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第六届IDC中国数字化转型年度盛典在上海成功举办,奇安信身份安全事业部总经理张泽洲受邀出席,并发表“数字时代的零信任动态授信体系”主题演讲。
数字化转型是发展必然趋势,各种驱动力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演进,数据已然成为企业核心资产。如何在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环境和业务需求下,确保数据的安全访问,这是数字时代对安全的灵魂拷问,是巨大的挑战。
张泽洲提到,传统的信息化环境相对静态,因此那时做安全的思路和技术也是相对静态的;现在需要顺应数字时代的安全需求进行演进,需要用动态的安全思路来应对新需求、新挑战。零信任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动态策略的安全理念和方法。作为一种动态授信方法,零信任强调以数据为中心,以身份为基石,基于多维属性构建动态策略;同时实现多点精细检控,进行持续评估并实时调整。
张泽洲强调,零信任作为一种安全理念,在各企业落地实践过程中差异化较大,很难套用某一套标准答案。但是基于奇安信零信任的多年实践,可以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第一,基于被保护资源的安全等级,从人员、设备、环境、行为多个维度构建全场景信任链,并进行持续评估;
第二,为人员、设备、应用都赋予数字身份,并实现身份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三,身份视图:构建高质量的身份及资源视图,汇聚来源于各身份业务系统信息,通过身份生命周期管理、身份治理流程,确保身份数据持续有序;
第四.通过梳理、管理、治理、授权服务,实现数据驱动的动态策略管理与授权;
第五,基于身份数据及活动数据,持续进行信任评估,不断丰富身份标签属性;
第六,结合人工运营,实现权限管控闭环。
张泽洲强调,零信任之路不存在捷径,无法一蹴而就,切忌将零信任简化或僵化,当然,也不可将零信任过度神化,建议基于“从数字化经营视角看零信任”的安全理念,通过零信任身份安全一套整体框架,构建策略驱动的零信任动态访问体系、数字化身份及动态策略管控体系,依托零信任战略规划服务、建设咨询服务和安全运行服务三项支撑服务,助力政企客户在规划的牵引下,从能力和场景方面有序地、持续地去构建适合自身的零信任动态授信体系。
作为国内零信任身份安全的首倡者,奇安信于2018年率先将零信任安全理念及技术系统介绍到国内,凭借领先技术实力,奇安信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先后荣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2021年数博会领先科技成果奖“黑科技奖”,第五届中国网络安全与信息产业“金智奖”优秀解决方案等诸多奖项,并多次获得Forrester、IDC、安全牛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推荐,得到了市场、业界的高度认可。
目前,奇安信零信任安全解决方案已在部委级客户、能源、金融等行业进行广泛应用,充分帮助构建组织“内生安全”能力,推动零信任动态授信体系在多个行业的实践落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