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唯一”这些形容词对于华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了。不过,在近日公布的Forrester全球私有云软件套件wave报告中,华为首次入围并被评为Strong Performer,其意义和重要性又不同于以往。
2015年2月,华为就曾以Strong Performers的身份入围Forrester Private Cloud Wave China,市场表现排名第一。不过,那还只是在中国市场上。而这次华为入围的是Forrester全球私有云软件套件wave报告,并且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厂商,其他入围的厂商都是业界成名已久的“大咖”,包括BMC Software、Cisco Systems、Citrix、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IBM、Microsoft、Red Hat、VMware等。
Strong Performers这一身份的认定彰显了华为在全球私有云市场的领先地位。作为新一代的来自中国的挑战者,华为正一步步地实践者自己的目标,成为云架构的倡导者、推动者和领导者,并在全球市场展现其强劲竞争力。
有力的竞争力
Forrester全球私有云软件套件wave报告划定了一道很高的门槛,能够进入这一报告本身就说明厂商具有突出的实力。Forrester要求入围的私有云软件供应商和其产品必须全部符合以下要求:私有云产品具有自服务界面和权限控制接入功能、基础设施发放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对资源、用户和业务的管理能力,可以确保管理员在用户的要求下灵活地调配资源和业务,此外还要对外提供统一接口。供应商要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个客户。
什么样的厂商才配得上Strong Performers这个称号?Forrester对华为的综合评价是:华为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有竞争力的选择,并以最高级别的服务支持交付最坚实的解决方案。对于华为FusionSphere,Forrester也不吝溢美之词:基于OpenStack的华为FusionSphere云计算虚拟化软件平台在网络服务支持、自动业务发放、工作流设计接口以及支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最高得分,并且华为是唯一能在评估中确保响应时间、服务可升级直至现场支持等SLA服务指标的厂商。
翻阅Forrester全球私有云软件套件报告你会发现,它从三大维度,包括产品竞争力、战略、市场表现,对私有云供应商进行了整体评估和打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产品竞争力这一维度中,华为FusionSphere表现优异,云基础架构服务这一项得分在所有厂商中名列第二,在支持服务这一项更是排名首位。这充分说明华为在私有云软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功能方面已经可以与国际大厂商比肩。
FusionSphere是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由于AWS、Azure等国外公有云的进入,以及以BAT厂商为代表的中国公有云势力的兴起,很多企业用户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了公有云和混合云上,以前激烈的私有云与公有云之争现在似乎偃旗息鼓了。
私有云真的不重要了吗?从技术的角度讲,私有云与公有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两者只是交付模式不同而已,厂商和用户只要玩转了私有云,那么公有云也就不在话下了;从用户的需求来看,大多数的企业用户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架构,转而全部采用公有云,私有云与公有云的有机结合才是企业用户的真正诉求;从厂商的技术发展沿革看,一个IT产品供应商通常也是先从私有云入手,打下基础并对云计算有了深刻认知和把握后才更有信心涉足公有云、混合云领域。
Forrester全球商业联合基础设施调查显示:67%的受访用户表示,会优先考虑建设一个内部的私有云;51%的企业用户主要通过纯软件投资来建设它们的私有云。这一趋势与过去三年中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Forrester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私有云软件套件仍然是私有云部署消费最高的模型。
在国外厂商云集的云操作系统市场上,FusionSphere作为中国云操作系统的代表首先突出重围,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生态系统。FusionSphere在华为云计算家族中的地位就像通天柱,它是华为FusionCloud云基础设施最核心的基础和支撑。无论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方案的部署,还是软件定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的实施,都要经由FusionSphere统一调配、连通。
在2015华为云计算大会(HCC 2015)上,华为发布了FusionSphere 6.0,它面向企业级用户,能够帮助客户部署服务器虚拟化、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桌面云、NFV等,实现企业关键业务云化。在与VMware、微软等国外厂商的竞争中,FusionSphere对云计算应用场景的广泛支持性、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等优势正逐步显现。
冲击““Leaders”,看好你哟
华为为什么能够在私有云领域率先打开局面,并确立领先地位?这与华为长期以来在云计算领域进行投入,并将云计算作为战略重点,推动企业实施IT转型密不可分。华为FusionCloud可以使企业的业务与流程更加敏捷、高效地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降低IT资产和人力投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持续创新,保障企业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015年是华为在云计算方面实现全面突破的一年。截至2015年12月底,华为云计算的企业级合作伙伴达500多家,服务于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家客户,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电信、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另外,华为在全球已部署超过660个数据中心,其中云数据中心255个。在这些云数据中心里,华为FusionSphere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的华为云计算虚拟机超过140万台(主要包括FusionSphere及桌面云部署),而这一数字2014年中统计的结果是50万,2015年中的统计结果是70万。FusionSphere正在全面开花结果。
从FusionSphere 5.0开始,华为就引入了OpenStack。如今的FusionSphere已经与OpenStack水乳交融。与最新的消息是,华为已获得了OpenStack基金会的董事席位。从OpenStack基金会的金牌会员到现在成为董事,华为都是中国厂商中的“第一人”并且是唯一。目前,华为围绕OpenStack构建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研发人员超过600人。华为对OpenStack社区做出的积极贡献有目共睹:截至2016年1月12日,华为对OpenStack社区Liberty版本Commits的代码贡献排名第6,Resolved Bugs排名第6,Completed Blueprints排名第5,Lines of Code排名第8。华为在OpenStack上的持续投入将有力推动FusionSphere的创新。
不过,技术上的突破只是华为在云计算这一万里长征中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在企业战略、市场表现和执行力方面,华为云计算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的云计算厂商能够早一天进入Forrester全球私有云软件套件wave报告中“Leaders”区域。华为,就看你的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揭示了AI时代CIO的七项关键行为特征,基于对多位CIO和AI专家的深度访谈。专家指出,AI精通的CIO需具备实用AI素养、战略视野和变革领导力,能将技术与业务战略对齐,建立强大数据治理基础。文章详细解析了分析型AI、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三大技术领域,强调数据基础的重要性,并提出CIO应从项目思维转向产品思维,通过跨职能团队实现端到端价值交付。
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CIFT系统首次解决了机器人"近视眼"问题,通过精确控制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的混合比例,让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提升54%以上。该系统包含多视角视频增强引擎MVAug和数据组合优化策略,能够预测数据失效的"去相干点",确保机器人学习真正重要的任务特征而非环境表象,为实用化通用机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苹果在AI竞赛中看似落后,但其私有云计算基础设施展现了技术优势。当行业为追赶大语言模型而降低隐私标准时,苹果坚持原则,开发出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技术方案。谷歌最新宣布的类似实施方案验证了苹果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这可能推动其他AI实验室采用相同做法,为用户隐私带来重大胜利。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earch-R3系统成功解决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与搜索分离的问题,通过两阶段训练让AI在深度思考过程中直接生成搜索向量。该系统在多个领域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特别是启用推理后性能提升明显,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推理与搜索统一的新范式,展现了从专门化向通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