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网络频道 08月10日 南京报道: 今天,阿里宣布战略入股苏宁云商,是电器巨头消隐于互联网时代,还是互联网返璞归真?
就在年初,马云还在吐槽京东的商业模式,称其将来会成为悲剧。在这个与友聊天的对话中,马云认为京东是方向性错误。阿里巴巴如此大的体量不到30000人,而京东超过50000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这个重资产的模式为马云所不屑。
而今天阿里巴巴宣布283亿入股苏宁,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占股19.99%。这个消息让笔者觉得马云当时的致歉是发自内心的,那的确是友人间的吹牛闲扯。
人们常说,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从实际行动来看,阿里正把京东当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对手,并意识到其商业模式的威胁性,也就是B2C。
阿里唾弃的将是其所拥有的,在今天苏宁控股联合主办的“互联网+零售”紫金峰会上得到这样的信息,“苏宁云商覆盖全国1600多家线下门店、5000多个售后服务网店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苏宁物流目前拥有45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8个全国航空枢纽、49个区域物流中心。”
这是B2C企业服务的核心,而是阿里此前所不拥有的。因为阿里做的是平台,它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流量”,拥有无人超越的流量也就是阿里电商的立身之本。所以,阿里入股苏宁是在补充自营能力,也就是认可了京东模式在消费者端、供应链和物流的优势。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内部邮件中提到,“苏宁覆盖全国所有重点城市地区的1600多个线下门店也将与阿里全线打通。苏宁多年打造的线下配送安装服务体系也将成为菜鸟合作伙伴,服务所有淘宝、天猫消费者和商家。”
在零售业的两种商业模式中,阿里不是孤注一掷,283亿的大手笔意味着其战略性的认可了京东模式或B2C模式所强调的“服务”。
阿里战略投资苏宁的同时,苏宁也将以140亿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而苏宁补充的是互联网能力,在“互联网+”紫金峰会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指出,希望打造一条通向互联网+的高速公路,在苏宁的互联网+实践中,已经尝到了甜头。
据张近东透露,“随着苏宁020零售模式的逐渐成熟,苏宁2015上半年线上的增幅为105%,移动端占比提升了55%,开启了O2O零售的直道加速。”
苏宁希望让这个甜头更浓一些,也就是寻求互联网的突破。因为的确在目前线上的盘子中,苏宁的份额还不够高。某儿童玩具厂商电商平台负责人对笔者说,其线上销售额目前占到其总营收的25%左右,最大的销售来源是天猫平台,苏宁只占一小部分。
张近东更是强调,“传统企业要+互联网,要拥抱BAT,拥抱所有在互联网领域创新探索的企业。”
阿里恰好能够满足苏宁的需求,就如张勇所说,“我们要协同所有的合作伙伴,帮助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工具,优化生产流程、缩减渠道成本、建立连接消费者的新通道。”
据介绍,阿里和苏宁将全面打通电商、物流、售后服务、营销、大数据等线上线下的体系。
在今天的“互联网+零售”紫金峰会上,笔者似乎还听说了这样的信息。苏宁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大力拓展实体店及其功能,不知道是阿里入股带给苏宁坚信实体店价值的底气,还是确实认为线下无可替代?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在下午的分论坛中抛出一个疑问,“互联网和后互联网时代顾客是否还会到店来”?他认为隐私安全需要、社交群际互动、情景环境氛围、时点时效体验以及实物商品触感将会重塑实体门店的价值。
孙为民并给出了互联网时代如何让顾客多到店的建议:高频消费带动低频消费、服务消费带动购物消费、两头消费带动中间消费、精神消费带动物质消费。
孙为民甚至认为实体店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即使是互联网+时代,张近东也更加认可实体店的价值趋势,他表示,“两年前,很多厂商找我们,想要把门店的商品放到网上卖;而今天,很多互联网品牌更急切的希望进入我们的门店,来进行体验、展示和推广。”
也许苏宁认为这也是阿里认为的实体店带来的优势吧,据介绍,苏宁今年在全国规划了50家云店。
其实,今天阿里和苏宁的合作的消息,正是在苏宁控股联合主办的“互联网+零售”紫金峰会的会后发布会上公布的。值得八卦下的是,紫金峰会的主角除了苏宁外,还来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此前,万达、百度、腾讯已经联合组建万达电商,上午“国民公公”、Robin还和苏宁一起共话互联网+零售,下午,苏宁就投入了阿里的怀抱,不知道他们两位怎么想?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携手戴尔以及零克云,通过打造“工作站-AI PC-云端”的协同生态,大幅缩短AI部署流程,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从想法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