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网络速度慢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网速慢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你能够简单解决的。诸如交换拥塞或网段拥塞(你的网络之外)等情况并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不过,这里仍然有几个小技巧,能够帮助你优化网络连接速度。
1 避免 DNS瓶颈
如果你的网络是活动目录环境,那么一定会有一个前置的DNS服务器。最近我看到不少企业都采用性能不怎么样的托管主机虚拟成多个服务器,并将DNS 服务装入其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DNS服务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并不大,因此DNS服务器可以用很低的资源配置实现。
但实际上,DNS服务器的性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用户访问web站点时的响应速度。因此,一定要确保DNS服务器拥有足够的资源冗余量,防止出现域名解析瓶颈。
2 使用 DNS 转发
另一个优化互联网连接性能的方法是使用DNS转发器。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如果你自己的DNS服务器无法完成解析工作,那么该网址解析请求就会被转发给外部的DNS服务器,完成解析工作。
一般来说,指定的外部 DNS服务器是ISP所提供的DNS服务器。这其中会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比如,我的ISP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而这个ISP所使用的DNS服务器却位 于法国。因此,如果你真的希望能够优化网络连接性能,所选择的转发DNS服务器应该是距离你的地理位置最近的。
如果你不确定你的ISP所使用的DNS服务器的地理位置,我推荐你采用可视化的路由跟踪工具进行定位。比如免费的 Visual Trace Route工具 。
如果通过工具定位,你发现你所设定的DNS服务器的地理位置距离你的位置太远,就应该选择一个离你较近的服务器。如果你不知道周围有哪些DNS服务器,可以参考 OpenDNS。
3 使用代理缓存
通过代理缓存也可以优化互联网接入性能。代理缓存能够带来两大好处。首先,通过缓存,网站和用户之间多了一层防护,更重要的是,代理缓存可以显著增加网络访问速度。
当用户输入Web网址时,该请求会被传送给代理服务器。当代理服务器接收到网站发来的数据后,会转发给用户,同时也会保存一份备份在自己的存储空间 内。当公司网络的另一个用户访问该网站,代理服务器将直接将存储在自身空间的数据发送给用户。缓存中的内容可以立即传输给用户,因此用户会感觉到网络速度 飞快。同时这种方式也会降低接入带宽的使用。
如果你也打算弄一个代理服务,那么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微软的Forefront TMG可以很方便的配置代理缓存。
4 保护无线接入点的安全
通过确保无线接入点的安全,也可以优化互联网接入性能。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可笑,如果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点安全,那么任何人都能管理企业级的网络。但是实际上,大量的中小企业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点都是没有安全防范的。
从互联网接入优化的角度讲,没有安全防范的无线接入点,会允许任何人通过企业的网络接入互联网。可能隔壁公司的员工会通过这个未防护的接入点,占用企业大量带宽。
5 屏蔽流媒体网站
防止带宽被滥用,是优化互联网接入性能的另一种方法。屏蔽大部分与工作内容毫无关系的视频网站就是防止带宽被滥用的实例。比如,企业员工喜欢在YouTube 上观看甚至下载视频,那么就要屏蔽该网站,防止企业带宽被此类数据过多占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最新数据显示,Windows 11市场份额已达50.24%,首次超越Windows 10的46.84%。这一转变主要源于Windows 10即将于2025年10月14日结束支持,企业用户加速迁移。一年前Windows 10份额还高达66.04%,而Windows 11仅为29.75%。企业多采用分批迁移策略,部分选择付费延长支持或转向Windows 365。硬件销售受限,AI PC等高端产品销量平平,市场份额提升更多来自系统升级而非新设备采购。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出LangScene-X系统,仅需两张照片就能重建完整的3D语言场景。该系统通过TriMap视频扩散模型生成RGB图像、法线图和语义图,配合语言量化压缩器实现高效特征处理,最终构建可进行自然语言查询的三维空间。实验显示其准确率比现有方法提高10-30%,为VR/AR、机器人导航、智能搜索等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新一代液态基础模型突破传统变换器架构,能耗降低10-20倍,可直接在手机等边缘设备运行。该技术基于线虫大脑结构开发,支持离线运行,无需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在性能基准测试中已超越同等规模的Meta Llama和微软Phi模型,为企业级应用和边缘计算提供低成本、高性能解决方案,在隐私保护、安全性和低延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IntelliGen AI推出IntFold可控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不仅达到AlphaFold 3同等精度,更具备独特的"可控性"特征。该系统能根据需求定制预测特定蛋白质状态,在药物结合亲和力预测等关键应用中表现突出。通过模块化适配器设计,IntFold可高效适应不同任务而无需重新训练,为精准医学和药物发现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