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某种多云战略,但在连接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时候,仍然面临挑战。互联网提供了尽可能好的网络接入,但是网络质量的不一致,会大大影响应用性能。
通过传统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连接到互联网,并不能提供类似云、让企业能够纵向向上或者向下的敏捷性。尽管私有云直接互连是最安全、也是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但需要预先规划容量,而这有可能导致利用率不高和成本上升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采用多云战略的企业组织都需要重新考量网络和连接策略的原因。与其将软件定义的广域网(SD-WAN)视为最后一英里的解决方案,企业组织还不如将SD-WAN与专用网络相结合来实现中间一英里的性能,从而从中受益匪浅。
因此,思科和Megaport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通过自动无缝链接到SD-WAN和多云环境来避免以上所有这些复杂性。
近日,思科SD-WAN产品管理高级经理Vipul Shah和Megaport公司首席技术官Jim Brinksma就联合解决方案接受了采访,采访要点如下:
早在2020 年,思科与Megaport展开合作,大大缩短了将企业SD-WAN站点桥接到云所需的时间。随后两家厂商推出了Cisco Software Defined Cloud Interconnect (SDCI)和Megaport Virtual Edge (MVE)的集成功能,其中MVE是一种按需的、厂商中立的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服务,可实现分支到云的连接。
Megaport提供网络站点和云之间的私有连接。MVE允许企业组织在Megaport的私有全球软件定义网络(SDN)上托管网络功能,该网络拥有700多个支持Megaport的数据中心以及200多个云入口,可连接到大多数主流云提供商,包括AWS、微软Azure、Google Cloud和Oracle等。
MVE采用了具有网络和计算能力的设备。在计算方面,企业组织可以获得SD-WAN控制器和其他网络功能的虚拟实例。在网络方面,Megaport的私有网络配备了中转网关,让企业组织可以将分支机构连接到云、分支机构连接到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连接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连接到数据中心等等。
思科与Megaport的合作,通过一个无处不在的平台简化了整个网络的管理。大多数SD-WAN解决方案都专注于最后一英里,但思科解决了“中间一英里”的问题。企业组织可以使用Cisco SD-WAN vManage控制器,通过一个自动化工作流程部署Megaport底层连接。集成的Cisco SD-WAN Cloud Interconnect/Megaport MVE解决方案可保证服务水平协议(SLA),随时随地将用户和应用连接到任何网络。
Cisco SD-WAN Cloud Interconnect with Megaport的主要用途是连接多云工作负载,该解决方案简化了运行全球网络的运营工作。过去,连接到云提供商需要单独的点对点连接。管理每个云的策略和虚拟专用网络(VPN)通道是一项操作密集型工作,配置云就需要数周甚至是数月的时间。
现在,企业可以通过Cisco SD-WAN vManage控制器在1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创建接入他们多云环境的网络连接。网络管理员可以从全栈自动化中受益,同时满足低成本、低延迟方面的要求,从而显着降低网络的运营费用(OPEX)。他们可以管理策略并轻松地向上和向下扩展连接。
思科将继续通过Megaport投资SDCI。短期内,客户将看到更多的连接和扩展选项。对于那些连接到多云环境时需要端到端加密的用户来说,他们可以利用思科的云路由器将SD-WAN从Megaport MVE扩展到云中。思科计划在Megaport MVE中为云路由器提供更高的带宽,这对于那些需要规避风险的组织来说特别有利。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美国能源部与英伟达、甲骨文合作建造7台新型AI超级计算机,用于加速科学研究和开发智能AI。其中位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两套系统将组成能源部最大的AI超算基础设施。Solstice系统配备10万颗Blackwell GPU,与Equinox系统互联后总计算性能达2200 exaFLOPs。此外还宣布了与Palantir的合作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新系统计划。
Character AI联合耶鲁大学开发的OVI系统实现了音视频的统一生成,通过"孪生塔"架构让音频和视频从生成之初就完美同步。该系统在5秒高清内容生成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多模态AI和内容创作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Cloudian宣布其超大规模AI数据平台软件可在AWS本地区域运行,为客户提供单位数毫秒级的对象数据访问延迟。该平台主要面向企业文档检索增强生成应用,支持AI代理理解和推理存储在S3兼容格式中的完整文档库。通过结合高性能存储与AWS GPU边缘基础设施,企业可在毫秒级响应时间内运行复杂RAG应用,无需前期投资。平台集成矢量数据库,可自动摄取、嵌入和索引多模态内容。
这项由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DragFlow技术,首次实现了在先进AI模型FLUX上的高质量区域级图像编辑。通过创新的区域监督、硬约束背景保护和适配器增强等技术,将传统点对点编辑升级为更自然的区域编辑模式,在多项基准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图像编辑技术带来革命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