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华为海洋)今天宣布第二代海底线路中继器RPT 1660和第二代海底线路分支器BU 1650海试成功。
本次海试使用了母公司Global Marine Systems Ltd.(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的旗舰船Cable Innovator,于2014年11月在大西洋葡萄牙海域进行,为期30天,期间正逢极端恶劣的冬季天气。
海试内容包括中继器不带铠装5,100米水深测试、带铠装1,000米水深测试,以及分支器4,000米水深测试。中继器和分支器都采用高可靠性设计, 保证8,000 米水深的适应能力。
华为海洋邀请了海缆和中继器设计领域的资深顾问Jerry Brown博士见证此次海试过程,并出具独立的专家报告。“我很高兴参与此次海试,”Jerry Brown表示:“华为海洋的第二代中继器和分支器用钛合金制成, 具有坚实的机械构造,在海试中展示出易于施工的特点和优良的光电性能 。”
RPT 1660 R2能提供检测光的环回通道,用于精确定位海缆系统中的故障位置。它最多可容纳6纤对系统,并提供独特的4×4泵浦保护架构, 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可靠性和性能。设计上的改进还包括通过玻璃密封技术、金属密封技术和氢吸收技术提高了密封性和内部环境管理。 除此之外,抗压筒纤细的外型和万向节设计还使它能被直接敷设和犁埋,从而消除了后冲埋的需要,显著减少施工成本。
BU 1650 R2通过光纤路由功能,或者光波长/光通道上下的功能,将海缆系统中的光纤对分支至不同的路由,实现多站点之间的业务连接。每个端口均可支持最大8纤对。双向供电和远端命令控制的电切换功能,为海缆系统的正常运营和维护提供了必要条件,即使海缆发生故障,系统仍可以维持正常工作。可双向供电的远端接地电极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系统供电的灵活性。
第二代海缆中继器和分支器都使用了钛合金材质,体积小、重量轻,强度高,具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耐腐蚀性。
华为海洋的技术副总裁张世桂先生表示:“华为海洋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希望在提高网络容量、性能和可靠性的同时节省成本的需求。第二代中继器和分支器是基于第一代产品的成功研制,是对华为海洋创新能力的证明。它们的商用意义已在业界得到证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强大力量,可穿戴设备成为收集人体数据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生命体征,结合AI边缘计算能力,医疗正向个性化转型。基因治疗、数字孪生技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医疗数字化身,实现从"报销型医疗"向"创新循证医疗"的转变,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
在巴黎举办的欧洲开放基础设施峰会期间,专门用一整天时间讨论VMware迁移问题。博通收购VMware后许可证价格上涨,导致客户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开源开发者展示了将VMware虚拟机迁移到开源替代方案的产品。Forrester分析师指出VMware客户对此感到信任破裂。OpenStack等开源解决方案虽然复杂度较高,但提供了健康的开源生态系统替代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Tool-Light框架,通过信息熵理论解决AI工具使用中的过度调用、调用不足和过度思考问题。该框架采用熵引导采样和两阶段自演化训练,让AI学会合理使用外部工具。在10个推理任务测试中,Tool-Light显著提升了AI的效率和准确性,为AI工具集成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