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网络频道 02月17日 综合消息:昨天,华为在北京、伦敦同时召开2016世界移动大会华为沟通会。面向全联接大趋势,华为首次提出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五大发展方向,并主张开放平台能力,使能运营商构建开放的产业生态。同时华为还发布了4.5G、IoT和2K/4K视频、平安城市等创新解决方案,加速迈向全联接世界的开放之路。
千亿美元级的视频产业、万亿美元级的企业IT云转型市场,以及即将出现10倍用户增长的物联网行业正在涌现,拥抱数字化转型,抓住大视频、大IT、大运营、大架构、大管道五大发展方向,将是运营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电信产业自我超越的机遇,更是推进各行各业变革的创新动力”华为常务董事兼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先生在伦敦表示:“华为将坚持开放平台能力,使能运营商,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华为常务董事兼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伦敦发表开场致辞
面向合作伙伴,华为正在构建Open Lab互动环境,支撑联合创新,实现业务快速商用。目前已经在中国、欧洲等地建设了10多个Open Lab,聚合了600多家合作伙伴。面向开发者,华为打造了eSDK开放使能平台,提供灵活易用的开发工具和便捷的开发支持服务,同时,10亿美金的“沃土开发者使能计划”,将创造良好的创新空间。面向行业数字化转型,华为与咨询、应用领域领先伙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为交通、能源、政府、金融等垂直行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在5G、SDN/NFV、数字化运营转型等产业发展方向上,与上下游伙伴开展联合创新。
华为目前已在2K/4K视频领域建立了开放平台,实现内容聚合,使能业务创新。在云计算领域,华为优先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展云服务,策略是向上不做应用,向下不碰数据,坚持聚焦I层,与产业伙伴开放合作,打造云生态。
华为常务董事兼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先生在北京也表示:“华为聚焦管道战略,长期战略投入,厚积薄发,以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和实践,支撑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
华为常务董事兼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在北京发表主题演讲
本次巴展,华为重点展示4.5G,IoT,平安城市等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能够助力全球运营商和企业客户在数字时代实现敏捷创新,快速转型和商业成功。
4.5G将面向人的移动宽带能力首次超越千兆速率,提供无处不在的高清语音和2K/4K高清视频体验,虚拟现实也将在4.5G网络上成为可能。4.5G还将使能物联网,使生活更加便利,助力运营商使能垂直行业。本次重点发布的GigaRadio作为4.5G的承载平台,将在2016年规模商用,加速4.5G全球发展。
华为IoT解决方案不仅能助力运营商的家庭宽带业务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家庭,而且其基于LTE的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技术将为运营商打造一张无处不在的蜂窝物联网,在智能抄表,智能停车、物流跟踪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启全新商业机会。
平安城市解决方案采用最新的物联网和移动宽带等技术,打造视频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体系,提升政府的危机预防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目前,华为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已应用于3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新增40亿的宽带用户,超过1000亿的物也将被联接起来,每个人消耗的流量也将增长500倍以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正在飞速融合,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 、自助(DIY)、社交化(Social)的ROADS体验成为需求常态。
电信产业只要敞开自己的胸怀,面向数字化转型的五大发展方向,对合作伙伴开放管道、数据、业务等能力,就一定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真正实现ROADS体验。
2月22日-2月25日,华为将在2016世界移动大会上,与运营商和企业们分享更多华为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洞察,呈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持续关注!
2016世界移动大会将于2月22日至2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Fira GranVia举行。华为展区位于Hall1 & Hall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ox 部门推出了名为 Muse 的生成式 AI 模型,旨在为游戏创造视觉效果和玩法。这一举措反映了微软全面拥抱 AI 技术的战略,尽管游戏开发者对 AI 持谨慎态度。Muse 不仅可能提高游戏开发效率,还有望实现老游戏的现代化改造,但其实际效果和对行业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Sonar收购AutoCodeRover,旨在通过自主AI代理增强其代码质量工具。这项收购将使Sonar客户能够自动化调试和问题修复等任务,让开发者将更多时间用于改进应用程序而非修复bug。AutoCodeRover的AI代理能够自主修复有问题的代码,将与Sonar的工具集成,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数据中心的变革。为满足 AI workload 的需求,数据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电力消耗增长、散热压力和设备重量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 AI 专用硬件、可再生能源、液冷技术等。同时,数据中心还需平衡监管压力和社区关切。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决定 AI 技术能否实现其变革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