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网络频道 12月10日 南京报道: 2015年12月10-11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FNII)与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BII)承办,备受瞩目的2015中国未来网络发展与创新论坛(2015.chinasdn.org),在南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李国杰院士在大论坛中做了主题为“未来网络并不遥远”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用幽默诙谐的话语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网络并不遥远,不是20年后的事情,而已经近在咫尺。
李国杰讲到,第一个我们讲对整个信息时代的大的判断。我曾经牵头跟科技院的科学家一起做了一个2050的路线图的展 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信息时代是比较漫长的时代,大概是30年一个大的变化,就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前50年代到80年代它主要是单机的进行 科学计算,80年代以后到2010年左右它是双的人机两元的世界,实际上是做一些网络的服务做一些事务性的计算。现在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入IT3.0 时代,是人机物交合的时代,工程院也叫CPH,反正就是人机物都联在一起,翻译成信息物理系统比较别扭,我觉得比较好翻译成物理信息系统,赵伟提到两件 事,一个是未来网络一个是CPS。
现在的问题是新的网络已经有基础,原来我们用的互联网已经难以维系,所以构建SDN、NFC正在诞生,网络架构的变化势 在必行,我认为SDN是用计算机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处理网络问题,所以它是真正实现网络就是一台计算机,是计算机学者的看法。一项技术能不能成为主流主要看 企业的态度,实际上是市场决定资源的主要力量。当年网格曾经火极一时,最终是云计算,能否用起来是要看企业的态度,我们看后IP网络,并不是非IP网络, 所以IP协议可以是未来网络的组成部分,但是不要以用不要IP区分未来网络,翻了未来倒霉了,使人不着急,所以我说未来网络并不遥远,这个未来网络实际上 就是下一代网络,我们已经被IPV6占了,没有位置了。
实际上下一代网络包括IPV6,不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20年前年纪大的人可能见过,在白色桥有一 个牌子,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底下还有一个向北1500米,有一个张女士办了一个公司,大家不知道口号,为什么向北1500米,因为他的公司就在 那里。现在我相信也是要问这个问题的,未来网络还有多远?这个研究院也可以定一个牌子,未来网络离我们多远,向南500米。所以未来网络并不是遥远的事 情,互联网跟5G网络基本上走势清楚。但是我们国家我在国外也待过几年,对于一个新技术的起来,反映差别是很大的。在硅谷提一个新的东西,一般的人谈话就 是说没准这可能成功,一般的反映是这个东西说不定奏效。到中国来一反映,不管未来网络还是别的东西,就是行吗?就是挑毛病的比较多。很多人都说SDN早得 很,很多毛病没有解决,但是更多看它的未来。
4D架构引发SDN
第二点李国杰从SDN的起源讲起。SDN是有历史渊源的。80年代就有,我讲一下4D网络。十年以后看十年的论文看哪个影响最大,结果颁给了张辉团 队,他写到他们的工作就是4D的网络引发了,或者导致或者推动了SDN的产生,它是SDN的源泉。他们说的4D网络就是发现、传播、推动。这个里面重大的 问题,就是目前的网络太重视数据平面,逻辑上很复杂很难理解。关键的思想是网络的关键协同是怎么控制,是控制平面的事情,所以重建网络的关键是数据平面。 里面提出一个结论今天不展开讲了。关键把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分开处理。所以他里面提出了分布式处理、可扩展性问题分布式处理,这两个问题不要搅在一起。
那么 控制平面确定网络的行为,是网络的枢纽,这是张辉他们的基本观点。所以SDN和4D网络是一样,要实现虚拟化,关键落实到控制上。OPENFLOW他们是 做分布式系统,他们希望为云和大规模网络提供全新的措施,所以说他们不是更好的管网络的硬件,还需要关心硬件的主网的软件,要实现可编程的虚拟网络,所以 是一个彻底复杂的分布式系统。这里面就要提到做计算机和做通讯的人思维方式有区别,计算机更多讲抽象虚拟化,做网络更多是讲协议,但是这个协议也不是越精 确越好,要用计算机的思维看网络上的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是系统思维问题,就是对不同层次抽象归纳,从系统角度进行维护,也就是说用全局的观点理解,模块 化是最关键的一点,就像堆积木一样做系统。
关键是“系统思维”
李国杰认为,未来网络的出路是结构化。上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研究结构化,70年代的时候很多这样的文章,软件怎么模块化,那么现在网络和当年软件很相象,研究分布式 系统要找结构,前不久张辉到我办公室聊很久,未来网络的出路在哪?他说未来网络的出路在结构化,现在我还没有想明白怎么做,但是网络的控制平面研究是刚刚起步。但是这个结构化也在不断进化当中,不能用搞计算机的结构去套它,它也在演变,所以我们要结合起来,是一个可以演变的结构,所以不要搞得很机械。
说到底,就是要重视这个控制,承建网络要重视控制,网络控制模块化,我们一讲控制就觉得不自由,实际上控制论和系统论是紧密学科,我当时学生物控制专业的时候就学系统 的,但是我们国家控制学科衰微,我们有一个学科是控制学科,现在都过不了关,就是控制学科搞计算机了,学控制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是通过信息网络可控制的领域,我们觉得在做未来网络要更加重视控制,另外中国也要建信息高铁,不光是信息高速公路,道理我不多讲了。网络计算机应该讲清楚坐高铁也要讲控制平台 是什么东西。就像OPENFLOW有四五个学校在里面做,我们这边很少这个情况,所以我们的力量还有限,少一点本位主义。
信息生态系统“细腰”如何形成?
从计算机的角度看,所谓“细腰”本质上是可移植性,物联网更需要一个“细腰”。下面说的是细腰的结构。SDN它北向有各种应用,手机比WINDOWS好一点,以后做物联网硬件更多,中间怎么做?如果做成跟安卓一样,他很难做的从计算 机来看怎么做细腰?我认为是可以移植的问题,当时分析UNIX的操作系统,这些问题只有一个,所有的不是着眼于性能,它是为了好移植,为了在很多上面可以 用。细腰也是这个问题,也是为了好移植,应用也是一样的。问题是硬件越多越难找,这是一个很挑战性的问题。
另外物联网更需要细腰了,因为物联网应用更多, 属于几十万几百万那种,谷歌是做现代网络的,他最支持现代的物联网,但是不对。董事长说现代的互联网将会消失,2030年将会十几亿的产值,所以面对的是 人机物的新的网络。物联网将是更加差异化的应用。现在机器和机器联和人联还不一样,他可以做到机器更加有序一些,能够更加结构化一些,所以也构成一个新的 需要。以前我们经常说我们要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任何信息,实际上从成本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这个是不科学的,所以我讲五个R,就是再一个合适的人合适 的地点时间,合适的方式和信息。另外未来网络也跟交通系统一样,做公路、铁路都有的,应该是构建一个新的按照可信的网络,应该跟5G联系起来。
最后,李国杰院士总结到,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很低,我们做了提高利用率的东西,学习网络的经验,我们能够把数据中心率提高到60%,谷歌只有30%,另外我们也提过SCN的服务性结构,这也是我们今年发表的国际会议上。另外我们做了服务路由器也用上了,解决灵活性的问题,也做了超级基站这个就不展开讲了,谢谢大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