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纪初黑莓带来的第一缕曙光开始算起,企业移动化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全新的移动生产力组织形态在革新了组织办公方式的同时,也对组织内的IT架构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在回顾企业移动化突飞猛进发展势头的同时,更多的人有另外一个疑问:未来企业移动化将是什么样的?国信灵通市场研究中心专家组在对企业移动化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后认为,未来企业移动化将会呈现三个重大改变:更广、更强、更小。
企业移动化“管理范围”更广
在企业移动化得到应用伊始,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管理的范围却非常小。从设备上来看,只能管理黑莓、iPhone等少数几种设备,而对于众多数量庞大但碎片化严重的其它智能移动设备却无能为力;从管理内容来看,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只能管理移动设备的注册状态、地理位置等有限的内容,无法将触角伸向移动化需求的各个角落。
但是,随着企业移动化技术的发展,企业移动化管理的范围大大增强了。这主要得益于针对移动设备长期的适配性开发,众多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已经可以管理iOS、安卓、Windows等众多硬件、操作系统迥异的移动设备,确保这些设备处于统一的移动化管理策略之下。
更重要的是,云计算的发展让硬件的差异变得几乎可以忽略。借助于云桌面技术,员工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不同的移动设备(甚至是PC上)上访问相同的应用与数据。而且,由于数据往往并不直接保存在本地,而是存储于组织的数据中心里,因此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程度保障。
另外,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也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别是EMM的出现,改变了传统MDM侧重在设备层面进行管理的现状,将管理的范围拓展至移动应用、移动信息。例如,未来的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有望打通数据间的屏障,PC上的工作数据将无缝衔接到移动设备中,移动办公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组织可以将管理能力全面覆盖至移动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及移动办公的所有应用场景。
未来,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进一步扩大至移动门户这个概念,整合企业通讯录、企业移动应用商店、消息中心等多项基础应用功能,信息一站式浏览和处理,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运营移动化。以国信灵通的概念产品APP NEST为例,其基于轻应用的开发、运行、集成、管理,专门打造了一款企业门户形态的MEAP产品,可覆盖绝大多数的移动化应用需求。
企业移动化管理的“功能”将更加强大
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的重要价值主要是基于两个角度:安全性以及应用体验。
要想匹配组织用户需求的安全性,就需要对组织内的移动设备、应用进行严格的管控,不仅要确保不被黑客恶意利用、出现安全威胁,也要从内容的层面确保信息的合规性,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应用体验的重要性相对而言更加直接,其要求移动应用管理能够切实的降低终端用户的使用门槛,提升他们的使用意愿。
目前,比较流行的安全机制是“安全沙箱”。即所有的企业数据访问都是在沙箱内进行的,彻底把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隔离开,沙箱机制还可以与手机自带远程擦除能力结合来对存储在个人设备上的敏感数据。既保证企业数据安全,又不影响员工隐私。
但是,现在的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关注点主要在于数据的保密处理方面,而对于APT攻击、病毒感染、DDoS攻击等传统安全威胁则缺乏应对手段。实际上,随着移动设备日渐深入组织的工作场景之中,黑客将会越来越多的尝试将移动设备当做对组织发动进一步攻击的“跳板”,通过将恶意软件植入到移动设备之中,他们甚至能够轻易地获取系统权限。
未来的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则有望解决这个问题,方式则是将传统的防火墙、威胁发现设备与移动化管理平台进行联动,共享威胁情报,并将移动安全纳入到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之内,让安全不留死角。
除了安全性之外,我们预计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具备更强大的功能,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例如,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不仅仅具备管理功能,而是更多的向应用延伸,实现移动应用的整合,快捷提供移动OA、移动CRM、移动BI、移动协同办公等功能,让移动办公流程更加清晰和轻松。
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的“身影”将更小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是一个工具,在发展成熟之后,不应该也不适合成为关注的重点。反之,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会更多的退居后台,削弱自己的存在感,让终端用户将关注的目光放至移动应用本身。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火箭上天、潜艇下海,但其中重要的关键技术与保障系统却少有人知。
“把复杂留给后台,简单带给用户”,未来企业移动化管理平台将遵循这一准则,给用户呈现的将是清晰而简洁的应用场景。目前最符合这一理念的无疑是移动门户,其将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服务及移动应用、汇集入口、提供单点登录、聚合业务消息,集成与企业员工紧密相关的日常服务,搭建组织员工工作移动门户。
在理想的移动门户内,终端用户的关注点将集中在核心业务的处理之中,而不再将时间耗费在账号登录、流程衔接等与核心业务无关的琐碎事务之中。而前台“隐身”的同时,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后台将会更加强大,其将承担各种移动流程的整合工作,力求给终端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YouTube开始推出肖像检测工具,帮助创作者识别和举报使用其面部特征的AI生成视频。该系统类似于版权检测机制,目前处于测试阶段,仅向部分创作者开放。用户需要提供政府身份证件照片和面部视频来验证身份。系统会标记疑似包含用户肖像的视频,但无法保证100%准确识别AI内容。YouTube将根据多项因素决定是否移除举报的视频。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
谷歌宣布在AI Studio平台中引入"氛围编程"体验,让编程和非编程用户都能更轻松地开发应用程序。用户可通过简单提示生成可运行的应用,新功能包括应用画廊、模型选择器、安全变量存储等。平台还添加了模块化"超能力"功能和"手气不错"按钮来激发创意。完成的原型应用可一键部署到谷歌云运行平台。此次更新正值业界期待谷歌即将发布Gemini 3.0大语言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Tool-Light框架,通过信息熵理论解决AI工具使用中的过度调用、调用不足和过度思考问题。该框架采用熵引导采样和两阶段自演化训练,让AI学会合理使用外部工具。在10个推理任务测试中,Tool-Light显著提升了AI的效率和准确性,为AI工具集成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