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鱼)“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
21年前,尼葛洛庞帝在写下《数字化生存》一书时,谁都不会想到,书中所描绘的未来生活方式与今天如此相似,预言已然成真。
如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新趋势,人人都在讨论数字化转型,因为数字化转型并非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出路。
据Gartner的预测,到2017年25%的公司将因数字化能力不足而丢失业务。IDC的预测,到2027年,标准普尔500公司中将有75%被顶替出局。普华永道在调研了全球350位CEO后发现,80%的CEO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第一考虑要务。
当年诺基亚在最风光时期市值高达2540亿美元,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却被微软以7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收购。究其原因,只因为这个世界在变,它却没有紧跟数字化转型的脚步。
显然,企业必须确保比竞争对手更加敏捷、快速地响应迅速变化的数字化市场,才能赶上或者超过竞争对手,才可以在新时代下的市场中称雄。如果企业忽视数字化的作用,那么它将不可避免的陷入被淘汰的命运。
敏捷和DevOps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什么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正确姿势?CA Technologies的一项最新全球调查结果显示,89%的中国大陆受访企业同意敏捷及DevOps方案是致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当前,数字化大时代下企业面对的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各种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新业务形态越来越复杂、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软件规模越来越大、交付周期越来越短、开发和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产品交付的风险急剧增加,传统研发模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业界软件开发模式经历了持续的改进和变迁,从20世纪60年代作坊式开发,到80年代过程控制模型,到2001年敏捷、DevOps模式探索。
敏捷开发就是最适合应对转变的最优软件方法论,并被微软、华为、BAT等公司的开发人员广泛使用。而整合企业IT部门的软件开发与运维,实现开发与运维的一体化DevOps,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
敏捷和DevOps落地需要成熟工具的帮助
虽然敏捷和DevOps是近几年来软件开发领域最火的词,但网上搜索,其实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显然大多数企业还徘徊在外,不得其门而入。
总结各种失败的原因,要推动敏捷和DevOps的落地生根,不仅要有相融的企业文化、领导支持、客户配合,还需要一系列成熟的工具平台来帮助企业的转变,否则数字化转型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目前,网上敏捷和DevOps工具非常多,但大都比较分散单一,缺乏统一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不过,好在去年开始,国内企业终于不再缺席这个领域了。华为软件开发云(DevCloud)就正是这样一个工具平台。
众所周知,作为排名第129位的世界500强公司,华为在研发管理方面非常领先,而DevCloud正是基于华为近30年的研发实践,结合敏捷、精益、DevOps等先进研发理念,面向中小软件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企业、高校和广大的软件开发者提供的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这套工具可以大幅度提升软件研发的效率:以前华为每个月1亿行代码的编译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缩短到7.5分钟,版本级的编译速度也由94分钟缩短到31分钟。
从产品层面来看,软件开发云提供了“项目管理-配置管理-代码检查-编译构建-部署-测试-发布”等全生命周期服务,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一次开发、快速部署、快速迭代、快速反馈、持续开发集成与发布、多版本共享等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敏捷开发能力,还能让企业获得开发与运维的高效融合,从而实现真正的开发与运维一体化,即DevOps,是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DevCloud上敏捷和Devops特性的具体表现
说了这么多,DevCloud到底提供了哪些手段来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敏捷/Devops开发?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华为敏捷项目管理实践说起。
(注:PD,是Project Director的缩写,项目负责人)
通常我们熟知的敏捷开发流程可划分为准备、计划、开发、反馈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可选敏捷模式):使用软件开发云为敏捷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的开发流程可选创建“Scrum流程”项目或“精简流程”项目两种。精简流程项目是比敏捷模式更简洁的模式,适合小、微团队和个体开发者。
二、规划阶段(Story划分):Story划分是敏捷开发的标志之一,一个需求的接收,就是从Story的划分开始。Story划分并不是告诉开发人员一个需求怎么做?更多的是告诉开发人员一个需求为什么要做?需要做成什么样?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软件开发云支持“Story” 创建,“项目规划”下创建的“Story”会同步到“Backlog”的需求列表中。在每个Spring启动前,按照优先级排序的Story制定迭代计划。
三、开发阶段(代码质检、自动化持续交付):软件开发云可在线进行多种语言的代码静态检查、代码安全检查(如未授信访问)、编码问题(如空指针引用)、圈复杂度、重复率、编程风格,只有在问题清零才允许构建出包。
与传统敏捷模式强调持续构建CI不同的是,融合了DevOps理念的新型敏捷模式,通过云端自动化的持续交付流水线,实现持续构建、持续测试(功能、接口、性能、可靠性等,据说能实现100%自动化)、持续部署(包括脚本自动下发、比对、蓝绿部署)、持续发布(灰度发布)、持续反馈,可将Ops端手工操作的时间减少80%,全功能团队可以聚焦于业务分析、开发交付及运营上,显著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
代码提交时按照规范备注Story ID,即可将代码关联到对应需求上。创建测试用例和缺陷时,也需关联需求,这样就实现了“需求-代码-用例-缺陷”的双向追溯。
四、反馈阶段(质量回溯):通常反馈阶段主要开展验收和回顾活动。这里需要重点提到质量回溯会议,对应于敏捷迭代回顾会议,是华为持续改进的实践精华。
质量回溯,这个词,在华为是一个高频的词汇,华为为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公司内部提出了质量回溯的概念。
质量回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根因,并识别出管理、流程、技术、工具上可落地的改进点。这些改进点每一个都必须符合Smart原则,是可落地、可执行的,不能出现大话空话套话。而且这些问题都要求最晚在下一个迭代中,执行落地,以避免问题再次出现。
小结
总的来说,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就在于敏捷和DevOps的落地。在工具平台选择上,相比企业基于开源工具或者商业工具建立工具平台,不仅成本高昂,可靠性难以保障,还存在安全的隐患。DevCloud对中小企业而言,显然会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不过,虽然软件开发云是华为基于本身长期实践的成功结晶,是神器级工具平台。但是,并不是使用了平台,就可以期待奇迹的发生,它毕竟只是个工具。
敏捷和DevOps的落地是需要企业做出真正的组织变革。否则敏捷和DevOps也就无法实现。
据悉,未来几年,华为将重点推进软件开发云3个“1”工程落地,3个“1”指的是服务100万个软件开发者、服务于10万家软件企业来使用软件开发云、服务1000家院校、培训机构。
就华为实力及影响力而言,这显然并非太困难的事儿。也许未来某一天,华为软件开发云真会成为国内企业级主流软件开发工具。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