迁移。新平台自带庞大的元数据仓储,支持对图书馆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书馆员可根据购买清单,特别是电子资源的购买清单在线激活数据,供读者使用。
“瘦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节省出资源和人力来开拓更好的服务。我们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有幸参观了即将开放的“清华印记”互动体验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感受了许多以往未曾感受过的图书馆服务体验。例如师生们可以通过顶天立地的图书瀑布查看到热门书籍的相关介绍,并通过触摸扫码等方式完成在线借阅。这只是新技术、新应用模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具体体现的“冰山一角”,也让我们感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另一面。
结合自身优势发掘特色服务
环境在变化,服务不停歇。在资源量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图书馆在积极寻找新的服务增长点。“过去,国内多数图书馆处于资金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大家重点关注Outside-in的问题,即在有限的经费下能从外部采购到多少资源进来。近些年,图书馆开始重点关注Inside-out 的问题,即如何对“清华创造”的知识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做好全球范围的知识传播。”窦天芳副馆长指出,清华大学图书馆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熟悉世界顶尖出版集团的战略、动向以及知识资源的管理服务方式,熟悉各类数据标准和整合技术,长期深度参与学术生态系统中知识资源的管理和传播。如今,图书馆必须服务于大学使命,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学校学术产出的影响力,协助学者合理参与全球学术交流体系,为实现清华大学“更创新 更国际 更人文”的新百年目标上下求索。
目前,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在清华大学学者库、国际合著分析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创新性服务,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图书馆把清华学者的学术论文产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类,建立了清华学者库;并把清华大学1900年以来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作为数据基础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还会把这些学术产出数据提供给学校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正如窦天芳副馆长所表示的那样,利用恰当的技术,结合图书馆掌握的的海量数据,围绕着学校师生的关注重点,图书馆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真正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类型,让图书馆在传统的图书借阅业务之外,发掘出更多价值空间。
新华三全力保障 图书馆业务发展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优质服务离不开IT基础设施的保障。对此窦天芳副馆长深有感触,“图书馆最看重服务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软硬件厂商能够理解图书馆的服务属性,在设备稳定性和服务响应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自2009年起,新华三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先后提供S10500、S9500E、S7500E多个系列的核心交换机、以及E系列接入交换机、智能运维平台iMC等产品,协助清华大学图书馆打造了高效、稳定的网络平台。
如果说新华三提供的各类网络设备是图书馆业务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那么新华三提供的优质服务以及其释放科技善意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则让其成为陪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落成前夕,新华三主动向学校提出,希望捐赠全套交换设备用于北馆网络建设。2015年11月,双方签署了捐赠协议,成为新华三支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佳话。
未来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密切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紧跟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沿,不断创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在“研究型、数字化、开放式”的图书馆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更希望厂商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针对这一点,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新IT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新华三,还将有更多作为,在图书馆行业也有更广阔的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后来广为人知的“云上奥运”这一说法,正是从这一刻起走上历史舞台。云计算这一概念,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乘云科技CEO郝凯对此深有感受,因为在2017年春节过后不久,他的公司开始成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滚滚而来的云计算大潮中。同一年,郝凯带领团队也第一次参加了阿里云的“双11”活动,实现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变革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作为智能世界和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数据中心也迎来了蓬勃发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