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还有各种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物件,这其中,“蹭Wi-Fi”和“北京300路公交”经常出现在郭德纲的段子里。而如今,300路公交真的可以免费蹭Wi-Fi了!
300路公交开通免费Wi-Fi
7月11日,公交无线网络运营商16Wi-Fi宣布,北京公交免费Wi-Fi已通过公安网安认证,300路公交全线率先完成设备的拆旧换新并正式开通无线上网。今年9月,公交集团18000辆公交车也将完成改造,乘客将可以免费享受Wi-Fi网络。
可以免费蹭Wi-Fi的北京300路公交车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开通公交免费Wi-Fi的城市,此前的上网体验一直不尽人意。最为乘客诟病的是,不少车辆虽然有Wi-Fi,但上网体验很差,被讽刺为“笼子的耳朵——摆设”。针对上述情况,作为全国最大的公交Wi-Fi和重要的地铁Wi-Fi建设运营商,16Wi-Fi不断贴近用户应用环境,将原有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进行了彻底更换,9月底前将全部正式开通,北京的公交Wi-Fi从此步入一个全新的上网体验时代。
对于这次的脱胎换骨的新变化,公交无线系统不仅是升级到了更加高速和稳定的4G网络,同时还具备了更便捷、更安全的特点,用户只需打开“16Wi-Fi”APP,系统就会在全市所有公交上自动完成认证,实现运营商级的安全连网,不用担心“网络小偷”。那么,又是哪款“大神级”的车载产品被16Wi-Fi相中了呢?
搭载锐捷RG-MTFi车载Wi-Fi的公交车
锐捷RG-MTFi打造“黄金”体验
北京公交免费Wi-Fi的硬件采用的是锐捷RG-MTFi车载Wi-Fi,产品的技术领先性为良好的用户体验打下了基础。
首先,当年产品的电源接口为插线式普通线缆,在移动、颠簸等环境下容易出现松动,导致设备断电、无法连网;反复的通电、断电,甚至造成设备烧坏。现在的锐捷RG-MTFi产品,电源接插件、设备内部结构及安装均采用了车载防震设计,接口已经改为焊接式航空元器件。
其次,原来产品的存储器为4G SD卡,车辆颠簸导致SD卡在卡槽中松动,存储量小导致读写次数过高,都容易造成设备瘫痪甚至损坏、无法连网。现在的锐捷RG-MTFi产品,标配128GB固态硬盘,支持本地内容更新与远程更新两种更新方式,不仅读取速度和稳定性更高,还可以把吸引乘客的音视频或者反复下载的热点APP应用存储在MTFi本地空间,大幅度节省4G资费(据16Wi-Fi统计,每个用户每天“蹭”走的流量在100兆左右)。
再者,过去产品的CPU仅400兆、内存128兆,仅支持2.4G,严重影响了设备性能。而现在300路公交车上的锐捷MTFi,在硬件上采用双核1.4G ARM处理器、2G内存。并且,为了保障无线网络能够为乘客提供优质体验,锐捷RG-MTFi还采用了可支持802.11ac协议的MIMOWi-Fi设计,具备构建2.4/5.8G WLAN网络的能力。16Wi-Fi向每个接入设备分配3兆带宽,以此来保证50人同时在线的需求,而这离锐捷RG-MTFi 100人 的待机数量,还留了一倍的空间!
此外,使用公交16Wi-Fi的乘客还可以享有新闻资讯、移动搜索、视频、公交实时查询、同车同线路社交、微信摇一摇等功能,让路上的时间不再无聊。而这些应用的背后,锐捷RG-MTFi都可以自动连接到车载锐捷Wi-Fi平台,利用CMS媒体下发软件、云AC帮助运营方统计并显示一段时间内,乘客上、下车排行情况,呈现车辆驶经道路上的人流密度,以及站点人数,帮助业务人员根据区域、线路的差异化投放公交多媒体广告。
深入公交车业务场景做产品开发
造出“好产品”要精钻用户体验
相对于日常办公场景中的无线网络应用,公交Wi-Fi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经历不断地打磨。
针对16Wi-Fi提出的运维和运营需求,锐捷的研发人员已经成了300路的“常客”。他们背着90部不同型号的手机,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测试、在深夜优化RG-MTFi的产品功能、与16Wi-Fi的业务人员协同开发,不仅将30个用户同时接入时间由20秒提升到2秒,更向着“智慧交通”的目标快速飞奔。
根据交通部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民航日均运送旅客119万人次、铁路695万、地铁3836万、出租车1.09亿,而公共电汽车日均运送乘客人次高达2.14亿,是出行领域的主战场。在公交16Wi-Fi这部“大手机”上,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等多项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实现人与人、人与车、人与服务以及人与数据的广泛连接,将为提升出行体验、优化线路和站点、推进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发挥长远的社会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