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改造及颠覆各个行业的大趋势下,如何借助互联网的能力来进行传统能源行业的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比如在2015年,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来推动新的能源体系的建立。其中,电力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各环节有机互联的重要枢纽,新型电力工业体系的建设完善、以及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都对整个能源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业务转型驱动新型ICT建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紧张、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加速促使整个能源行业进行转型。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和可靠性,丰富业务可能性,通过能源网络各层协调来最大限度地消费利用可再生能源,并进行需求与生产供给的协调优化等,就成了电力行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新能源的涌现,未来电网结构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的用电用户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电力,而且可以通过太阳能发电将产生的电力反向输送到电网,形成双向的电力和信息流动,另外一方面随着发电和用电规模的日益增长,对于智能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了电网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即“智能电网”的出现。
美国能源部在《Grid 2030》中提出的智能电网的概念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在中国国家电网制定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在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离不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
新ICT成就更加智能的电网
德国和奥地利边境地区有一个覆盖6栋楼、130个居住单位的示范项目。简单地说,就是有一个能自主发电,也接受电网调度的统一调度和管理的控制中心,它能得知居民的用电计划和反馈,用户也能实时获得电价的走向,并做出设备管理规划。是不是很酷?是不是像互联网一样自动、智能且具有智慧?
而这种具有未来特征的电能使用模式的实现,背后是ICT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从发电到用电的过程中,智能电网正努力实现更大的自动化。在电网设计中,集中指挥和控制架构正让位于由智能设备带来的分布式智能,这些智能设备包括线路传感器、智能电表、故障中断装置、电源控制模块等;具备先进的网络连接性能和计算能力的电力设备和传感装置,也正在变革分布式电网架构中的集中指挥与控制技术。
而这些突破所带来的“全联接”——全智能终端的数字化联接,以及整个能源供应和销售网络的联接,为我们铺设了未来电网模式的大蓝图。比如美国电气巨头GE将电力发/输/配/用电等全过程联网,撮合发/用电交易,并开展维修和节能等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已达440亿元;德国已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围绕光伏、储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衍生出了各种创业型公司。
而这种全联接的状态,在积累了大量电力行业服务经验的华为看来,本质上就是能源互联网的ICT基础架构,它有3个典型特征:智能终端全联接、通信网络全敏捷、电网数据全共享。
开放合作的华为解决方案
华为依托领先的ICT技术,打造了覆盖电力行业各环节的全联接电网解决方案。
智能终端联接
除了在配用电环节的智能表计、配网智能终端以外,在电网的发电、输电、变电以及资产管理等各环节都存在大量的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这些智能设备通过网络联接到智能网关上之后,再通过智能网关接入到骨干网络,使远程控制与监测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来源。
但智能终端全联接在实现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难点,如海量终端的接入、安装施工的便利性、不同智能终端的兼容和适配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华为研发推出了3项重要的产品与技术——Hi-PLC、eW-IoT和LiteOS。
其中Hi-PLC芯片技术保证了通信的速率和可靠性,对IPv6的支持,还可满足海量智能终端的接入,而eW-IoT能够提供多达100倍的深度覆盖增益和千倍以上的联接能力,而终端功耗只有LTE的1/10,再加上系统体积只有10KB级,具备零配置、自组网、跨平台能力的LiteOS,华为在驻地采集层形成了一整套AMI(高级计量架构)方案,可帮助电力企业实现智能抄表、线损分析和终端远程控制,并加强与用户的终端互动,从而改善客户体验并提升供电品质,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等目标。
通信网络全敏捷
即通过多样和融合的敏捷通信,以及快速、安全和大容量的电力骨干网络,实现电力业务的泛在接入、高速和双向互动。
要知道,海量的数据采集与基于云的大数据平台(应用)之间需要的是一条宽阔、坚强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条骨干网络肩负着日益增长的业务数据流,承载着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电力信息流,这需要网络足够宽阔,可以承载当前以及未来几年的数据增长。因此,骨干通信网必须能坚强自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电力业务和应用动态部署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即网络设备必须具备虚拟化能力,可以动态加载不同的网络功能。
华为基于软件定义的思想,以“敏捷控制器”为核心,以敏捷分支、敏捷园区、敏捷数据中心和敏捷广域4大解决方案为支柱,组成端到端敏捷网络架构,可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敏捷和业务敏捷。目前,华为的敏捷网络方案已经成功应用在包括中国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粤电集团、中石油等300多个广域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中。
电网数据全共享
是指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计算能力,实现电力数据共享,同时实现数据深度挖掘,提供商业智能(BI),辅助决策分析,促进生产业务智慧调控。
电力系统中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增长无疑为系统的运行和高级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一些大数据公司将电力企业大量智能仪表数据与天气数据、建筑物信息等结合起来,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形成观点变现。而在国内,数以亿计的智能电表已经投入使用,每过15分钟,就会采集一次数据,这些电表加起来每天会产生TB级的数据,但其价值还未能被充分利用。
作为集成大数据存储、查询和分析的统一平台,华为FusionInsight可为企业快速构建海量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对各类海量数据信息的实时和非实时分析与挖掘,帮助企业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真正的价值,及时洞察和决策新的机会与风险。目前,华为已累计成功部署了500多个大数据项目,已有200多合作伙伴的行业方案采用了华为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
CeBIT 2016于3月14日至18日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行,华为展台位于2号馆B54展位。华为将为您现场展示全联接电网电网解决方案的最新进展。我们诚挚邀请您到现场体验!欲了解更多详情,请登录:http://enterprise.huawei.com/topic/2016Cebit_cn/register.html?source=ebghome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发布新的AI学术搜索工具Scholar Labs,旨在回答详细研究问题。该工具使用AI识别查询中的主要话题和关系,目前仅对部分登录用户开放。与传统学术搜索不同,Scholar Labs不依赖引用次数或期刊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来筛选研究质量,而是通过分析文档全文、发表位置、作者信息及引用频次来排序。科学界对这种忽略传统质量评估方式的新方法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者仍需保持对文献质量的最终判断权。
Meta公司FAIR实验室与UCLA合作开发了名为HoneyBee的超大规模视觉推理数据集,包含250万训练样本。研究揭示了构建高质量AI视觉推理训练数据的系统方法,发现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最佳数据源比最差数据源性能提升11.4%。关键创新包括"图片说明书"技术和文字-图片混合训练法,分别提升3.3%和7.5%准确率。HoneyBee训练的AI在多项测试中显著超越同规模模型,同时降低73%推理成本。
Meta发布第三代SAM(分割一切模型)系列AI模型,专注于视觉智能而非语言处理。该模型擅长物体检测,能够精确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特定对象。SAM 3在海量图像视频数据集上训练,可通过点击或文本描述准确标识目标物体。Meta将其应用于Instagram编辑工具和Facebook市场功能改进。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SAM 3与保护组织合作分析超万台摄像头捕获的动物视频,成功识别百余种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上海AI实验室团队提出ViCO训练策略,让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够根据图像语义复杂度智能分配计算资源。通过两阶段训练和视觉路由器,该方法在压缩50%视觉词汇的同时保持99.6%性能,推理速度提升近一倍,为AI效率优化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