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最新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中国IPV6网络已全面建成,IPV6从“能用”步入“好用”阶段。11月9日,在乌镇举行的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表示,安全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看不见”“理不清”“防不住”三大安全威胁,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保护互联网安全。
IPv6作为构建数据基础设施的技术之一,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在数据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互联网规模扩大导致安全威胁“看不见”、互联网结构复杂导致安全威胁“理不清”、互联网新兴场景导致安全威胁“防不住”,给互联网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看不见”难题,需要研究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和应用服务的新型网络测绘技术,实现安全“看得见”网络。以IPv6地址空间扫描这一基础问题为例,奇安信与清华大学共同研究的IPv6边缘网关快速扫描技术,从主动测量技术出发,基于IPv6地址分配机制,使得我们可以对边缘网关设备开展大规模扫描。这类技术可以进一步结合被动流量数据,提高IPv6地址扫描命中率。
针对“理不清”难题,需要创新网络攻击监测和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技术,实现安全“理得清”。以大网攻击监测为例,需要创新网络攻击监测技术,从而实现“理得清”攻击事件、“理得清”受害对象、“理得清”攻击来源;以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为例,需要创新相关测量与分析技术,推动完善应急环境下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针对“防不住”难题,需要用内生安全方法体系化构建安全能力,实现“防得住”。吴云坤介绍,内生安全理念就是把安全能力内置到网络与信息化环境、以及业务系统中,感知、响应对业务系统和数据的任何破坏行为,真正做到体系化“动态防控”。从局部整改、辅助配套的建设模式为主,走向“深度融合、全面覆盖”的体系化建设、运行模式。
“安全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吴云坤呼吁,互联网安全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深化协同治理,综合运用、发挥政策、技术、标准等多种手段,构建统筹协同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同时协同产学研各方资源和能力,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攻关,以科技创新促安全发展,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健壮的下一代互联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研究科学家Alexander Wei宣布,公司一个未发布的实验模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解决了六道题目中的五道,获得42分中的35分,达到金牌水平。该模型展现出类似人类数学家的推理能力,能够构建复杂严密的论证。这标志着AI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突破,不过该技术预计数月内不会公开发布。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StepFun公司联合研究,成功让AI学会"边看边思考"的视觉推理能力。通过两阶段训练方法,先让AI在文字推理中掌握认知行为,再迁移到视觉任务中。开发的OVR模型在多项测试中创造新纪录,为AI教育助手、医疗诊断、科研分析等应用奠定基础。
本文探讨了判断AI是否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和人工超级智能(ASI)水平所需的问题数量。目前缺乏确定的测试方法来评估是否达到顶级AI水平。基于图灵测试的分析,作者提出仅通过少量问题难以全面评估智能水平。参考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标引(LCSH)的40万个主题领域,如果每个领域提出1万个问题,将需要40亿个问题来全面测试AGI。这种大规模测试虽然在逻辑上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巨大挑战。
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缓存驾驶"技术,通过修改AI模型的键值缓存而非重新训练,让小型语言模型瞬间获得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该技术仅需一次调整就能让模型展现逐步推理行为,计算开销几乎为零,在多个推理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还能实现推理风格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